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
建筑设计
建筑景观设计
建筑案例

中国在国外有哪些中式建筑,是中国传统的雕梁画栋,并且赢得当地人的赞美或者设计特别有才?

提这个问题的起因是因为今天在微博上看到有这么微博 [图片] 我在评论区评论了一句 [图片] 也得到了很多热心网友的赞同,评论区也比较赞同这样的评论。 …
关注者
251
被浏览
21,836

3 个回答

【多图预个警昂!】好啦!自己许的诺,哭着也要答完!题主不是建筑专业的呀~那就好骗。。啊呸!咳咳。。那我就要肆无忌惮装个大尾巴狼啦!


首先,我并不是建筑生,只是对建筑感兴趣,所以我就以一个外行的角度来说吧。题主所说的是外国的中式建筑,所谓外国的,大体可以分为亚洲地区和欧美地区吧。而所谓中式建筑,在我们的印象中无非是有着大屋顶、斗拱挑梁、像鸟翼一样飘逸的飞檐等这些在印象中被符号化了的元素的建筑吧?

而真正的中式传统建筑,十分注重与周边环境的协调与融合。而在国外,大多只是简单的模仿外表咯!

来来来,咱们先看看高大上的欧洲的~

在十八世纪,欧洲的上流艺术圈里吹起了一股“中国风”。东方元素开始进入工艺装饰、服装、音乐等方面。。看起来就是酱婶的。。


咋样~辣眼不?

而在这艺术风潮的带动下,建筑也受到了影响。比如当时与中国贸易关系较为紧密的瑞典。

1753年,瑞典国王腓特烈一世在斯德哥尔摩市郊的皇后岛上。为自己酷爱中国文化的王后乌尔利卡专门修建了一座中式楼阁,称为“中国宫”。


看得出来,这是一座中国式宫殿与法国洛可可式建筑的融合体,建筑的整体明显受到明清宫殿样式的影响,有着朱红的墙面涂装和鎏金的贴雕。宫殿的屋顶还仿照中国宫殿的样子刻意雕了龙。。。(你们不是说龙是凶兽嘛啊喂!)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当然,这绝不是个合格的“中式建筑”,对于明清时期宫殿,标志性的特点怎么也要有大屋顶和琉璃瓦吧!?这家伙无非是洛可可式建筑带了一些中国装饰趣味而已,来,咱们在看下一个辣眼的大作~

德国-慕尼黑-英国公园里的-“中国塔”。(这到底是什么国啊喂!?)

。。。。。。



这啥啊!?

旋转木马的脖子被抻了还是你们家钟楼的屁股吃肥了啊!?。。。

好吧,这是德国小伙伴按照自己对中国木塔的想象于1790年建成的塔,名曰“中国塔”。但设计和制作其实全凭着一张关于中国的想象画完成的,没有细致地考证中国建造的塔的几乎全部细节,所以造出来的中国塔对咱们中国人来说。。简直笑不出来。。好吧德国的盆友。。你们赢了。。

-------------------------------------------------------------------------------------------------------------------------------------------

嘛。。可以看出来,早期西方人对中国建筑的不了解,催生出了一些半土半洋的或可爱、或搞笑的小家伙。。其实都是源于当时欧洲人对中国的向往和不了解。而随着十九世纪欧洲对外殖民扩张的大高潮,对中国更加了解的同时,也把中国噎了个够呛。。这些咱们就不展开啦,总之自大清输了鸦片战争之后,西方对中国的看法由过去的青睐与向往逐渐变为蔑视和鄙夷。

而随着中国逐渐的重新接触世界和海外务工的华人越来越多,这一时期的海外中式建筑的最典型的代表就是遍布世界各地的唐人街了。

而这些唐人街建筑多是由华人亲自监制,所以较为完整的保留了传统建筑的样式。典型的就是矗立在华人街区街头的这些油彩华丽的仿明清牌坊。


延续了明清时期繁复华丽的纹样和浓烈明快的配色,形成了那个时代西方人对中国的第一印象。


要知道,在这些华美的牌楼背后,是多少拖家带口、背井离乡的中国人对美好新生活的向往;凝结着一批又一批华人们在这异国他乡的奋斗与泪水、梦想与幻灭;也透露着一个民族不甘的呐喊与抗争。。。

--------------------------------------------------------------------------------------------------------------------------------------------

好啦,耻辱过往不多提~大夏天的咱不说那些糟心的事~

而这几十年内,西方人对中国传统建筑的了解也更加深入,这一时期内,许多外国建筑公司也开始在中国的一些城市建造极具中西方有机融合的新式建筑。例如1917年由美国茂旦洋行规划的雅礼大学、1917年由美国的沙克特与赫士建筑事务所规划的北京协和医院、1919年由茂旦洋行规划的燕京大学等等。。都在传统建筑的精髓上做足了功夫,此时的西方的建筑师认识到,将欧美建筑原封不动的照搬到中国其实是一种傲慢和愚蠢的行为。

而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随着中国的文化输出再次开始,“中国风”再次与西方相遇,与之前各种尴尬的相遇不同,西方世界已经能抓住中式建筑的某种特点与内涵精神并很好地加以表达,而不再单纯追求外观的一致,所修建的中国式建筑园林内容也更为丰富,形式也开始多样化诸如:展览厅、城市之间的友好赠建、、观光园林等等。。。


比如,1980年在纽约大都会艺术馆落成的明轩,就是以苏州“网师园”里的“殿春簃”庭院为蓝本而建造的,因以明代建筑风格为基调,故名为“明轩”,是中国园林走向海外的开山之作。


我去!大哥你好帅呀!!如此素雅的格调真的让人把持不住好伐!?中国风刚刚重出江湖,便惊艳四座。从此,走出国门的建筑大多开始遵循这类园林风格,坚定不移的往下走!!比如蒙特利尔的梦湖园、法兰克福的春华园、纽约的寄兴园、德国杜伊斯堡的郢趣园、温哥华的逸园等等。。简直是大爆发啊。。。。

无图言屌!?

位于悉尼的谊园。。





看!!如果不说的话。。没人会知道这是远在澳洲的一座中式园林吧!?

位于德国法兰克福的春华园


----------------------------------------------------一条社会主义分割线-------------------------------------------------------

啊。。当前时间。。一点四十。。我。。想暂停啦。。。。

什么?原因?



啊啊啊啊啊啊!!!!我心好累啊你们造吗!?嘤嘤嘤!!!

一张图都要传半天啊啊啊啊啊!我要炸了移动!下个学期他们要是再敢舔着脸来宿舍推销我就踹死他啊啊啊啊!!!!



好啦~那今天就先更到这吧~~关于亚洲的明天在更!

--------------------------------------------------------更新啦!!!!---------------------------------------------------------------------------------------------------------------------------------------------------------------------------------------------------------

网吧夜机来答题,我对这乎爱的深沉。。。


今天深夜要更新的内容就是被我推延了一天的海外中式建筑——亚洲篇啦!!!!

其实要更新今天的内容还是挺矛盾的,由于东亚的中国大陆、朝鲜半岛、日本列岛这些“东亚儒家文化圈”这千百年来的战略关系错综复杂,文化脉络一脉相承却又各有发展,所以难以说清什么是中式建筑,什么是朝鲜建筑,什么是日本建筑,难以界定。

那就姑且看看现如今在这些地方历史上遗留的一些中式建筑吧。

首先来看朝鲜半岛上的。

建于1395年的景福宫,现位于大韩民国首都首尔境内,是朝鲜李氏王朝的正统王宫。因为是中原王朝的朝贡体系的一员,所以无论是面积还是规制都要遵循藩属国的样子,也就是说,本质上和国内现存的明清郡王府或亲王府是一致的,比如宫殿上的青色琉璃瓦,正殿勤政殿的歇山顶重檐形式,都有别于北京故宫太和殿那样的金黄色琉璃瓦和庑殿顶重檐形式,所以由此足可见当时中国与朝鲜的从属关系。

景福宫的兴礼门(图片均来自网络,侵删)

景福宫正殿勤政殿,可以看到,虽作为王朝的正殿却采用了青瓦铺面和重檐歇山顶。


可以明显看出,因为同为中华文化圈内的李氏朝鲜王朝,受到了明朝文化艺术的深远影响,其在建筑领域与中国几乎做到了完全同化,大部分与国内现存的明清古建筑无异。

前些年惨遭焚毁的位于首尔的崇礼门。可见与国内现存同时期同类建筑相比,还是有一定差异的,比如屋檐向外延伸的更加典型。也许和朝鲜半岛的自身环境与气候有一定关系。

后来朝鲜政府在平壤新建的人民大学习堂也是很大程度上沿袭了这种风格:

位于朝鲜平壤巍峨壮丽的人民大学习堂。


来来来,客官们再看一个~

现位于朝鲜平壤境内的妙香山普贤寺,建于1042年。那时朝鲜半岛还处于高丽王国统治之下。

此时的朝鲜建筑深受宋代建筑的影响,在这一时期,朝鲜半岛的经济、手工业和科学技术方面都有发展,建筑方式也日渐趋向系统化与模块化,最明显特征是梁柱上的斗拱铺作层数增多,有时甚至到了一个夸张的地步。比如普贤寺里这个碑亭:

呃。。。这个。。。

大哥你存在的意义就是为了撑住这个大顶子吧!?大头大头~下雨不愁~。。啊。。咳咳。。


(图片均来自网络,水印侵删)

好啦,关于朝鲜半岛现存的中式建筑的介绍就先告一段落吧~因为实在是挺多的,如果都一个个展开来说的话,篇幅会花式上天的。。。。。。

接下来要关注的,就是日本啦~

日本建筑在历史上的一个关键节点出现在大约公元六世纪,也就是我国的隋唐时期。随着中日之间的交流日益密切,来自中国的各方面的先进文化技术爆发式的涌入日本。包括美术、文学、宗教、法律、音乐、服装、建筑等等。。可谓是全方面将日本的发展进程向前推了一个时代。

而在建筑领域的表现也很典型,而和朝鲜的紧跟中原风尚的做法有所不同,这个脑袋长反骨的家伙,因为远隔重洋偏安东海一隅,在对外吸收先进文明时更加注重将其本土化,也就是“日本化”。所以现存的大量日本古建筑,虽然明显看出脱胎于中国,但却和真正的中国建筑有太多不一样的地方。

首先来说,日本在中古时代的社会形态与中国其实存在着很大的差异,看起来更像中古欧洲社会的领主田园经济模式,这原因就不展开啦,知乎这方面的大神数不胜数,我就不献丑啦。而要说的是,这种社会形态是日本风格迥异的城堡式建筑形成的主要原因。像有名的熊本城啊、姬路城啊、天守阁啊等等。。

而今天在这里并不去研究这些“中式日版建筑”。而是看一看那些在被“日本化”之前保存下的、中国血统更为浓厚的一些建筑。

先来张镇楼的!哼哼!


建于公元759年的唐招提寺,现位于日本奈良的西京五条街。乃是中国僧人鉴真远渡重洋来到日本亲自指挥建造的,是风味纯正的唐代宗教建筑,可以说是中式建筑在日本最完美的展示。气魄宏伟,严整开朗。简约大气,规格整齐而不呆板,形制华美而不纤巧,线条舒展而不张扬,风格古朴却富有活力。大规模的木质结构框架配合着青黑色的顶瓦和雪白的墙面,给人一种清和素雅却又恢宏奔放的感觉。


这一时期,属于是日本吸收消化中国建筑的第一阶段。而这一时期到公元九世纪末期实现了“日本化”。

好~接下来~


现位于日本京都市的金阁寺,建于1397年。这一时期的日本建筑潮流则是广泛吸取中国宋、元、明的文化。此时,中国已经先于世界进入了火药时代,经济文化高度繁荣,后来蒙古人还在亚欧大陆闹了个底朝天。。而此时的日本仍处于镰仓时代,政局整体稳定,得到了一定的发展。这样,本本酱在建筑上也取得了不小的进步呢~


这一时期,也正是日本建筑发展的第二阶段,而这一阶段的结束则是在十六世纪以后了。而在那时,日本进入了战国时代,而且更要命的是发生在1592—1598年的壬申朝鲜战争,也被称为万历战争。东亚三国打成了一锅粥,运行千年的的传统朝贡系统第一次遭到了明面上的挑战。可以看出,中国在东亚的影响力在那时就已经开始有所下降了,而后的满清入关更是削弱了中国对东北亚政局的影响。。。所以,日本建筑发展的第三阶段则开始受西方建筑的影响,那就不再做展开了。


好啦~以上,东亚这老几位算是粗略的说了一遍。。那么,其他地区呢?

像南边的中南半岛、马来群岛等地区,虽然受到了中国明清时期的“南洋潮”的影响,建筑有一些中国风格,但因该地区也受到南亚印度文化和后期的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共同影响,这些并不明显,反倒自成了一派~尤其后期随着国际贸易的深入展开,西方建筑的特点也强势入主,所以仅在当地华人聚集的地区有一些中式明清样式的建筑,就不值得再展开了;而向西的西域一带、甚至葱岭以西的中亚地区,在唐代虽属安西都护府管辖,并一度与阿拉伯帝国争锋,但奈何岁月荏苒、朝代更迭,况且原本当地就以中亚风格建筑为主,中式风格建筑并不多。这样经受一系列的战争摧残和环境恶化,恐怕也早已化为灰烬,进入历史的尘芥堆中了罢。

写到这,已经是半夜两点啦,但是越写却越难以抑制内心的激动呢~正好这几天正在积极准备学校的朗诵比赛,朗诵稿是一个学长写的,叫《轩辕赋》,其中对中华建筑的赞美,令我很是感慨呀!(都让开!我要装逼啦!)写在这里,让大家重新审视以下我们这个可爱的国家和灿烂的建筑艺术吧!吾国锦绣山河画卷所至,每一笔,都是历史!

。。。

我从水墨的晕染间走来,

庭院深深,白砖黛瓦掩映着缦回廊腰,

我从汉字的笔画中走来,

四合回院,院落厢房严谨的纵横勾连。

这,是我华夏的屋宇,是一砖一石筑起的荡气回肠!

危檐、水榭、秦砖、汉瓦,

梁柱游龙望穿三秋纠葛,

铜锁衔兽开启封尘过往。

堂前旧燕,又入乌衣,

铜车铁马,淘尽黄沙,

赑屃当起海晏河清重担千斤,

鸱吻御我沐浴风雨岿然正襟。

天地所钟兮尽美,五洲万类兮齐雄!

这,是我轩辕的凤阁龙楼,

是屹立不朽的民族脊梁!



新国六十七年(丙申)六月十五子夜于西京

编辑于 2016-06-17 22:47

1. 流芳园 ---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圣马力诺郊区

名字来源于曹植《洛神赋》:竦轻躯以鹤立,若将飞而未翔。践椒途之郁烈,步蘅薄而流芳意为她像鹤立般地耸起轻盈的躯体,如将飞而未翔;又踏着充满花椒浓香的小道,走过杜蘅草丛而使芳气流动。)或许有万古流芳的意思,但是我就喜欢这个解释,比较诗意,哼。

“流芳园”位于全美著名的亨庭顿图书馆内,该馆集珍奇图书、手稿、艺术品收藏和植物园林艺术为一体,由美国著名“铁路大王”亨利·亨廷顿于一九一九年创建。上世纪九十年代亨庭顿图书馆启动中国园计划,先后共筹款约二千七百万美元,2005,“流芳园”一期工程正式动工。截至2005年,北美地区已建成六座中式园林,流芳园是其中规模最大的一个。

为了让流芳园保持苏州园林的原汁原味,设计施工人员主要由来自苏州园林建筑公司的能工巧匠担任,主要建筑材料都从中国采购,前后从中国运来一百多个集装箱的建筑材料,仅太湖石就多达八百五十吨。在最关键的园林建设阶段,五十多名苏州园林设计师和工程师历经六个多月的打造,终于成就了今天这座地道的中国园。




2.怡黎园---坐落于巴黎西南郊圣雷米·奥诺雷市

怡黎园占地6000平方米。由旅法华人园艺师康群威和建筑师石巧芳夫妇设计建造,于2004年6月落成。

3. 裕华园-----裕华园位于花园城市新加坡裕廊工业镇。


裕华园有30多个景点,1971 年初开始新建的。裕华园的英文名字叫Chinese Garden,直译过来就是中国园的意思。其实他是由台湾设计师效仿中国北方的宫廷建筑及南方花园风格在1975年建造而成的。

相较于海外的大多南方的精致型园林,由于裕华园融合了北方园林的规模宏大,景观布局也模仿了颐和园的某些特点,所以更显示中国宫廷建筑的恢宏大气。其中还有园中园 蕴秀园,则更具中国南方园林的温婉细腻。南北结合,大气中又有精致的细节。


4.寄兴园-------位于美国纽约斯坦顿岛植物园内。

“寄兴园”又名听松山庄,是一座充满东方文化色彩,充分体现苏州园林特色的中国园林。它是中国苏州留园的姊妹园,也是全美第一座完整的,完全仿真的较大型的苏州园林。它的建成使得人们第一次可以在纽约这样具体而微地观赏完整的苏州园林。

寄兴园的整体风貌清秀典雅,细部设计精致细腻,总体布局充分利用原有地形,因山就势,与植物园内优美的环境溶合在一起。园内的景观设计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学思想,再现自然山水意境,通过建筑、山水、植物的有机结合,创造出一方充满诗情画意和高尚文化艺术品位的空间。

我喜欢这的茂林修竹,嘻嘻嘻。。。。。

寄兴园的正门上,有久居美国的绘画书法名家、九旬寿翁王巳千老先生挥毫写就的“寄兴园”三个大字,赫然醒目,给人一种清隽舒适的感觉。

寄兴园于1985年开始筹划,历时13年之久,于1998年终于正式落成。

其实类似的在中国海外的中国园林还有很多,例如法兰克福的春华园,都柏林的爱苏园,温哥华的逸园,波特兰的兰苏园,瑞士的姑苏园,西雅图的西华园,还有前文答主提到的 --明轩。







-------------------------------------啦啦啦啦啦,我是飞过的小仙女--------------------------------------




下面讲一个稍微可惜一点的吧,其实都不能算是国外的建筑,因为他是完完全全在中国国内的建筑,并且已经几百岁了,但是因为某些原因,完全的平移到了国外的土地上,耗时7年,用1.25亿,经过精密的测量和标记运到国外,然后重现按照原样子建造。

他就是--------------------------- 荫余堂




荫余堂是于1800-1825年间(清朝嘉庆年代),由黄姓富商建盖,先后有8代黄家子孙居住。原坐落在安徽省黄山市休宁县黄村的“荫余堂”,占地4500平方呎,是一栋峡谷层楼、四水归堂的开井院落,内有16间卧室、中堂、贮藏室、天井、鱼池、马头墙,富有典型徽州民宅建筑特色。

黄村村民多姓黄,清康熙年间,黄氏第28世祖曾在汉口、上海开典当铺,后来回乡修建了这座有着16间卧室、四合五开间的大宅院,他希望积累的这份家业能荫及后代子孙,因此取名“荫余堂”。荫余堂先后居住过8代黄家子孙,通常三世同堂。直到20世纪80年代初,这座热闹了200多年的老宅院才不再有人居住,黄家便产生了将荫馀堂拍卖或拆除的想法。没想到的是,一个人的出现改变了这栋老宅的命运。

上图的女子名叫南希•波琳,来自美国,1985年她到徽州旅行,被一座座粉墙黛瓦的古村落所打动,想将徽派文化、艺术和建筑介绍到美国。南希在1970年代就曾到过中国,并且还在北京的中央美院学习中国艺术史,她是中国内地对外开放之前,最早访问徽州地区的西方人之一。也算是个中国通了。

南希回国后,成为美国波士顿碧波地•埃塞克斯博物馆(Peabody Essex Museum)的中国艺术主管,搬一幢徽州古民居到美国展览的想法自然而然就冒了出来。

一篇回忆文章中称,1996年南希重访黄村时,黄家人因荫余堂年久失修正投票要卖掉荫余堂。南希这样讲述:这一次,里面有人,门也开着,于是她走了进去。黄家人见一个外国人走进来,便随口一问,哎,你买不买?没想到就是这样一句玩笑话,便让这座古宅远嫁美利坚。

另一个版本也是1996年,据公开记述,在美国工作多年的华人王树楷作为南希的助手来到徽州挑选民居;历时一年多,王树楷走遍了徽州大小村落,先是从1000多座老房子中选出600座,又从600座里选出60座,再选出6座,最终选定荫余堂。

在南希的推动下,荫余堂的美国展出计划得到世界最大的投资公司Fidelity及其基金会的1.25亿美元的支持,并作为中美文化交流计划的一个项目。

1997年春天,荫余堂开始进行拆除搬迁工作,异地重建式的拆除比盖新房子难多了,拆除工作整整持续了两个多月,主要的木石结构部件都进行编号,记录原有的组成方式。拆下来的部件包括2735个木构件、9000多块砖瓦、972块石片和当时屋内摆放的生活、装饰用品,鱼池、天井、院墙、地基,还包括了当时屋内摆放的家具、生活用品,连同院墙、门口铺设的麻石路板也一并原封不动搬到了美国,共动用了近四十个国际标准货柜。当年11月底荫余堂拆散装船,1998年2月全部运抵波士顿港口。
在拆卸荫余堂的过程中,人们不仅发现了上世纪20年代黄家的先辈在上海经商时与家里的通信,也找到屋主的日记、杂记等各种文物。工人还在地板夹缝,墙角等处发现清朝末年女人的发簪和贴有清国邮票的信封,每一封小小的信件,每一个小小的文字,都诉说那一段或动荡,或激昂的历史,也有对家人的思念,或许还有在乱世中的家国情怀和甜蜜想念吧。

除了建筑本身,迪美博物馆还购置了原陈设在该屋中的家具、摆设,将荫余堂修复成80年代、原屋主黄氏家族最后居住时面貌。
前后历时7载,2003年6月,荫余堂终于正式向公众开放,第一天参观的人数就突破一万。身处荫余堂,就仿佛穿越时空隧道,时间立马在此时凝固,回到那个沉默年代,也或许是空间错乱,让你从美利坚一秒钟来到古老的东方中国,会分不清你是在徽州还是在美国,因为这里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力在保留和还原这座建筑的原本面貌。
------------------木雕精美的镂空窗棂。

------------------斑驳的砖石地面,还有一个小小的磨盘,或许就是他慢慢养育着黄家人。

----------古老的带着精美雕花床榻,窗前的梳妆台,若干年前嫁到黄家的女子是不是就在此 对镜贴花黄?

-----------旧时上海的士林布染料和香烟的招贴画,还有带有招贴画的红水壶,浓浓的民国风啊。而且欧式的斑驳印花壁纸搭配这中式的红木家具,居然一点不违和。

------------墙上有黄家先人的照片,文化大革命中的毛主席语录,学习雷锋好榜样的标语……
小孩子的小鞋子,刻在墙上的 小心火烛的标语手写字。

-------------------这一件件小东西无不从一个家庭的角度折射出中国字晚清以来200多年间的历史。

黄氏后人将荫余堂转让给美国博物馆,没有接受大笔酬金,只象征性地得到政府补贴。他们认为荫余堂能够在美国得到重建和永久保存,也是尊重祖先福荫后代的本意。黄氏后代都希望能够有朝一日能够到美国瞻仰这所从徽州山区走出,即将举世闻名的祖业(多年以后,荫余堂第36代传人黄秋华终于来到了波士顿PEM博物馆看到了他们的老屋,他说:“当时就觉得我们已经穿越时空了,因为我们的房子在我的记忆当中已经被拆掉了,这时候突然展示在我面前,我觉得非常激动。当时,世界顶级提琴大师马友友正在我家庭院里面拉大提琴,音乐声是很美妙的,所以,我情不自禁地眼泪就流了下来,觉得感触非常大。”)

关于后续,1997年9月,安徽省就已颁布《皖南古民居保护条例》,将皖南地区古村落遗存的古民居、祠堂、牌坊等全归于“皖南古民居”范畴加以保护;依据这一条例规定,1911年以前“具有历史、艺术价值”的民用建筑均在保护之列,未经政府部门批准,不得拆除或买卖。此后,安徽省又制定《徽州文化生态保护试验区总体规划》,获得文化部的批准并实施;该《规划》中,明令禁止购买徽州古民居进行整体搬迁等行为,并规定徽州古民居一律不准流出古徽州地区。


经评论 北山叡龙 小姐姐or小哥哥指正,荫余堂的具体位置是马萨诸塞州埃塞克斯郡的--Salem塞勒姆 小镇,经本答主的认真查阅,萨勒姆(Salem)位于波士顿东北边,最为人熟知的是当地盛行的女巫文化。与远东频繁的交流在当地的文化历史上留下了深深的东方印记。女巫文化、东亚艺术和航海文化是萨勒姆的核心。从波士顿出发,30分钟的渡轮就到了萨勒姆。特此细节更改哈。


嘤嘤嘤

编辑于 2016-06-14 11:15

还有新西兰的兰园,是新西兰籍华人陈永豪在2004年担任但尼丁市市长期间,与中国上海结为友好城市而共同修建的。在达尼丁,人们形象地称为“中国花园”。

摘自 但尼丁的中国园林--兰园

发布于 2018-05-06 2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