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
中国古典小说
水浒传(书籍)
宋朝
历史人物

水浒108将,哪些人曾在历史上真实存在过?

关注者
1,074
被浏览
596,709

40 个回答

反对所谓的“武松”真实存在过一说。所谓的“武松刺杀贪官壮烈牺牲后安葬于杭州”,这个谣言诞生的时间恐怕都没有一百年,“武松打虎打得是蔡虎”,这个谣言诞生的时间甚至都没有四十年。

一、现代谣言的诞生

现在我们所能见的所谓《历史上的真武松》一文,最早可能是出现在1983年的《新春乐》上,这篇文章的作者袁闾昆(琨)引用了《西湖大观》中对于“武松为民除害”的记载,而且还含糊其辞地提到了“临安志”一书中也有类似记载——结果居然还是白话文。

首先,蔡京有证可考的只有八个儿子,全都是以“亻”旁起名(蔡攸、蔡鯈、蔡翛……),《水浒传》的作者故意将书中出场的“江州知府蔡德章”说成蔡京的九子,可能是开了个此人绝对“子虚乌有”的玩笑。显然这个叫“蔡鋆”的家伙是不存在的。

其次,查《杭州府志》历任杭州行政长官可知,北宋末年并不存在一个叫做“高权”的知州,当然“蔡鋆”更是不存在。

高权、蔡鋆,你们根本没知过州,你们躲哪去了?

宋代的几种《临安志》中压根没有对于武松的记载。后来有些文章的作者现场直编,说什么《临安县志》中有记载,我都乐了,估计写这些文章的都不知道“临安县”在哪里——杭州古代的首县和府治所在地是仁和县和钱塘县两县,武松墓所在的西湖、西泠桥更是在钱塘县。《临安县志》这是什么精神才会记载别的县发生的故事?

《历史上的真武松》这篇文章中还尚未提到“蔡鋆”外号“蔡虎”,也没有提出“武松打得是人不是虎”的说法,这种说法大概是80年代中期出现的。

1987年出版的《百科之窗集粹》中,收录了《福州日报》某期上刊登的一篇文章《武松打得是什么虎?》,这篇文章可能是最早把蔡鋆这个虚构角色叫做“蔡虎”的文章,《临安志》也被打上了引号,后面一段半文半白的重新复述,也会被某些不学无术的家伙当初了“临安志”中的引文,成了现在诸多谣言的直接来源。


二、谣言的源头——民国时代的导游书

袁闾昆所提到的《西湖大观》,其实是民国时代世界书局于1929年出版的导游书,叫《游西湖的伴侣》,作者是周传袆,字润寰,长沙人。

1929年6月,浙江省国民政府主席张静江一手操办了“西湖博览会”,这是民国时期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博览会,历时128天,参会者据说达176万人次。《游西湖的伴侣》这本书便是在“西湖博览会”的大操大办的背景下于同年3月赶出来的。

我们可以看得出《历史上的真武松》一文显而易见就是在抄袭《游西湖的伴侣》中这篇《武松仗义刺蔡鋆》:

《游西湖的伴侣》——《武松仗义刺蔡鋆》原文

由于这本书的名字一看就没什么说服力,所以作者便和胡编的“临安志”一样,给《游西湖的伴侣》起了个假名,反正绝大部分读者也不会去真的去看《临安志》或者去找什么压根不存在的《西湖大观》的。

虽然《游西湖的伴侣》是我们现在看到的“宋义士武松”的故事的直接源头,但是这个故事并不是周传袆所作。

1924年由新华书局出版的金啸梅主编《西湖名胜指南》中,便已经有了《武松涌金卖解》的故事:

这篇《武松涌金卖解》最大的不同之处,是武松刺杀蔡鋆的方式:

“拖而出,欲击之,左右尽集,武以一足踏鋆,挥拳抗众,前者披靡,视鋆已毙矣。”

也就是说最初的版本,蔡鋆是被武松活活踩死而不是用刀砍死的……

而且这位金啸梅所提到的文章出处《春山影集志》,这和这本书里的其他荒诞不经的故事的出处一样,都是他自己胡诌出来的,压根查无此书。可见这篇文章大有概率是他炮制的。

这篇文章便是“武松刺杀蔡鋆”传说的最早来源。


三、西湖武松墓与民国“新故事”的炮制

很多对于“武松墓”的探究,都很喜欢引用美术教育家姜丹书先生,追忆朋友吴剑飞的经历——吴剑飞在1893年和父亲一起看到杭州修城墙时,涌金门出土了“武松”的棺椁,“题曰‘武松之柩’,宋体字,每字大约六寸见方,凸刻,贴金,金色未变,全棺完好,比平常的长大,漆色黑里泛红。”

这个墓似乎是陆次云《湖壖杂记》提到的“江浒人掘地得石碣,题曰‘武松之墓‘,当时进征青溪,或用兵于此,稗乘所传,不尽诬”。同样杭州人汪师韩对此“武松墓“的意见——“以为杭人附会为之,恐不足信”。

显然在清代时分为两派,一是觉得是《水浒传》里武松的墓,二是觉得这是附会的别人的墓。并没有什么“刺杀蔡京之子的宋义士”之类的怪说。

这口棺材后来被运到哪里去了其实并不清楚。不过西湖苏小小墓旁,多出了一个清代县志无载的“墓”。革命家、诗人陈去病,在1912年为秋瑾修墓时创作的《西泠杂记》中如此记载:

“风雨亭之左有一孤冢,荒芜已久,只一冬青树挺然在焉。藤萝纠结,鬼花幽沁,几不知是谁氏墓也。土人相传是武松之墓,齐东野语,本部足信,愚姑为芟其榛草而存之。“

可见民国初年,此墓已经荒芜,也没有立碑,只是当地人说是武松墓。后来据说是同盟会成员、辛亥革命后在浙江屡任要职的军人高尔登为武松立碑。

法学家程树德(福州人,民国建立后长期在北京)曾在1918年南游西湖,大发感慨:

“忽于湖边发现武松墓。松北人,墓乌得在此?意者乱后迟于事仇,随高宗南渡耶?”

程树德的这番感慨估计现在人看了觉得可笑,但是这其实反映了金圣叹本《水浒传》在当时的影响力——

从明末崇祯帝起到清朝历任皇帝,《水浒传》多次被列为禁书,但是屡禁不止。可在屡次禁书活动中,我们现在熟悉的百回本(容与堂本)、百二十回本(袁无涯本)集体阵亡,到乾隆朝后,市面上仅剩下了金圣叹腰斩本。(顺便提一句毛氏父子评本《三国》也是乾隆朝后占据主导地位)

只有个别愤怒于金圣叹腰斩水浒,又找不到繁本资源的嘉庆、道光时期的书商们,便出版能找到的明朝时“简本”的后四十来回合,起名叫《征四寇》。由于《征四寇》文简事繁,而且文笔粗糙,很多人反而因此深以为金圣叹所虚构的“我腰斩的后四十来回合是罗贯中狗尾续貂”这一谎言是真的,这一影响直到现在仍旧存在。

金圣叹腰斩《水浒传》的影响还见于民间,比如清代许多人知道《水浒传》后面有征方腊,但是原书里没有,于是就编了个“武松断臂擒方腊”之类的作为口头文学流传,反而使得很多人以为“鲁智深擒方腊”不符合原来的“民间传说”,甚谬;俞万春的《荡寇志》,也是建立在只看过金圣叹本《水浒传》的基础上,所以他才要虚构雷将消灭梁山好汉后自己招安这种和原著自相矛盾的事情。

到了1921年,胡寄凡新修《西湖新志》的时候,还在书里一脸“黑人问号”,表示“这墓不是在钱塘江畔,怎么跑到这里的?”也完全不知道“宋义士武松”的故事。

《西湖新志》
《西湖新志》

1924年,上海流氓大亨黄金荣、张啸林、杜月笙三人出资重修了破败的武松墓。目的大概是为了教育青帮成员向“好汉武松”学习。

一些书籍说武松墓修建于“西湖博览会前夕”,目的是“讨好张静江”,或者一些鼓吹乡贤虞洽卿的书籍说他也出资参与其中,都是瞎编的——因为《大公报》主编张抱一在1925年5月5日和父亲一起游览了西湖,他已经看到了新修的武松墓。

出自《抱一遗著·江浙纪游》
“武松墓新修,当系好事者傅(附)会。”

考虑到金啸梅版本的《武松涌金卖解》,已经把武松被安葬的地方放在了民国时代武松墓所在地的“西泠桥畔”,而且这个故事出现的时间恰好和青帮重修武松墓是在同一年,故事的出处又是金啸梅虚构的书籍,故事中开篇“本江湖卖解者,非盗也”,这话非常的奇怪,有着浓厚的为青帮掩耳盗铃之嫌,由此我不得不怀疑这个故事的出现和青帮修武松墓有关。

而且,说实话这个故事的确存在一个为黄金荣拍马屁的版本——1928年杭州六艺书局出版的《西湖古今佳话》中的《武都头义愤毙蔡鋆》。

这篇故事内容和金啸梅版本大致一致,还多了一句“前年上海黄君金荣重修一新”……

民国时候,大多数人在谈及武松墓时虽然有些不屑,但都非常忌讳青帮的大佬,说是“上海闻人”、“好事者”所修,这书直接亲切地称呼为“黄君金荣”,着实有点……


鄙人其他和水浒相关的答案:

编辑于 2022-04-20 10:13

呼保义 宋江

史有宋江其人,为北宋末年流寇首领,横行山东、河北、淮阳,流窜至海州,被张叔夜击败招降,后随童贯、刘光世征方腊,结局众说纷纭,不知所踪。主要事迹被演绎至南宋龚开《宋江三十六人赞》、宋话本《大宋宣和遗事》中,经元杂剧发展,直至明代小说《水浒传》

【河北剧贼宋江者,肆行莫之御。】——汪应辰《文定集·显谟阁学士王公墓志铭》

【宋江啸聚亡命,剽掠山东一路,州县大振,吏多避匿。】——张守《毗陵集·秘阁修撰蒋圆墓志铭》

【宣和三年二月,淮南盗宋江等犯淮阳军,遣将讨捕,又犯京东、河北,入楚、海州界,命知州张叔夜招降之。】——《宋史·徽宗纪》

【宋江起河朔,转略十郡,官军莫敢婴其锋。声言将至,叔夜使间者觇所向,贼径趋海濒,劫钜舟十余,载卤获。于是募死士得千人,设伏近城,而出轻兵距海,诱之战。先匿壮卒海旁,伺兵合,举火焚其舟。贼闻之,皆无斗志,伏兵乘之,擒其副贼,江乃降。】——《宋史·张叔夜传》

【宋江寇京东,蒙上书言:“江以三十六人横行齐、魏,官军数万无敢抗者,其才必过人。今青溪盗起,不若赦江,使讨方腊以自赎。”帝曰:“蒙居外不忘君,忠臣也。”命知东平府,未赴而卒,年六十八。赠开府仪同三司,谥文穆。】——《宋史·侯蒙传》

宋江征方腊相关史记

【宣和二年,方腊反,东南震动。以贯为江浙宣抚使,领刘延庆、刘光世、辛企宗、宋江等军二十馀万,往讨之。】

【宣和二年,方腊反於睦州、光世别将一军。自饶趋衢婺,出贼不意,战多捷。数郡之民皆为立生祠。腊败走入清溪洞,光世遣谍察知其要险难易,与杨可世、宋江并进,擒其伪将相送阙下,迁团练使。】——《三朝北盟会编》

【六月辛丑,辛兴宗、宋江破贼上苑洞。】——《十朝纲要》


双尾蝎 解宝

北宋末流寇,村口BOSS级别,和人妻控韩世忠相爱相杀,从史记篇幅来看……应该是很快被剿灭了

【《韩忠武王中兴佐命定国元勋之碑》曰:“建御营,以王(韩世忠)为左军统制,诏平济州山口贼【解宝】、王大力、李显等,所向剿除,升定国军承宣使。”】——《三朝北盟会编》卷二一七


大刀 关胜

史记原型为北宋末年济南城守将关胜,因为不愿随同济南知府刘豫投降金朝,被刘豫设计杀害。

【金将挞懒攻济南,有【关胜】者,济南骁将也,屡出城拒战,豫遂杀关胜出降。】——《金史·刘豫传》

建炎二年(1128)正月【豫惩前忿,遂畜反谋,杀其将【关胜】,率百姓降金。】——《宋史·刘豫传》

钟伯敬评本的水浒直接把关胜坠马的大结局改成了这个历史版本,最著名的续书《水浒后传》也用了这个梗,明代演义《大宋中兴岳王传》(说岳的原型)也有一回目的相关描写。明末王象春诗文集《济南百咏》载“金人薄济南,有勇将关胜者,善用大刀,屡陷虏阵。及金人贿通刘豫,许以帝齐,豫诳胜出战,遂缚胜于西郊,送虏营,百计说之不降,骂贼见杀,且自啖其睛。” 记载中已沾染了小说的气息,应该是对文学形象的历史附会了。

另有学者认为关胜原型是南宋抗金名将魏胜,同样善用大刀,智勇双全,还是个民科发明家,结局也是坠马,人设的一些要素(如姓和武器)可能还分给了水浒关胜的后宫“神火将军”魏定国

【魏胜,字彦威,淮阳军宿迁县人。多智勇,善骑射,应募为弓箭手,徙居山阳。绍兴三十一年,金人将南侵,聚刍粮,造器械,籍诸路民为兵。胜跃曰:“此其时也。”聚义士三百,北渡淮,取涟水军,宣布朝廷德意,不杀一人,涟水民翕然以听。遂取海州。

胜善用大刀,能左右射,旗揭曰“山东魏胜”,金人望见即退走。胜为旗十数,书其姓名,密付诸将,遇鏖战即揭之,金兵悉避走。……

胜尝自创如意战车数百两,炮车数十两,车上为兽面木牌,大枪数十,垂毡幕软牌,每车用二人推毂,可蔽五十人。行则载辎重器甲,止则为营,挂搭如城垒,人马不能近;遇敌又可以御箭簇。列阵则如意车在外,以旗蔽障,弩车当阵门,其上置床子弩,矢大如凿,一矢能射数人,发三矢可数百步。炮车在阵中,施火石炮,亦二百步。两阵相近,则阵间发弓弩箭炮,近阵门则刀斧枪手突出,交阵则出骑兵,两响掩击,得捷拔阵追袭,少却则入阵间稍憩。士卒不疲,进退俱利。伺便出击,虑有拒遏,预为解脱计,夜习不使人见。以其制上于朝,诏诸军遵其式造焉。

二年,以议和撤海州戍,命胜知楚州,以本州官吏及部兵赴新治。诏胜同淮东路安抚使刘宝、知高邮军刘敏措置盱眙军、楚州一带,胜专一措置清河口。时和议尚未决,金兵乘其懈,以舟载器甲糗粮自清河出,欲侵边。胜觇知之,身帅忠义士拒于清河口。金兵诈称欲运粮往泗州,由清河口入淮。胜知其谋,欲御之,都统制刘宝以方议和,不许。金骑轶境,胜率诸军拒于淮阳,自卯至申,胜负未决。金军增生兵来,胜与之力战,又遣人告急于宝。宝在楚州,相距四十里,坚谓方讲和,决无战事,迄不发一兵。胜矢尽,救不至,犹依士阜为阵,谓士卒曰:“我当死此,得脱者归报天子。”乃令步卒居前,骑为殿,至淮阴东十八里,中矢,坠马死,年四十五。事闻,赠保宁军节度使,谥忠壮。】——《宋史·列传第一百二十七》


青面兽 杨志

北宋末确有其人,确属宋江麾下招安人员,主线剧情确实是“一刀一枪博个封妻荫子”……只是史书中有一黑一吹两个版本,相信哪个设定,可根据出本需要自行判读x

在《三朝北盟会编》中,杨志被称为“招安巨寇”,隶属陕西名将种师道【即鲁达的上司小种经略相公】麾下。宣和四年征辽燕山一役,种师道派遣赵明、杨志率领先锋军在军前开道,结果因为指挥失当宋军大败。后来宋金开战,杨志又随种师中北援太原,在榆次与金军对阵,“翼日,贼遣重兵迎战,招安巨寇杨志为选锋,首不战,由闲道径归。”结果胡骑四集,官军溃败,主将种师道战死,杨志也被金军追“败于盂县。”另外三朝北盟还专注于黑当事人rp“杨志昨在燕,曾受高托山赇赂。志贪财色,今闻在军,可说之要击”,寥寥几句就推出了一个外传穿越版同人本(“河北贼高托山”是传说中的吴读本水浒四大寇之一)

但据李纲《梁溪集》记载,榆次之战杨志是有功的,“武节郎【徽宗政和年间,定武臣官阶五十三阶,第三十八阶为武节郎,约当于今日的“少校”】杨志,昨随种师中先次收复榆次县。大兵既溃,志不免退师,诸将散逸,志独收集残兵,保据平定,屡次立功,杀退贼马,理须徼赏。”之后杨志改隶两河宣抚副使刘韐,于寿阳县界“攻击贼马及杀获近上首领, 赴坠崖谷, 死者甚众” 立下战功。此后其事迹史无明载,有可能是在太原附近战死,因其“巨寇”身份不为士大夫所喜,所以未能留下过多记录。


九纹龙 史进

学界认为其原型是南宋初年汉中起义首领史斌。按照史籍记载,史斌早年为宋江部将,后来随宋江降宋。靖康二年/建炎元年(1127)七月,他在兴州【今陕西略阳】反宋,守将弃城而逃,史斌据兴州称帝。《宋史·曲端传》称他为【叛将】【剧贼】,攻四川剑门关未克,撤回兴州。次年攻打兴元府【今陕西汉中】不胜,回关中,转攻长安【今陕西西安】。十一月败于宋将吴玠,在鸣犊镇被吴玠(袁无涯版的田王篇中添油加醋的张清儿子张节就是跟他破金兵于和尚原)所俘,凌迟示众。

【建炎元年七月,关中贼史斌犯兴州,僭号称帝。斌本宋江之党,至是作乱。】——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

【金人攻关辅,叛将史斌陷兴州,诸郡多应者。贼史斌破武休,入汉、利,窥剑门,伯温与成都帅臣卢法原合谋守剑门,贼竟不能入,蜀人德之。】

【初,叛贼史斌围兴元不克,引兵还关中。义兵统领张宗谔诱斌如长安而散其众,欲徐图之。曲端遣吴玠袭斌擒之,端自袭宗谔杀之。】

【建炎三年冬,泾原兵马都监吴玠袭斩史斌。】——《宋史·曲端传》

某种意义上说,历史上的史斌是个趁金兵入关发国难财的无节操,除了同为宋江部下和重度中二敢自称帝,和水浒那个系统自带主角并没有什么相通之处……而央视《水浒英雄谱》的史进系列在此史料基础上,用“侠以补世”理念对其后期行为予以演绎洗白,也不能说没有道理。因为归根到底,史斌和杨志都因史官“一日做贼终身是寇”的双标歧视造成史料缺乏,无法得知真实历史中的宋江众具体是什么情况,所以只能靠同人补完


双枪将 董平

关键词是壕、官军统制和没节操,和水浒里的略异曲同工

据《建炎以来系年要录》记载,建炎元年(1127),唐州【今河南唐河】有土豪董平,乘乱“攒集强壮为兵,朝廷因以为统制。” 此人实为南宋初年的乱民首领,在乱世中拥兵自重保护乡里,平时则纵兵掠夺四境以扩大地盘补充给养。他盘踞唐州桐柏地区三、四年,驱逐了宋廷的唐州知州,以桐柏县大义山为根据地,频繁骚扰随、唐、信阳三地。建炎四年(1130),董平带兵攻打德安府【今湖北安陆】,所部将领被德安知府策反,带兵反攻董平本部,董部大败,董平率残部逃入洛阳境内,“为乡村把隘人所杀。”


船火儿 张横

南宋初太行山抗金义军首领,按南宋人龚开《宋江三十六人赞》船火儿赞诗:“太行好汉,三十有六,无此火儿,其数不足。”看起来是个凑数的,可能要做山贼,杀败官军是基本入门级的素质x

【自靖康以来,中原之民不从金者,于太行山相保聚。初,太原张横者,有众二万,往来岚、宪之境。岚、宪知州、同知领兵一千五百人入山捕之,为横所败,两同知俱被执。】——《中兴小纪》


浪子 燕青

梁青,又名梁兴,外号是萌萌哒“梁小哥”,南宋初期抗金义军首领,组织号称“忠义社”的民间敌后武工队,活跃于太行山,后主动投诚岳飞。学界普遍认为梁青即是浪子燕青的原型,依据是《宋江三十六人赞》中燕青赞诗为“平康巷陌,岂知汝名,太行春色,有一丈青。”言燕青闻名于太行山。

【绍兴六年,太行山忠义社【梁兴】等百余人,慕飞义率众来归。【梁兴】会太行忠义及两河豪杰等,累战皆捷,中原大震。飞奏:“兴等过河,人心愿归朝廷。金兵累败,兀术等皆令老少北去,正中兴之机。”

先是,绍兴五年,飞遣【梁兴】等布德意,招结两河豪杰,山砦韦铨、孙谋等敛兵固堡,以待王师,李通、胡清、李宝、李兴、张恩、孙琪等举众来归。】——《宋史·岳飞传》

插花:2013年电视剧《精忠岳飞》中有梁兴出场,由新水花荣张迪饰演


一丈青 扈三娘

南宋初年,有女将一丈青,与扈三娘的浑号相同。据《三朝北盟会编》记载,当时有“大盗”张用,号张莽荡,本是相州汤阴县之弓手,“乘民惊扰,呼而聚之。”一时团聚十万余人,成为地方乱民首领。他先受留守东京的爱国名将宗泽招安,在东京守卫。后来宗泽病死,继任者杜充排挤敌视抗金义军,导致人心离散,原本守卫东京一带的诸支义军,多南下转为武装流民集团,四处抄掠为生。张用所部亦被杜充调用岳飞、马皋两部攻击,流落两淮一带,后至濠州【今安徽凤阳】,遇到曾今的老上司,宗泽副手主管侍卫步军司公事闾勍。闾勍劝说张用归顺朝廷,还将自己的义女,已故统制马皋之妻“一丈青”,嫁给张用为妻。一丈青嫁给张用后,做了张部的中军统领,立二认旗在马前,“题曰【关西贞烈女,护国马夫人】” 这一寡妇军将的形象倒是和扈三娘在祝彪死后嫁给王矮虎颇为相似。另《水浒传》中曾说一丈青扈三娘有个哥哥,名唤扈成,而当时确实有个统制扈成,和一丈青的前夫马皋,同为东京留守杜充的手下。如此,这里的一丈青马夫人,很可能就是扈三娘的原型。后来扈成随杜充南下建康,在金坛因与同僚戚方结仇,本人及一门老小都被戚方所杀,这也正应了扈家庄被李逵屠灭的水浒段子。张用所部被宋军排挤,忽降忽叛,游击于两淮地区,走至湖北,又以“兵五万寇江西。” 后来张用在湖北汉阳投降岳飞所部,一丈青自安陆带兵前往合军,一起降宋。


病尉迟 孙立

南宋初年,有安丰军钤辖孙立,出自一个有趣的“万事由来天定”史料笔记。

【孙立者,寿春人,少为盗,败露,窜伏淝河中,觉有物隐然,抱持而出,乃木匣一,启视之,铜印一颗云:寿州兵马钤辖之印。印背云:太平兴国八年铸。后三十年,以从军之劳,差充安丰军钤辖。安丰即昔日之寿州也,遂用此。明清为判官日,亲见之。】 ——王明清《挥麈录》

《三朝北盟会编》和《宋会要》记载,南宋初年楚、泗淮河流域有“水贼”邵青,其党徒有将名孙立,应即寿春孙立。此人后随邵青降宋,绍兴三十二年(1162),任安丰军水寨头领,在颖河杀败金国水军,“两阵立功,乞赐推恩。”王明清所谓“以从军之劳,差充安丰军钤辖,”应即此战之赏功。

不过北宋传奇小说集《青琐高议》(后被改编为话本《石头孙立》)有个更有趣的孙立个人线设定。这篇的风气整个十分复古,狗屠孙立很有司马迁时代崇尚的刺客游侠之风,另外也说明了犯法前要知法是多么重要……

《青琐高议·王实传》与宋话本石头孙立、《水浒传》关系考辨

tieba.baidu.com/p/26802


浪里白跳 张顺

南宋末水军名将,传奇人物。背景可以百度一下南宋末期著名的襄阳保卫战(对就是郭靖黄蓉参加的那个)。当事人相关的典故跟水浒的魂系涌金门很像,有忠义有血性有情怀,不是每一个故事都有美好的结局,不是每一段恋情都有美好的回忆,然而总有一些人一些事,在数百年后依然透过纸面触动读者。语言很苍白,还是看史料原文吧

【【张顺】,民兵部将也。襄阳受围五年,宋闯知其西北一水曰清泥河,源于均、房,即其地造轻舟百艘,以三舟联为一舫,中一舟装载,左右舟则虚其底而掩覆之。出重赏募死士,得三千。求将,得顺与张贵,俗呼顺曰“矮张”,贵曰“竹园张”,俱智勇,素为诸将所服,俾为都统。出令曰:“此行有死而已,汝辈或非本心,宜亟去,毋败吾事。”人人感奋。汉水方生,发舟百艘,稍进团山下。越二日,进高头港口,结方陈,各船置火枪、火炮、炽炭、巨斧、劲弩。夜漏下三刻,起矴出江,以红灯为识。贵先登,顺殿之,乘风破浪,径犯重围。至磨洪滩以上,北军舟师布满江面,无隙可入。众乘锐凡断铁絙攒杙数百,转战百二十里,黎明抵襄城下。城中久绝援,闻救至,踊跃气百倍。及收军,独失顺。越数日,有浮尸溯流而上,被介胄,执弓矢,直抵浮梁,视之顺也,身中四枪六箭,怒气勃勃如生。诸军惊以为神,结冢敛葬,立庙祀之。】——《宋史·忠义五》

【文】宋江三至六人赞·张顺篇

tieba.baidu.com/p/31683

【江苏卷】湖中(费保+张顺)

tieba.baidu.com/p/24055


笑面虎 朱富

南宋统制官,宋史中作【牛富】,还是襄阳保卫战相关的殉职人员,樊城故事同样可歌可泣。张恨水大大在写续书《水浒新传》梁山众抗金时应该也查到了这段史料(不过三次元朱富的事迹被分给了董平和宣赞)

【荆、湖制司申武功大夫带右领卫将军范天顺,乃同张顺、张贵运送军需衣袄等物前进襄阳,留存在城守御,立功尤多。城降之际,时在所守地,仰天大呼曰:“好汉谁肯降贼,死时也做大宋忠义鬼。”于二月二十七日就地分屋内自缢身死。右武大夫、湖北总管司马统制【朱富】亦系续遣前往襄城战御,转调过樊城,任责东北最紧地分。今年正月十一日,贼攻樊城,【朱富】拒敌死战至二更,以身中枪刀,不能支持,为贼所得,义不受辱,就战楼内触柱,数四不死,遂投身赴火而殁。】——宋·周密《癸辛杂识》

另外樊城陷落后被金军屠城,给犄角之势的襄阳守将吕文焕造成了很大的心理压力,在死守六年后终于投降元朝,后来自请为先锋攻打新城,逼降前手下纳投名状的后续很虐。读史书看三次元真实的人情冷暖世间百态,有时真是穷尽诗家笔也描述不出的残酷啊orz


黑旋风 李逵

南宋初年,密州【今山东诸城】有个军卒,名唤李逵,官乐将节级【节级是宋军或地方政府中的低级军吏,相当于排长或副科级别。乐将,即衙门中的乐队队长】。这与《水浒传》中那位家住沂水县【与密州西南相邻】百丈村的后任江州小牢子节级的黑旋风铁牛的经历倒是很像。不过这个李逵却非《水浒传》中的仗义英豪,在历史记载中更像是个投机乱世的地方首领。据《三朝北盟会编》记载,建炎元年(1127),密州军卒“有守衙节级杜彦、乐将节级李逵、小节级吴顺三人者,因民汹汹,遂谋作乱,”起兵赶走知州,以杜彦知州事,“而逵与顺左右之。” 后来三人抓回知州,肢解处死,南宋政权默许了这一事实,命杜彦权知密州事。建炎三年(1129)三月,杜彦不听李逵等人劝说,与同为地方乱军首领的宫仪所部作战,大败而归,被李逵、吴顺杀死。李逵自领知州事。不久宫仪降宋,被命为济南知府。宋高宗又命人敕谕李逵等山东割据势力,夸扬守土功劳,激励忠诚报国。同年八月,金军与宋军宫仪部在密州附近大战,李逵、吴顺与金将约定,金军胜则降金,宋军胜则从宋,结果宋军大败,李逵等人如约献城投降了金人,不久又被吴顺杀死,可能又是因为争权夺利所致。此人所为虽多苟且,但又有保境安民、安抚乡梓之劳,免去了密州一地的战争破坏,应该称之。


天目将 彭玘

南宋初年,河南孟、汝、唐州镇抚使兼知河南府翟兴部下,有骁将彭玘,曾多次击败金军。绍兴二年(1132),翟兴与伪齐刘豫的军队交战,兵败战死。彭玘被迫归降刘豫,被命守卫汝州。同年十二月,宋襄阳镇抚使李横击败刘豫,进攻汝州,彭玘借机反正,重回宋军。次年二月,“郑州兵马钤辖牛皋、彭玘率兵与李横会。” 李横任命牛皋为蔡、唐州镇抚使,彭玘为汝州知州,之后其人再无记载。彭玘一名较为少见,此人可能即《水浒传》之人物原型。

【绍兴元年春,金重兵犯河南,时(翟兴)兴军乏粮,就食诸道,仅存亲兵自卫,人情震恐。兴授将【彭玘】方略,设伏于井首,俟敌至阳遁,金众果追玘,伏发,金帅就擒。】

【(绍兴二年)十二月,襄阳镇抚使李横败豫兵于扬石,乘胜趣汝州,伪守【彭玘】以城降。】

【(绍兴三年二月)壬寅,郑州兵马钤辖牛皋、【彭玘】率兵与李横会,横以便宜命皋为蔡、唐州镇抚使,【玘】知汝州。】——《宋史》

另外水浒彭玘的基友“百胜将”韩滔,善使枣木槊,其形象可能出自主将“双鞭”呼延灼的先祖呼延赞。(其实对比一下原著和绘卷,就会发现三次元呼延赞的人设被平均分给了水浒的提督一家……

【呼延赞,并州太原人。赞少为骁骑卒,太祖以其材勇,补东班长,入承旨,迁骁雄军使。尝献阵图、兵要及树营砦之策,求领边任。召见,令之作武艺。赞具装执鞬驰骑,挥铁鞭、枣槊,旋绕廷中数四,又引其四子必兴、必改、必求、必显以入,迭舞剑盘槊。赐白金数百两及四子衣带。……赞有胆勇,鸷悍轻率,常言愿死于敌。遍文其体为“赤心杀贼”字,至于妻孥仆使皆然,诸子耳后别刺字曰:“出门忘家为国,临阵忘死为主。”及作破阵刀、降魔杵,铁折上巾,两旁有刃,皆重十数斤。绛帕首,乘骓马,服饰诡异。】——《宋史·列传第三十八》


圣水将军 单廷珪

和大部分出身南宋的三次元人物不同,出身于领先贵宋二百年前的五代史。幽燕骁将,和水浒中一样是幸运E枪兵,善单挑,曾和基友一起战平正史四大百人斩之一的夏鲁奇。著名的拖刀计受害者,最终战败于幽州城外龙头冈(今北京市房山区),旁边有河名【圣水】(今琉璃河)因此得名。相关剧情被全盘照搬给了二次元的关胜,之所以穿越时空被加入水浒,可能是因为起点作者罗贯中大大当时还在同期连载《残唐五代史演义》,不想浪费史料の取材……

【刘守光僣号于燕,晋遣德威将三万出飞狐以击之。德威入祁沟关,取涿州,遂围守光于幽州,破其外城,守光闭门距守。而晋军尽下燕诸州县,独幽州不下,围之逾年乃破之,以功拜卢龙军节度使。德威虽为大将,而常身与士卒驰骋矢石之间。守光骁将【单廷珪】,望见德威于阵,曰:“此周阳五也!”乃挺枪驰骑追之。德威佯走,度廷珪垂及,侧身少却,廷珪马方驰,不可止,纵其少过,奋槌击之,廷珪坠马,遂见擒。】——《新五代史·周德威传》

【乾化二年五月甲申,燕主守光遣其将单廷珪将精兵万人出战,与周德威遇于龙头冈。廷珪曰:“今日必擒周杨五以献。”杨五,德威小名也。既战,见德威于陈,援枪单骑逐之,枪及德威背,德威侧身避之,奋楇反击廷珪坠马,生擒,置于军门。燕兵退走,德威引骑乘之,燕兵大败,斩首三千级。廷珪,燕骁将也,燕人失之,夺气。】——《资治通鉴·后梁纪三》

【《志》云:琉璃河,即圣水也。自房山县流经州北,大房山之孔水入焉。石桥跨其上,形势巨丽,亚于卢沟。】——《读史方舆纪要》


神火将军 魏定国

原型和LS同样出自五代,幽燕名将元行钦,善火攻,三次元单廷珪的真·基友。五代版《王の男人》主演之一,在单廷珪被捕杀后,困守孤城抵抗一年,终独力难支归降后唐,以战功得宠于庄宗李存勖,用余生的十四年上演了一出“害我基友的,皇帝也杀给你看”离间复仇记。兴教门之变后大仇得报焚城出逃,被明宗李嗣源捉回洛阳斩首。史记扑朔迷离,堪称真实版《霜花店》x

【乾化二年正月,夏鲁奇从周德威攻刘守光于幽州。守光将单廷珪、元行钦以骁勇自负,鲁奇每与二将斗,辄不能解,两军皆释兵而观之。】——《五代史记·死事传》

【同光元年七月,彦章军急攻杨刘,元行钦用火筏焚梁之连舰,彦章退保杨村。唐军追击之,梁军死没凡二万余人。杨刘之围已解。】

【同光二年,帝以徐州节度使元行钦为宋州节度使、同平章事,留宿卫,宠遇甚厚。十二月,司天台奏孛犯荧惑,当主火灾,群臣奏请修德以消弭灾异。上曰:「火之为灾,但令城门多置水以禳之可也。」】——《新编五代史平话 唐史》

【同光四年四月一日,庄宗崩,元行钦得七百骑,引刘皇后、申王存渥,焚喜庆殿,自师子门出走。】——《旧五代史·后唐·列传二十二》

【脑洞考证】单廷珪与元行钦——水火二将的前世今生

tieba.baidu.com/p/48819


打虎将 李忠

据《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南宋建炎三年(1129),有剧盗曹端,“自京城聚众扰于京西,号曹火星。”后来为京西制置使程千秋招买,依附襄阳城下。后来程千秋为剪除曹端势力,联系曹端裨将王辟,“使杀端。端军多溃,惟后军李忠寨差远,独不散,自称权京西南路副总管,与其徒冠白巾,”声言为曹太尉报仇,骚扰襄阳一带。忠聚众达二十余万,渐入金州【今陕西安康】境内,意图入蜀,但不久即为宋将王彦【著名的太行八字军首领】所部战败,李忠率残部投降了刘豫伪齐政权。其人后事不详,但顺昌之战,刘锜手下有中军正将李忠,“恃勇深入,率皆手杀十人而后死。” 按伪齐被废后,有一批伪齐将领降宋,不知此人是否即自伪齐归正之李忠。


顺补个NPC

王进

史记有其人,为南宋中兴四将张俊的部下,任掌印提辖,屡有战功,后加封池州都统制。为人比较凶悍不讲道理,史官字里行间的嫌弃之情溢于言表ry

【王进者,延安人。少为军卒是役也。身先士卒,独立奇功,骤加正使,赐金带。俊拔用为将。】

【王进薄金人於淮,执其酋程师回、张建寿。金人自六合而归也,张俊命王进曰:虏骑无留心,必径渡淮而去,可速进兵,及其未济击之。进往,虏且渡,遂薄诸淮,大败之,获其酋首。程师回、张建寿,皆名将也。师回言,刘豫说虏人云【刘光世、韩世忠失忄?,江南可取】,故金人信之而来。赵鼎具以师回之言闻奏,上乃以贾复寇恂事训饬二将。】

【王进为池州、太平州驻御前诸军都统制。王进初为张俊帐下提辖,专背印随行,军中呼为“背印王”。从破李成於江西、淮南,屡收勇功,擢为中军统领。绍兴四年,陛中军同统制,五年,累迁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安远军承宣使、选锋总制、刘宝卒进为统制。至是除池州太平驻御前诸军都统制。不恤士卒,唯厚结王继先及诸内侍,以久其权,士卒皆不喜之。】——《三朝北盟会编》卷165/212

【偏裨中如牛皋、王进、杨珪、史康民皆京东土人,知地险易,可各配以部曲三五千人,或出淮阳,或出徐、泗,彼将奔命之不暇,此不动而分陕西重兵之一端也。】

【池将王进剽悍恣睢,曹官以小过违忤,遂钉手于门。事闻,诏纲乘传穷竟。时国势未安,诸将往往易朝廷,进拥甲骑数百突至纲前,纲叱进阶下,即按问,罪立具,自是无越法者。】——《宋史·张纲传》


参考文献

三朝北盟会编-宋-徐梦莘

挥麈录-宋-王明清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宋-李心传

宋史-元-脱脱

大宋中兴通俗演义(岳王传)-明-熊大木

《聂绀弩全集》第7卷·古典小说论

水浒研究-何心


全文完整版

【存档】真实历史中的水浒人物考证_水浒吧_百度贴吧

编辑于 2018-01-26 12:46

只有一个人确定真实存在,那就是宋江。其他个别人在同时代或有同名人物,但能证明是同人的力度不足。就好比南宋初年真的有个叫郭靖的义士,但不能说就是《射雕》郭大侠的原型。

有郭靖者,高桥土豪巡检也。吴曦叛,四州之民不愿臣金,弃田宅,推老稚,顺嘉陵而下。过大安军,杨震仲计口给粟,境内无馁死者。曦尽驱惊移之民使还,皆不肯行。靖时亦在遣中,至白崖关,告其弟端曰:“吾家世为王民,自金人犯边,吾兄弟不能以死报国,避难入关,今为曦所逐,吾不忍弃汉衣冠,愿死于此,为赵氏鬼。”遂赴江而死。——《宋史·郭靖传》

其实历史上的宋江,也有两个。在山东造反的和平定方腊的,各有一个。余嘉锡在《宋江三十六人考实》中认为是一人,但是胡适《中国章回小说考证》、张政烺《宋江考》、宫崎市定《水浒传——虚构中的历史》等均认为是两人。两种观点哪种更有道理呢?

宣和三年,二月……方腊陷楚州,淮南盗宋江等犯淮阳军,又犯京东、河北,入楚海州界。夏,四月,庚寅,童贯以其将辛兴宗与方腊战于青,擒之。五月,丙申,宋江就擒。——《东都事略·徽宗本纪》
宣和三年二月……方腊陷处州,淮南盗宋江等犯淮阳军,遣将讨捕;又犯京东、江北,入楚、海州界,命知州张叔夜招讨之。——《宋史·徽宗本纪》
宋江寇京东,蒙上书陈制贼计曰:‘宋江以三十六人横行河朔、京东。帝曰:‘蒙居闲不忘君,忠臣也。’起知东平府,未赴而卒。——《东都事略·侯蒙传》
宋江寇京东,蒙上书曰:‘江以三十六人横行齐、魏,官军数万无敢抗者,其才必过人。今青溪盗起,不若赦江,使讨方腊以自赎。’帝曰:‘蒙居外不忘君,忠臣也。’命知东平府,未赴而卒。”——《宋史·侯蒙传》
会剧贼宋江剽掠至海,劫巨舟十数。叔夜募死士千人,距十余里,大张旗帜,诱之使战。密伏海旁,约候兵合即焚其舟。舟既焚,贼大恐,无复斗志。伏兵乘之,江乃降。——《东都事略·张叔夜传》
宋江起河朔,转略十郡,官军莫敢婴其锋。声言将至,叔夜使间者所向。贼径趋海滨,劫巨舟十余,载卤获。于是募死士得千人,设伏近城,而出轻兵踞海,诱之战。先匿壮卒海旁,伺兵合,举火焚其舟。贼闻之,皆无斗志。伏兵乘之,禽其副贼,江乃降。——《宋史·张叔夜传》

成书元代的《宋史》很大程度抄自成书宋代的《东都事略》,二者大同小异,也可见《东都事略》史料价值高。需要注意的是,《东都事略》明确提到宋江在方腊之后一个月被擒。这个记载能得到1939年出土的北宋末年《宋故武功大夫河东第二将折公墓志铭》证实,折可存确实在参与平定方腊之乱后一个月左右又平定了宋江之乱。而其他很多地方又记载宋江参与了方腊起义,比如:

宣和二年,方腊反睦州……东南震动。以(童)贯为江浙宣抚使,领刘延庆、刘光世、辛企宗、宋江等军二十余万讨之。——《三朝北盟会编》引《中兴姓氏奸邪录》
宣和三年,方腊反,光世别将一军自饶趋衢、婺,出贼不意,战多捷。腊走入清溪洞。光世遣谍,察知其要险,与杨可世遣宋江并进,擒其伪将相,送阙下。——《三朝北盟会编》引《林泉野记》
王涣统领马公直并稗将赵明、赵许、宋江,既次洞后。——《续资治通鉴长编纪事本末》

宋江在平定方腊之乱后降而复叛,实在难以想象。故宋江一人说与宋江两人说相比,后者观点应该更佳。但是小说把两人混为一人了,并为了安排宋江的结局,而虚构了被毒杀的情节。

关于天罡具体名录,在《水浒传》之前有《大宋宣和遗事》以及《癸辛杂识》引龚圣与的《宋江三十六人赞》,可以视为是元代的“三十六天罡”(《大宋》宋江不在三十六人列),明代除了《水浒传》外,另有《诚斋乐府》和《七修类稿》两个版本。可见,作为一本不断补充和修改的《水浒传》,天罡的名号不过是n个版本中最广为流传的而已。它不是第一个,也不是最后的。



以上图表摘自佐竹靖彦《梁山泊——水浒传一〇八名豪杰》




以上图表摘自余嘉锡《宋江三十六人考实》

相关阅读: 林屋公子:《水浒传》中有哪些有趣的冷知识?

林屋公子:水浒传中宋江为何要赚卢俊义上山?

编辑于 2017-09-17 16:58

2014年,考古工作者在济源市龙潭湖建设工地发现了一座金代砖室墓葬,墓室内有尸骨一具,墓志铭一方,叫“故赠登州防御史杨公墓碣”。

没错,考古工作者发现了杨志墓,发掘结束之后,把简报发表在《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上。简报里将墓志铭全文刊出:

故赠登州防御使杨公墓碣
公姓杨氏,讳志,邓州淅川人,世业耕桑,性刚/烈,年十六因伤人亡命充军伍,后以战功补/官至武德郎閤门宣赞舍人。公勇敢超绝,/收勋有素,上皇尝召见嘉之,曰:胆勇过人/可尚独领雄兵,敢战遇敌无不先锋。靖康初,/大军攻太原,都统王渊率师往援时,公受/制于渊,不意缘私憾虚坐失利。越明年八月/二十二日例置之以法,享年五十有五。识与/不识,闻者莫不痛悼。秦是时忝预麾下,同诸/将火其尸倍骨而归,后闻朝廷,知渊以私隙见害,就死无辜,后复降渊罪。赠公前件官。/公无嗣。夫人马氏,宋州人,止一女被虏,不知/所在。至齐阜昌元年,秦守恩州。是年冬十月,/夫人扶护公柩归葬淅州道,过甘陵,闻邓/路梗,欲还宋州,而无亲旧可投。于是,秦重念/素出门下,辄蒙眷知哀生死之无归,因请/卜葬公于城东祖印院地,仍迎侍夫人以/晨昏礼事之。后六年夏大水,虑遭淹没,即改/葬东杞。至阜昌八年十一月齐废后,秦奉/命权知孟州,既而图居济上,于/大金天眷二年岁次已未七月已卯朔二十/五癸卯,特迁公柩葬于龙潭寺之西原,/为夫人身后袝葬计也。呜乎,公事宋日,竭/节尽忠,毅气凛然。前圣语所称谅匪诬矣,余/不复具载。/
儒林郎知孟州济源县事刘谦益书/
门人武义大夫閤门宣赞舍人前权知孟州防御史马秦立/
曹宝刊/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济源市文物工作队·《济源市龙潭宋金墓葬发掘简报》

墓志大概叙述了杨志的曲折多难一生:

杨志,为河南省邓州淅川人,其妻马氏,河南宋州(今商丘)人,仅有一女,为金人俘虏,不知何处。杨十六岁伤人致死而充军,勇敢超群,屡立战功,官至武德郎,曾受到北宋皇帝的召见赞誉。北宋靖康元年(1126年)金兵攻打太原,宋都统王渊率师前往支援,结果失败,杨志其时受王指挥领导。靖康二年(1127年)八月二十二日,王杨私人之间因有过节被王以军法处置。

立碑者为马秦,在杨志被杀之时刚进入杨的部队,属其门之士。马秦与其他将士火烧了杨的尸首后将骨骼带回。杨志无辜而死之事后来被朝廷获知,重新对王渊治罪,杨志则被赠封为登州防御使之职。齐阜昌元年即南宋建炎四年(1130年),马秦驻军恩州(今河北省清河县),马氏扶杨志灵柩葬淅川道,不料邓州道路堵塞,欲去宋时,却举家无亲。最终马秦依照当时老有所终的习俗葬在淅川城东。阜昌六年(1135年),墓地一带洪水大发又改葬东杞。阜昌八年(1137年)马秦任孟州防御使,便有为杨志迁葬之意。金天眷二年(1139年)七月二十五,将杨志墓葬于龙潭寺旁济水西源头。

杨志身处乱世,屡立战功,最终却遭冤杀。好在有生前未曾谋面的部下马秦极重情谊,费尽周折,三易其墓地,最终被妥善安葬在济源龙潭寺旁。——陈良军·《河南济源首次发现金代纪年墓》
编辑于 2018-01-18 10:25

诚实预告

《义父哟!一丈青与岳飞不得不说的故事》

《浪子燕青!太行山上的土八路》

《上司韩世忠!呼延夫人之寝取》

《天王李成!武勇不下岳韩的悲剧反派》

《智深!今晚到老衲房里来》

满百赞就更~

《义父哟!一丈青与岳飞不得不说的故事》

一丈青

一丈青是的两宋之交的奇女子。水浒故事的来源,除了宣和三十六人遗事,大多数来自两宋之交的江湖义士,还有一部分来自金朝末年起事的山东好汉。

故事首先从南薰门之战说起,与一丈青有关的几个男人都在这场战斗中登场了。宗泽死后,他招募的抗金义士群龙无首,有许多后来沦为四处作乱的军贼。军贼首领王善、张用率领部众,号称五十万,在开封南薰门外向官军发起挑战,当时属于官军的有岳飞、马皋、李宝等人。马皋,就是一丈青的第一个丈夫;而张用,就是一丈青的第二个丈夫。

顺带一提的是,根据一丈青早先嫁给宗泽麾下的马皋这个线索,史书上最早出现她的记载可能是在宗泽的一段上书里——

近者,河阳水涨,断绝河梁。有姓马人妻王氏者率众讨贼,贼势穷窘,不知所为,此天亡虏寇之时也。

如果这个姓马人妻如果就是一丈青的话,那么她不但在建炎年间就是一员骁勇的女将,也可以推断出她本姓王了。

南薰门在北宋时,是每天数万肉猪进出开封的通道,而这场战斗也引发成了一场混战。一方面,岳飞率领的骑兵在敌阵中所向披靡,直到后来都给张用带来了心理阴影;另一方面,官军将领李宝干脆被军贼生擒了。这个被擒的李宝外号病关索(水浒中的杨雄的外号由此而来)——他与后来唐岛之战大破金军的“泼李三”李宝不是一个人。

南薰门之战后,几个男主各奔东西。马皋不久后被杀,一丈青被军官闾勍收为养女;而张用继续当他的军贼,外号张莽荡,成为了南宋头疼的流寇之一。后来,张用被一丈青的义父闾勍所说降,她也被嫁给了张用。然而比较有趣的是,一丈青嫁给张用后,不但统领了张用的中军,而且还在马前立了两面斗大字的认旗“关西贞烈女,护国马夫人”——马夫人,你有考虑过你老公的感受吗?

岳飞以书谕之曰:“吾与汝同里,南薰门、铁路步之战,皆汝所悉。今吾在此,欲战则出,不战则降。”张用得书后说:“果吾父也”,遂降

那么一丈青和岳飞还有什么不得不说的故事呢?这是因为宋史专家王曾瑜老师闲来写的历史小说里,设计了一丈青对岳飞有暧昧情愫的情节——本来小说里的女性角色就那么几个,对主角光环的男主倾心也是应有之意。可是结合了她丈夫认岳飞当爹的事……这就很尴尬了好嘛!

(试读章节完)

【5/30第二更】

飞天虎扈成

扈成,在小说中是一丈青扈三娘的哥哥,在《全传》中的结局是“后来中兴内,也作了个军官武将”。然而当时在杜充麾下,确实也有一个名叫扈成的统制官——也就是说,与岳飞、一丈青的丈夫马皋做过同僚,与真实历史中的一丈青确实是同时代的人。扈成的结局和马皋差不多,死在溃散的军贼的火并中。

初,杜充之众既溃,其统制官岳飞、刘经自茅山引众入广德军。后军扈成驻于金坛县,为戚方所杀

《浪子燕青!太行山上的土八路》

浪子燕青

燕青是水浒传后期的人气角色,但其实在最早的宣和故事里他的戏份更多。比如“智取生辰纲”一节中,原版故事里燕青是八个好汉之一,而到了水浒传里,他和秦明被公孙胜和白胜取代了。

而在真实历史中的两宋之交,我们从枢密院的谍报中也能看到一名在山东劫取“生辰纲”的好汉

探得大名开德府界梁小哥人马截了山东路金帛纲、河北马纲

这个梁小哥,就是当时名震两河的忠义军统领——梁兴。

梁兴,在有的史料中被称为梁青,河北怀州卫州一带人。一说燕青=燕+梁青,是作为河北忠义社首领的梁兴在敌占区的代号;另外,上文所说梁兴的小名叫作梁小哥,而燕青的小名则称为小乙哥,或也可资佐证。

梁兴领导的所谓忠义军,是南宋对北方自发结社的抗金武装的称呼,鲜为人知的是:水浒传的早期版本,全部叫做《忠义水浒传》,直到清代金圣叹厌恨强盗,删了“忠义”两字,才成为了今天的传世的《水浒传》;小说中“忠义”两字也是俯拾可见,比如宋江入主梁山后,就将原来的“聚义厅”改为了“忠义堂”,这些都被认为是在成书过程中,在向北方忠义军致敬的元素。

梁兴在敌后抗金战斗中,曾经击杀金将耶律马五,是金国在侵宋中阵亡的最高级别将领之一。这个耶律马五是降金的契丹人,在兀术搜山检海捉赵构一役中,他曾经作为西路金军统帅之一南侵。但耶律马五的运气实在不太好,回程时先是被牛皋活捉过一次,被释放后又在与太行山游击队的战斗中丧命。

梁兴在太行山坚持抗金多年,后来南下投奔岳飞,被岳飞委以“连接河朔之谋”的重任。绍兴十年,岳飞出兵北伐时,梁兴与赵云率先遣部队北渡黄河,率先进入河东,不久就将河东、河北的敌后战场搅得人仰马翻——

是月,梁興會太行忠義及兩河豪傑趙雲、李進、董榮、牛顯、張峪等破敵于絳州垣曲縣,敵入城,復拔之,擒其千戶劉來孫等一十四人,獲馬百餘匹及器甲等;又捷于沁水縣,復之,斬敵將阿布納千戶、李孛堇,死者無數;又追至于孟州王屋縣之邵原,漢兒軍張太保、成太保等以所部六十餘人降;又追至東陽,敵棄營而去,追殺三十人,獲其所遺馬八匹、衣甲刀鎗旗幟無數;又至濟源縣之曲陽,破高太尉之兵五千餘騎,屍布十里,獲器械槍刀旗鼓甚衆,擒者八十餘人;高太尉引懷、孟、衛等州之兵萬餘人再戰,又破之,敵死者十之八,擒者百餘人,得馬驢騾二百餘頭,高太尉以餘卒逃;又敗之于翼城縣,復翼城縣;又會喬握堅等復趙州。

我在这个回答里(

如何评价金兀术? - 红茶魔术猫的回答

)也有提到,地图左上角紫色部分几乎全都是梁兴率领挺进敌后的武工队的杰作。还有,地图上看不到的是,金西路军从河东渡河南下,此时正与南宋川陕大军相持于黄河南岸的凤翔-长安一线——在岳飞撤军前,梁兴几乎已经沿黄河封锁了大多数的渡口。如果战争继续打下去,西路的这支金军就得在北面退路被断的情况下,陷入东西两路宋军夹击的局面。


岳飞被迫退兵后,绝大多数北上的岳家军将领辗转撤回了南方,但是梁兴却坚持留在了北方沦陷区抗金,从此逐渐失去了踪迹。然而他的事迹就好像舍伍德森林的罗宾汉一样,永远作为传说中的英雄,留在了两河人民的心中。某一年,南宋枢密院辗转打听到了一个真实性存疑的情报,也就是本文开头的一幕:

探得大名开德府界梁小哥人马截了山东路金帛纲、河北马纲

土鳖抗铁牛~

相关回答

《水浒传》中有哪些细思恐极的细节? - 红茶魔术猫的回答 水浒传中各位好汉的官职都是什么级别? - 红茶魔术猫的回答
如何评价金兀术? - 红茶魔术猫的回答
编辑于 2016-07-11 17:48

各个答案对人物说了很多了,而梁山泊这个地点,

本身真正的原型是下面这个,宋史、金史 都锤死了的真事儿( 初读宛子城 ):

A、张荣,梁山泊渔人也。聚梁山泊,有舟师三二百,常劫掠金人。杜充为留守时,借补荣官至武功大夫,遥郡刺史,军号张敌万。(《三朝北盟会编》卷一四三)。

B、张荣,梁山泊取鱼人。聚梁山泊,有舟数百,尝劫金人。杜充为东京留守,假荣官至武功大夫,忠州刺史,军中号张敌万。(《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三十三)

C、天会六年(1128年),伐宋主,取阳谷、莘县,败海州兵八万人,海州降。破贼船万余于梁山泊。(《金史·斜卯阿里传》)——这条史料记载北宋被灭后的次年,金兵南犯“伐宋主”路过梁山泊时“破贼船万余”,可知张荣梁山泊水军的规模和与斜卯阿里部金兵激战时遭受的损失情况。

D、(1129年)破贼众于梁山泊,获舟千余。(《金史·赤盏晖传》)——1129年,经山东南犯的赤盏辉部金兵北返途中,张荣率梁山泊水军再次迎战金军。

E、金人之陷扬州也,荣乘间以舟师自清河而下,满舟皆载粮食,驻于鼍潭湖。积菱为城,以泥傅之,渐有众万余。(《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三十三)——金军决定扫清梁山泊势力,张荣从梁山泊沿南清河安全撤退到鼍潭湖,鼍潭湖位于承、楚(今江苏淮安)二州之间,和樊梁、白马、新开三湖相连,锦亘300余里,自然环境类似于“八百里梁山泊”。在这里,张荣率领他的梁山泊水军,凭借地理优势多次挫败金军的进攻。

F、高宗建炎四年(公元1130年),金左监军昌(完颜昌,即挞懒)既得楚州,有经营南渡之意,乃攻张荣鼍潭湖水寨。金人屡攻荣,阻湖淖,不得进。及是天寒水深,遂并力攻其菱城,荣不能当,焚其积聚而去。(见《续资治通鉴》卷一百八)。——后来张荣进入泰州、南通。

G、(1131年)先是张荣在通州,以地势不利,乃引舟入缩头湖,作水寨以守。金左监军昌在泰州,谋久驻之计,至是以舟师犯荣水寨。荣亦出数十舟载兵迎敌,望金人战舰在前,荣惶遽,欲退不可。徐谓其众曰:“无虑也!金人止有数舰在前,途皆小舟,方水退,隔淖不能登岸,我舍舟而陆,杀棺材中人耳!”遂弃舟登岸,大呼杀之。金人不能骋,舟中自乱,溺水陷淖者不可胜计。昌收余众二千奔楚州……(《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四十三,“绍兴元年”)


这个故事有一个圆满的结局。金人被赶走了,张荣投奔驻扎在镇江的宋将刘光世,正式成为宋军。此后,张荣被南宋朝廷任命为泰州知州,接管了长江口一带的防务。

发布于 2021-01-26 13:35

这个问题有点意思,水浒爱好者能想到的一般有三个出处:《宋史》之宋江三十六人起义记载,《大宋宣和遗事》与龚开《宋江等三十六人赞》里的三十六个姓名。

呼保义宋江、智多星吴学究、玉麒麟卢俊义、大刀关胜、活阎罗阮小七、尺八腿刘唐、
没羽箭张清、浪子燕青、病尉迟孙立、浪里白条张顺、船火儿张横、短命二郎阮小二、
花和尚鲁智深、行者武松、铁鞭呼延绰、混江龙李俊、九纹龙史进、小李广花荣、
霹雳火秦明、黑旋风李逵、小旋风柴进、插翅黑虎雷横、神行太保戴宗、急先锋索超、
立地太岁阮小五、青面兽杨志、病关索杨雄、一直撞董平、两头蛇解珍、美髯公朱仝、
没遮拦穆横、拼命三郎石秀、双尾蝎解宝、铁天王晁盖(先死)、金枪手徐宁、扑天雕李应。

然而《大宋宣和遗事》终究是话本小说一类,不可尽信。余嘉锡先生在《宋江三十六人考实》中将三十六人中部分人士作了考据,我将考据比较详实确信的几位履历整理如下:

青面兽杨志:杨志投降后,攻方腊时立下战功,后跟随种师中伐辽,任选锋军统制。他跟随种师中援救太原之时,在榆次溃退,以至种师中战死。杨志后又道遇金人,又望尘而走,后不知所终。(没想到杨志居然这么坑)

——事见《三朝北盟会编·卷六&卷四十七》《宋会要·第一百七十五册》

九纹龙史进:史进又作史斌,投降后复叛。建炎元年秋七月犯兴州,史斌造反称帝。十二月,史斌又攻陷同州。建炎二年,史斌据长安。十一月,史斌被吴玠所擒,凌迟处死。(没想到史进有如此有胆气)

——事见《宋史·卷十一&卷二十四&卷二十五&卷三百七十七》《三朝北盟会编·卷一百十六&卷一百九十五》

大刀关胜:建炎二年正月,关胜跟随济南知府刘豫守城。是年冬天,金人来攻,关胜骁勇善战,屡次出城拒敌。刘豫因之前仕途不如意,故杀害关胜,率众出降。(关胜很悲剧的样子)

——事见《宋史·卷四百七十五》《金史·卷七十七》

一撞直董平:建炎三年三月,董平率兵至应山县,沿途烧杀抢掠。四月,劫掠孝感县。十二月,董平攻破信阳。四年三月,董平引万余人兵犯德安府,为陈规所破。董平败走河南府,被乡村把守隘口之人所杀。(董平果然是渣啊)

——事见《宋史·卷三百七十七》《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二十三&卷二十六&卷二十九》《无名氏守城录·卷三》

另外有叙述李逵、孙立、杨雄、张顺、张横等人的事迹,不过大多记载模糊不清,所指不确,不录。详情见《余嘉锡文史论集·宋江三十六人考实》。

——————————————————————————————

《大宋宣和遗事》中三十六人姓名不包括宋江,其他人也与《宋江三十六人赞》里有些许出入:

智多星吴加亮、玉麒麟卢进义青面兽杨志、混江龙李海、九纹龙史进、入云龙公孙胜

浪里百跳张顺、霹雳火秦明、活阎罗阮小七、立地太岁阮小五、短命二郎阮进、大刀关胜、

豹子头林冲、黑旋风李逵、小旋风柴进、金枪手徐宁、扑天雕李应、赤发鬼刘唐、

一撞直董平、插翅虎雷横、美髯公朱同、神行太保戴宗、赛关索王雄、病尉迟孙立、

小李广花荣、没羽箭张青、没遮拦穆横、浪子燕青、花和尚鲁智深、行者武松、

铁鞭呼延绰、急先锋索超、拼命二郎石秀、火船工张岑、摸着云杜千、铁天王晁盖。

编辑于 2016-05-28 18:48

历史上真实的杨志是被王渊杀害的,就是那个用军船运送自已家财导至三千匹战马落入金兵手中,并把罪责推给了皇甫佐,最后杀害皇甫佐来脱罪的王渊,而真实的宋金榆次战,杨志是立有战功的,战后杨志是升了官的,北宋宰相李纲的《梁溪集》是有记录的,而且《三朝北盟会编》写得很清楚,中军统制官王从道被北宋朝庭以失律罪斩于马行市,而杨志的”首不战,由间归“是有原因的,主要是金兵早有准备,兵力远远超过杨志的先锋军,而且杨志的军队早就因为饥饿没有战斗力,杨志的退却是审时度势后正确决定,而种师中的战死是因中军统制官王从道率先带队逃跑,种师中没有做好准备就轻率出战、其他两翼的友军没有跟上作战,神臂弓得不到奖励而逃散是与杨志无关,杨志的先锋军是骑兵。杨志的墓已在河南济源市出土,墓志记录了杨志悲惨人生,杨志是多次得到宋徽宗和宋钦宗的召见并嘉奖的,评语是”胆勇过人可尚,独领雄兵敢战,遇敌无不先锋“,并且有”公事宋日竭节尽忠,毅气凛然,前圣语所称谅匪诬矣“。

发布于 2018-01-05 15:08

@林屋公子 的回答认为当时存在两个宋江,其依据主要是《东都事略》和《折可存墓志》,这点问题非常大。

夏四月庚寅,童贯以其将辛兴宗与方腊战于青溪,擒之。五月丙申,宋江就擒。《东都事略卷十一》
方腊之叛,用第四将从军,诸人藉才,互以推公,公遂兼率三将兵。奋然先登,士皆用命,腊贼就擒,迁武节大夫。班师过国门,奉御笔捕草寇宋江,不逾月,继获,迁武功大夫。《宋故武功大夫河东第二将折公(可存)墓志铭》

《东都事略》记载宋江被抓的日期是五月丙申,而《折可存墓志》没有记载具体时间。他认为四月平完方腊后折可存就被派去打宋江,因此时间上能对上。然而四月庚寅乃是四月二十六,五月丙申是五月初三,实际相差才七天,折可存如何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从绍兴跑到连云港?


四月庚寅,王禀、辛兴宗、杨惟忠生擒方腊于帮源山东北隅石涧中,并其妻孥、兄弟、伪相、侯王二十九人,振旅赴杭州宣抚司。方腊虽就擒,而支党散走,浙东贼势尚炽。辛卯,童贯遣郭仲荀、刘光世、姚平仲等分路往讨。仲荀驻兵三镇,新昌、嵊县贼合攻之,仲荀四面距战,斩首二百六十一级,获旗鼓等。是日,自三界镇进兵佛果院。《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第一百四十一》
五月甲午朔,姚平仲复义务县,破伪天仙洞,斩首甚众,获僭伪等物。戊戌,刘光世复寿昌县,破月溪洞。乙巳,郭仲荀复嵊县、新昌县。丁未,刘光世至灵山洞,破贼于凤池谷,斩一千六百余级,斩贼首胡将、祝将,招安伪缪二大王等四万五千八百余人来降。庚戌,姚平仲破求日新洞,杀日新,焚其巢穴。乙卯,杨惟忠复东阳县。闰五月丙寅,姚平仲等提兵五千破仙居县界,招贤四十余洞。六月己亥,姚平仲破贼金像等三十余洞。辛丑,辛兴宗与宋江破贼上苑洞,姚平仲破贼石峡口,贼将吕师囊弃石城遁走,擒其伪太宰吕助等。《皇宋十朝纲要卷十八》
三年,方腊盗据杭、睦,朝廷姚平仲为都统制征之。公从折可存自浙东追击,至三界河镇,与贼遇,斩首八千余级。追袭至剡、上虞、天台、乐清四县,取韦羌、朝贤、六逺三洞。至黄岩,贼帅吕师囊据断头山扼险拒我,前輙下石,死伤者众,累日不能进。可存问计安出,公以轻兵缘山背上,乗髙鼓噪,矢石交发,贼大惊溃,复纵火自卫。公曰:“机不可失也。”乃被重铠及袴褶,与敢死士履火突入,生得师嚢,乃斩贼首三千余人。复有号余大翁者,以万众围永嘉逾月,公从平仲、可存兼驿星驰斛之,且曰:“太师贷胁从无知之民,不可以数计。”师还,诸将请优加褒异。《杨震墓志铭》

从这里列举的史料我们可以看到在方腊被抓之后,折可存等人还被派去消灭方腊余党至少到六月,更没有时间去打宋江了。(方腊余党最终到四年三月才彻底平息)


所以毫无疑问,《东都事略》这部分记载是错的。根据《宋会要》记载:

五月三日,诏:「近缘诸州军守臣间非其人,以致盗贼窃发。唯徽猷(问)[阁]待制知海州张叔夜、直龙图阁知袭庆府钱伯言、直龙图阁知密州李延熙,能责所部斩捕贼徒,声绩着闻,寇盗屏迹,宜各进职一等,以为诸郡守臣之劝。」

可见《东都事略》所记载的五月丙申乃是宋朝廷因为张叔夜击破招降宋江加赏赐的日期,并不是张叔夜击破宋江的日子。显然张叔夜击败宋江要早的多,《宋史·徽宗本纪》本纪所记载的二月无疑是可信的。所以二月宋江招安,随后被调去打方腊是完全可能的。

根据清末《五云赵氏宗谱》中留存的李纲《赵忠简公言行录》记载:“叔夜一鼓而擒之,实公定计於先也。再议睦寇,则以寇贼攻寇贼,表宋江为先锋。师未了旬月,贼以俘献,谈笑而折冲万里。”如果这篇文章是真实的,那么历史上平方腊的宋江就是之前的流寇宋江。


关于《折可存墓志》再获宋江的记载,《宋会要》中倒是有类似的文字:

四年正月十一日,中书省言:「检会宣和三年十二月十九日奉御笔,河北贼自呼赛保义等,昨于大名府界往来作过,良民为之惊扰,久之未获,恻然于怀。乃降御笔处分,令大名府路安抚使邓洵仁选择兵将,河北漕臣吕颐浩、黄叔敖应副随军粮草,提点刑狱高公纯不以远近粘踪捉杀,廉访使者钱怿随逐监督,不踰一月剿除。高公纯、钱怿各已转官升职外,邓洵仁与降诏奖谕,吕颐浩、黄叔敖宜有褒劝,以风(西)[四]方。可将上取旨,特与推赏。」诏吕颐浩、黄叔敖各转一官,内黄叔敖依条施行。时叔敖降授朝议大夫。

邓洵仁等人剿灭的河北贼,同样是有“御笔”,同样是“不踰一月”。更有意思的是,这个河北贼的外号叫做“赛保义”。如果原来的宋江没有造反,那么这个赛保义恐怕才是第二个宋江。

发布于 2020-08-21 00:09

你可以说,真实出现过的,只有一个宋江,是确定存在的,其他人物,你只能说有原型。

什么史进原型史斌,武松原型又是哪个义士哪个打狗庄客。

但你又可以这么说,梁山好汉,许多在现代依然存在,因为实在是非常非常真实。

真实到,深究他们的历史原型,意义不大,因为说穿了,好汉中最大条的就是宋江,也是小咖,其他的卢俊义林冲这些,放历史上,都是小人物。

或者说,他们小到一直在我们现实中。

《梁山草莽型好汉最大的共同爱好,还真是挺写实》

一个字:赌。

王英燕顺这些上了山的,不用再赌了,直接抢。

还没上山之前的好汉,好赌之徒相当多,有一个就是白胜:

‘这人叫做白日鼠白胜,他是个赌客。’

阮小五、阮小七:

阮小五——:“说不得,鱼又不得打,连日去赌钱,输得没了分文。却才讨了我头上钗儿,出镇上赌去了。”

阮小七——:“莫说哥哥不赢,我也输得赤条条地。

邹渊邹润:没钱去抢劫,有钱就去孙新顾大嫂店里晃悠。

石勇:一拳糙哥就是赌博时起冲突,一拳把人打挂。可能赌品不好。

李逵:公认赌品很好,但是那次把宋江给的银子输了后,急眼过。

张横:没钱时去摆渡搞抢劫,有钱就去赌。

汤隆——小人贪赌,流落在江湖上,因此权在此间打铁度日。

另外,还有开赌档的,孙新顾大嫂夫妇,施恩有个快活林,雷横以前也放赌——他自己也好赌。

就说,以上这些人物,全是江湖中人,几百年前的这个群体,跟现在依然是如此相像:

赌之外,刺青在宋代也是一种好汉的时髦,喝酒这个不用说——原书名就叫江湖豪客传,要是作者生在当代,说不定就取名叫黑帮往事了……

也就是说,许多梁山好汉,跟当代黑帮,操行上基本一致,就是打架,刺青,喝酒,赌博,所以还是那句话,对于这类好汉,纠结于他们原型是谁意义也不大。

发布于 2021-07-10 11:50

以下内容转载于:

历史上是否真有武松其人呢?

《临安县志》、《西湖大观》、《杭州府志》、《浙江通志》等史籍都记载了北宋时杭州知府中的提辖武松勇于为民除恶的侠义壮举。(杭州知府高权见武松武艺高强,人才出众,遂邀请入府,让他充当都头。不久,因功被提为提辖,成为知府高权的心腹。)后来高权因得罪权贵,被奸人诬谄而罢官。武松也因此受到牵连,被赶出衙门。


继任的新知府是太师蔡京的儿子蔡鋆,是个大奸臣。他倚仗其父的权势,在杭州任上虐政殃民,百姓怨声载道,人称蔡鋆为“蔡虎”。武松对这个奸臣恨之入骨,决心拼上性命也要为民除害。一日,他身藏利刃,隐匿在蔡府之前,候蔡虎前呼后拥而来之际,箭一般冲上前去,向蔡鋆猛刺数刀,当即结果了他的性命。官兵蜂拥前来围攻武松,武松终因寡不敌众被官兵捕获。后惨遭重刑死于狱中。当地“百姓深感其德,葬于杭州西泠桥畔”,后人立碑,题曰“宋义士武松之墓”。


这正是:路见不平一声吼,该出手时就出手哇,风风火火闯九州哇!

编辑于 2016-05-30 07:29

我认为经过我十年来,对我能搜集到的,有关于宋江起义的史料,进行分析后暂时确认,正史中确定存在的“梁山”好汉有4个:

宋江、史斌、关胜、杨志。


先说说广为人知的《宋江三十六人赞》和《大宋宣和遗事》吧。


这两份文献里,虽然都提到了36将。但具体名单上,还是有些差距的。而且一个是文人笔记,一个是顶着“野史”的帽子(不说其他内容,单单说涉及的水浒故事,你觉得是正史,还是戏说?戏剧性不要太强好吗?)。


这里面的人物到底能不能算作,宋江起义中真正存在的人物,其实还是值得考究的。


先说说可以确定正史存在的人物,其一是宋江


宋江的存在有《宋史》《东都事略》《皇宋十朝纲要》《三朝北盟会编》《泊宅篇》《续资治通鉴》等史书可以证明,以及王师心、蒋圆、折可存等人的墓志铭,以及名臣李若水的诗词,都可以证明:


宋江,的确是正史中存在的人物。


你说一个史书记错,那可以说孤证不采用,但若干史书、墓志铭等都有过记载,这就足以说明,这是一个正经存在过的人物。


而且是宋徽宗知晓的一个人物。


蒋圆墓志铭载:“除开封少尹,辄乘驿诣阙,陛见赐对。上问宋江事,公敷奏始末。”

蒋圆被提拔为开封少尹后,获得了宋徽宗例行觐见问话,问的主要内容,就是蒋圆击败宋江的事。

由此可见,宋江的名号的确声达天听了。

宋江的存在,是无可置疑的。

其二就是史斌:

这个名字大家听着可能陌生,但他的确是史书唯一表明的,宋江手底下的马仔。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载:“建炎元年,秋七月,贼史斌据兴州,僭号称帝。斌,本宋江之党,至是作乱。”

明确指出,史斌就是宋江的党羽,俗点说就是马仔。史斌的“梁山”地位,基本上是可以确定了。


但为什么不管是水浒戏,还是《三十六人赞》《遗事》,乃至于各个版本的《水浒传》中,都没有这号人物的存在呢?


我想原因也简单,因为这货称帝了!你称帝就称帝呗,关键最后还被镇压了。


这一辈子都翻不了身了,最起码在正史中翻不了身了,没有人会为这号人物摇旗助威。


为什么作为宋江的党羽,宋江主要活动地,在山东、河北、淮南一带,这货却跑到陕西称帝呢?


这可能跟折可存有关。折可存是西北军的将领,在平定方腊后,兔死狗烹做了宋江。但估计其他好汉没有被杀,大概率是投降了,所以诸如史斌、杨志等人,是被折可存带回西北了。


所以史斌最后再关中打下基业,也不是不能理解的事。


对了,这货一开始在陕西,是领着义军在跟金兵作战,应该还跟太行山的张橫是友军,没少打过配合。史斌还领兵收复了几座被金兵侵占的失地,也算是半个抗金英雄了。


正是因为在和金军作战中占到便宜,所以这货有点飘,屁大点地方就称帝了。


完事被抗金名将吴玠完爆了。史斌的一生,可比宋江跌宕起伏多了,故事也绝对比宋江的精彩。


史书对他的记载,也比宋江多了好几倍,但因为称帝这些烂事,所以没有人敢编排他。


第三位是关胜:

首先说关胜的存在。《宋史》《金史》都证明,关胜的确存在,而且是伪齐刘豫的手下。

关胜本是镇守济南的骁将,坚决反对刘豫投降金军,于是成了刘豫的眼中钉,在关胜出战的时候,被刘豫坑死。关胜死的极其惨烈,战死的时候眼珠都被打出来了,最后还效仿夏侯渊,自己吞了眼珠。但可谓是绝对的抗金英雄,脊梁骨敲不断的铁血硬汉。

证明了关胜的存在,咱们再来看看关胜,有没有可能是宋江的手下?

答案是有可能。


关胜是济南骁将,他为什么来济南,之前经历了什么,史书没有写。但是有一个人,在济南做过官,那就是张叔夜。


《宋史·张叔夜传》载:“江乃降。加直学士,徙济南府。


张叔夜因为平定宋江的战功,被提拔到济南当官,前后时间是紧挨着的。所以除了宋江主力被派遣南下镇压方腊外,张叔夜有没有留几个人在自己身边,我觉得还是有可能的。


张叔夜一直到靖康元年,才调往青州任职,然后就是刘豫接班,所以我个人觉得,关胜是张叔夜带去的。


因为从结果上看,张叔夜和关胜,都是抗金战死,尿性是一样一样的。


所以这位关胜,应该是宋江的部下。


第四位是杨志:


咱们先来看两段战前部署:


其一平方腊的时候:


“刘镇将中军,杨可世将后军,王涣统领马公直并裨将赵明、赵许、宋江,既次洞后。……王凛领中军,辛兴宗领前军,杨惟忠领后军,总裨将王渊、黄迪、刘光弼等,与刘镇合围夹击之。”


其二是征辽时候:

“以种师道总东路兵,屯白沟,王禀将前军,杨惟忠将左军,种师中将右军,王坪将后军,赵明、杨志将选锋军,辛兴宗总西路之众,屯范村,杨可世、王渊将前军。”


您看出名堂了吗?宣和三年征方腊的将领,与宣和四年征辽国的将领,就他么是原班人马。

杨惟忠、辛兴宗、王渊、赵明、王凛,除了统帅是种家军外,其他各路将领,大部分都是熟人。

但唯独的差别是,征方腊时跟宋江搭伴的裨将赵明、赵许,新搭档变成了杨志,赵许不在,估计是战死了。但赵明还在,他的队友变成了杨志。

这说明一个什么问题呢?宋江被折可存镇压了,杨志投降了,取代了宋江的地位,被折可存带到了西北军。完事还与老班底一块打辽国。

估计这货就是朝廷内定的宋江的接班人。

因为史书明确说,杨志是“招安巨寇”,估计说得就是折可存镇压宋江的事。杨志投降了,宋江的老部下就归他管了。完事后这货不地道,提前跑路坑死了名将种师中。

此后关于他的消息就不多了。

但根据这份名单推定,这货应该也是宋江之党。

发布于 2020-10-07 11:28

宋江、关胜、一丈青、张横、张顺、李逵这些有人说了。

我补充个

呼延灼有说法原型是呼延通

呼延灼战韩存保

【两个旧气又起。韩存保挺着长戟,望呼延灼前心两胁软肚 上,雨点般搠将来。呼延灼用鎗左拨右逼,捽风般搠入来。两个又斗了三十来合。正斗到浓深处,韩存保一戟,望呼延灼软胁搠来,呼延灼一鎗,望韩存保前心刺 去。两个各把身躯一闪,两般军器,都从胁下搠来。呼延灼挟住韩存保戟杆,韩存保扭住呼延灼鎗杆,两个都在马上,你扯我拽,挟住腰胯,用力相争。韩存保的马 后,蹄先塌下溪里去了,呼延灼连人和马,也拽下溪里去了,两个在水中扭做一块。那两匹马溅起水来,一人一身水。呼延灼弃了手里的鎗,挟住他的戟杆,急去掣 鞭时,韩存保也撇了他的鎗杆,双手按住呼延灼两条臂,你揪我扯,两个都滚下水去。那两匹马迸星也似跑上岸来,望山边去了。两个在溪水中都滚没了军器,头上 戴的盔没了,身上衣甲飘零,两个只把空拳来在水中厮打,一递一拳,正在水深里,又拖上浅水里来。】

《三朝北盟会编》中他与金国猛将牙合孛堇的单挑:

【绍兴六年二月……十七日,乙卯,韩世忠败金人于宿迁县,擒其将牙合孛堇。韩世忠欲进趋淮阳军城下,令呼延通拦前。而世忠独驰一骑,使一把雪执信字旗随之―一把雪者,其兵之曹号,盖矫捷善走之人也―令诸军马兵继进,见信旗止则止,见信旗麾则俱进,步兵又次之。通行二三十里,遇金人而止。世忠于二三里闲乘高陂以望通军,约三里许,见信旗止,通驰至阵前请战。金人出猛将曰牙合孛堇,呼令通解甲投拜,通曰:“我乃呼延通也,我祖呼延太保,在祖宗时,杀契丹,立大功,曾誓不与契丹俱生;况尔女真小丑,侵我王界,我岂与尔俱生乎?”即持枪剌牙合孛堇,牙合孛堇与通交锋,转战移时不解,皆失仗并马,以手相击,各抱持不相舍,去阵已远,于是皆坠马于坑坎中,两阵皆不知。牙合孛堇取篦刀剌通之腋,流血,通搦牙合孛堇之喉,气欲绝而就擒。得官军百余相会,遂回,金人退去。世忠大喜……】

呼延灼结局

【呼延灼受御营指挥使,每日随驾操备。后领大军,破大金兀朮四太子,出军杀至淮西,阵亡。】

呼延通

《中兴遗史》记载:【韩世忠晚年好游宴,常赴诸统制之请,莫不以妻妾劝酒,世忠必酣醉而后归。惟呼延通忿忿有不平之意,虽备礼邀世忠到私宅,然未尝辄离左右。一日,世忠与水军统制郭宗仪会于通家。世忠略寝,通以手捉世忠之佩刀,宗仪适见之,搦通之手而呼曰:“统制不可!”世忠觉而大惊,急驰马奔归,而令擒呼延通。既至,世忠数其罪,责为崔德明军中自效。德明戍淮阴,故通在淮阴。世忠以十二月二十三日诞生,是日诸军献寿者甚盛,世忠临厅事坐而受之。最后通献寿酒,世忠见通,即走入府第,不出,通伏于地,滴泪成泓。众劝促通,通乃起身而去,出门上马奔还淮阴。德明献寿回,数通不合擅自离军之罪,决通十下,通怏怏,投运河。运河水深,急救之出水,已不苏。倒控其水,以身著毛衫领窄,水胀束止颈,水不得出而死。人皆惜之,世忠后亦深自悔恨。】

编辑于 2021-12-25 20:41

你还别说,我这真有现货。干不干我就不知道了。





这是南宋末周密《癸辛杂识》里的一段,大概是时人做的考证吧。

一些姓名和绰号与水浒传不同。

早先的材料如《东都事略》并没有三十六人的具体姓名和事迹。所以很有可能是后人自行脑补的。

做了点微小的贡献。

发布于 2017-08-24 13:18

不请自来。必须搅和一下!

闲着没事,想学点知识。所以看了此问题下的不少答案。很多答案有些共同点。其一,小说人名,与历史人名,相同。则认定是小说原型。其二,小说人名中的姓或名,哪怕只有一个字,与历史人名相同,则猜测是原型。其三,小说人物与历史人名,并不相同,却有一丝略为相近的经历。也有理由认为是原型。

但是,以上三种判断方式,没有一个作者拿出切实证据。

其实,所有人都拿不出切实证据。因为,施耐庵的《水浒传》是小说啊!重要的事情说三遍:《水浒传》是小说,是小说,是小说!

小说与史书的差别在哪里?小说可以任由作者随意的虚构!把虚构的小说,强行与历史挂钩,强行与历史人物扯上关系。怎么能扯得通?

哪怕像《三国演义》这样的历史题材的小说,与史实差别都非常大。何况《水浒传》并非是历史题材小说。《水浒传》是架空历史的东西啊!小说的主角宋江,在历史上的记录只有二三十个字。何况其他人?

如果我们无聊,寻找一下,小说人物的名字,与历史人名的巧合;或者某历史人物,给了作者创作灵感,这是非常有意思的事。

但是,若是以史学家的态度,一本正经的来考证。我觉得是一件很滑稽的事。

我的一篇关于杨志的文章,百分百的会让史学家们感觉到自己的滑稽。链接如下:

语言可能有点尖锐,得罪之处莫怪。

编辑于 2019-12-14 2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