太空
航天
宇航员
太空探索
杨利伟

杨利伟降落地球后,为何再也没重返太空?

关注者
2,240
被浏览
51,608,878

562 个回答

其实很简单,因为他是中国上太空的第一人。所以国家不会让他去参与有危险的工作了。他的任务就是活得越久越好。

将来登月第一人也是一样的情况。

编辑于 2021-05-12 22:27

我把话说难听一点啊,杨利伟同志能活着回来已经是非常幸运的事了,就连当时发射的时候在场的工作人员都死盯屏幕,都怕在上升的时候殒命,一名无私的共产党军人,用自己的生命作赌注为我国的太空事业开启了新的篇章已经足够了,剩下的就交给后面的人了

编辑于 2023-11-18 21:11

杨利伟在自传《天地九重》中这样描述自己在太空遭遇的危险,痛苦的感觉越来越强烈,五脏六腑似乎都要碎了,我几乎难以承受,心里就觉得自己快不行了。

从杨利伟的自述中,我们不难看出,杨利伟的太空之行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相反,这次太空之行遇到了不少危险,并且给他的身体造成了损伤。

或许,这也可以解释为何他明明只有38岁,从此却再未登上太空。



一、神舟五号返回地球时,杨利伟九死一生

2003年10月15日09时整,神舟五号飞船准时发射升空,飞船上载着的是我国第一代宇航员杨利伟。2003年10月16日6时51分,神舟五号返回,杨利伟走出舱门,向大家挥手。此时的杨利伟表面上看起来神态自若,毫无异样。



事实上,此时杨利伟的形象已经被处理过。

他第一次打开舱门的时候,其实满脸鲜血。不过为了塑造中国第一宇航员的完美形象,在处理了伤口与血迹以后,这才重拍了出舱画面,也就是当年我们看到的那一幕。

作为常人,我们无法想象杨利伟究竟经历了什么,使得短短一天的太空生活,就差点葬送了他的性命。

后来,杨利伟仔细回忆了他经历的这些惊险瞬间:

在火箭开始升空的过程中,随着火箭逐步加速,杨利伟身体承受的负荷越来越重,不过还好在训练的时候,他就已经适应了这种负荷,所以身体感受还挺好。



但是当火箭上升到三四十公里高度的时候,飞船和火箭突然开始剧烈抖动,甚至产生了共振。

科学实验表明,这种低频的共振是要命的,它能带动人体内脏产生共振,让人感觉非常痛苦,也就是杨利伟形容的五脏六腑似乎都要碎了的感觉。

更令人担忧的是,在此前的训练中,科研人员也没有预料到会出现这种情况,所以没有对杨利伟进行过类似的训练。

可想而知,当时的杨利伟是有多么的痛苦与恐惧。

但是眼前发生的险境,只能靠他自己硬抗。

此时地面的工作人员也在时刻关注着杨利伟的情况,画面上的杨利伟一动也不动,大家就这么死死盯着屏幕,谁也不敢乱动。

到了3分20秒时,阳光透过舷窗照在了杨利伟的脸上,他忍不住眨了一下眼睛。



接着指挥大厅里就有人喊道:“快看啊,他眨眼了,利伟还活着!”不少老专家看到这一幕,激动地哭了起来。

因为大家都知道,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把人送上太空,因为没有经验,一切都是未知。稍微有一个变故,杨利伟就是九死一生。所以大家为杨利伟的个人安全,为这次载人航天行动捏了一把汗。

所幸杨利伟挺过了这激动人心的26秒,得以继续执行任务。

不过在返回地面的时候,又出了一个岔子。

10月16日,飞船开始返回地面,在进入大气层的时候,飞船与大气摩擦产生的高温把舷窗外面烧得通红。接着飞船的外表面开始剥落,右边的舷窗开始出现裂纹。

飞船表面剥落,这一点在杨利伟的预料之内,因为在地面的时候就已经学习了其中的原理。但右舷窗出现裂纹,可是致命的危险,当年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仅仅因为一个预热板出现了裂缝,就发生了解体的惨剧。



要是舷窗裂开,绝对是死无葬身之地。

所幸是虚惊一场!

后来返回地面以后,杨利伟把情况报告给了科研人员,这才得知当时裂开的其实是外面的特殊材料,而并非舷窗。地面人员在实验的时候,从外面看起来并没有什么异样,所以才没有将这个情况告知杨利伟。

不过以杨利伟的视角看起来似乎是舷窗裂开了。

在当时那种情况下,这种突发情况的确给杨利伟的心理造成了很大的压力。

但是对杨利伟的考验远不止如此。

杨利伟随身佩戴了一个麦克风,麦克风有不规则的棱角。在落地时,由于巨大的冲击力,使得麦克风划破了杨利伟的嘴角,流了很多血。

不过还好划破的是嘴角,如果是颈部,后果真的不堪设想。

第一次载人航天飞行,因为很多东西对我们来说都是未知的,所有人都是在摸着石头过河,所以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失误。在接下来神六和神七飞行时,因为改进了技术,再也没出现过杨利伟经历的这些情况。



杨利伟为中国航天事业付出了很多,他也因为身体状况,再未重返太空。

年龄不是阻碍他重返太空的因素

网上有一些人说,是因为杨利伟的年龄太大了,身体素质跟不上了,所以才没有再重返太空。

这完全是无稽之谈。

杨利伟当年执行飞行任务的时候,才刚刚38岁,正值当年。对于一个正常人来说,无论是身体机能,还是反应速度等方面,并没有开始走下坡路。

要知道国家对于宇航员的选拔标准可是非常苛刻的,不仅要有坚定的意志、献身精神,身高必须在160厘米-172厘米之间,体重在55公斤-70公斤之间。而且还必须飞过歼击机与强击机,飞行时间在600小时以上,并且飞行成绩优良,没有等级事故。重要的是,最近三年体检必须全部是甲类。

最终从全军飞行员中挑选出了12位,这些人的身体素质无一不是远超常人。

而且从国际来看,宇航员的年龄也不是限制飞天的主要因素。

1998年10月29日,77岁的美国宇航员格伦乘坐“发现号”航天飞机再次重返太空,而在1962年2月20日,他就已经在太空飞了一圈。
1971年,美国宇航员艾伦·谢泼德乘坐“阿波罗14号”登上月球,而那时他已经47岁。



即使在国内,年龄超过杨利伟,却依然执行飞天任务的也绝不止一人。

聂海胜先后两次飞上太空,第一次41岁,第二次49岁。
景海鹏先后三次飞上太空,第一次42岁,第二次46岁,第三次50岁。



而仅仅38岁的杨利伟,在年龄上相较于他们拥有绝对的优势。

所以年龄绝对不是阻碍他重返太空的因素。

杨利伟代表的意义重大

杨利伟作为中国第一个进入太空的人,绝对是要载入史册的。

从古至今,我们中国人就一直有一个飞天梦,无论是“嫦娥奔月”的神话传说,还是先民们做过的飞天尝试,无不表达了历代中国人对于登天的渴望。



到了现代,杨利伟成为了从古至今第一个登上太空的中国人,这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他就像一座里程碑,镌刻着我们中国人的飞天梦想,也向宣告我们航天事业的巨大成功。

所以,杨利伟的安全必须得到保障。

再加上初期我们的航天技术还不是十分成熟,国家为了杨利伟的安全,就没有再次让他重返太空。

杨利伟的宝贵之处不仅在于意义重大,他毕竟是中国飞天第一人,他的很多航空经验是非常珍贵的。

所以他虽然不再飞天,但依然是航天事业的参与者,参与到对后面航天员的训练与培养中来,用他的经验为国家培养航天事业的生力军。



这项事业依然是意义重大,能够更大程度地发挥他的价值。

航天飞行,对于任何人来说都是一项很大的挑战,迄今为止,世界各国已经有22名宇航员发生意外,他们为航天事业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

即使危险重重,以杨利伟为代表的中国宇航员们依然不负使命,为了中国人的太空梦而努力奋斗着。让我们为他们的勇敢与付出致敬!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卓远历史君,欢迎关注。


有关杨利伟少将的事迹,有兴趣的买一套看看,送给孩子看也不错。

购买国货,看神舟十二号飞行任务视频新闻,为中国航天事业点赞。

编辑于 2021-06-18 10:46

吸取了加加林的教训

每个国家的的首位宇航员就只有一个

发布于 2023-02-17 23:26

不仅没重返太空

如果你留意新闻

会发现杨利伟几乎转型理论界、教育界

都很少从事体力活了

原因很简单

中国航天第一人,是一个符号,一个象征

绝对不能重蹈加加林的杯具

发布于 2021-05-12 16:31

自从传奇的达瓦里希加加林因为飞一架米格15UTI噶了之后,全世界都竭力避免这种“打了一辈子雁被雁啄瞎眼”式的反差巨大以至于让人觉得莫名其妙的事件的发生。

发布于 2024-02-23 02:37

苏联用核弹炸出水库后,核能部部长斯拉夫斯基去游了一圈,每当网络上讨论核弹炸水库是否安全时他活到了93岁成了该水库安全的最大证据。

注——另一种说法该水库至今辐射超标。

发布于 2024-03-31 02:18

我看过一个杨利伟的采访,他自己说的。

那个时候科技还没有现在这么好

落地的力量,没有完全卸掉,

其实当时他的嘴里全部都是血,

他抿着嘴,强行憋住,一滴没有流出来。

我想,他应该是受了很重的内伤了吧

致敬航天英雄

编辑于 2023-12-30 13:19

1000年后,教科书写中国太空第一人写活到1**岁,和写活到45,对国家的意义是不同的。

发布于 2023-02-19 02:21

杨先生一直活着就是一直立功。

发布于 2022-09-22 00:32

当时技术实在有限,很多东西都设计的不合理,话筒都给杨大爷嘴戳破了,座椅硬的差点把脊椎弄坏。在上面实属煎熬,这一趟折腾没牺牲已经算好了。杨大爷这一次给了中国航天留下了极其宝贵的经验为后续载人航天留下了太多指导建议。

总而言之,第一次载人航天给杨大爷身体遭受了极大的损伤不再适合做航天员了。

发布于 2023-12-25 09:13

1.杨利伟作为中国上太空的第一人,是对于国家具有重大意义的,他活得长久对于国家航天事业来说至关重要,因此别说让他重返太空,做别的高危工作都是必须避免的。

2.记得当年看电视返回舱落地的时是出了意外,况且在杨利伟自传和视频采访的描述中,当年执行任务的过程真的非常危险,心理和身体上都会有所吃不消后遗症的吧。

发布于 2021-05-16 03:59

科马洛夫:“如果我不去,顺位就是加加林,我们答应过要保护他。”

发布于 2023-02-17 16:12

因为要吸取加加林的教训,我估计甚至连开飞机都不让他再上了(航天员从飞行员中选是列国通例,也是技术、经验等方面最合理的。所以航天员,尤其是早期批次的航天员,肯定是会开飞机的)。

当然,如上说法多少比较戏谑、笑谈啦。不然美国航天员好像还出车祸呢。航天员不至于金贵到弱不禁风。而且搞科研工作也不能迷信是吧?

我估计就像有的回答已经说的,神五当时是有一些异响、振动啥的。保险起见,即便杨利伟事后身体健康检查没啥问题,像航天、飞行这种可能还是比较少了,主要转成偏后勤或者研究工作之类的,是合理的。对他个人来讲,也是有得有失吧。得的是更健康平安且有更多陪伴家人的时间精力,失的就像空间站第一批有人进驻时候他自己说的——羡慕他们。

发布于 2022-09-20 08:44

人家落地之后就成了中央候补委员,你总不能让个副部级人员又上去吧

发布于 2023-05-08 0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