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军事
唐朝历史

唐十三铠分别的用途是什么?

关注者
5
被浏览
24,703

1 个回答

甲之制十有三:一曰明光甲,二曰光要甲,三曰细鳞甲,四曰山文甲,五曰鸟鎚甲,六曰白布甲,七曰阜绢甲,八曰布背甲,九曰步兵甲,十曰皮甲,十有一曰木甲,十有二曰锁子甲,十有三曰马甲

卷十六 卫尉宗正寺

在唐十三铠中明光铠、光要铠、细麟铠、山文铠、乌锤铠和锁子甲都是铁甲。(后三种是以铠甲甲片的式样来命名的)由铁制成。皮甲、木甲、白布甲、阜绢甲、布背甲则是以制造材料命名。

明光铠

关于明光铠最早记载出自三国时期曹植所做《先帝赐臣铠表》

先帝赐臣铠,黑光、明光各一领,两当铠一领,赤炼铠一领,马铠一领。

目前已知的胸前有板状护甲最早形象出现在南北朝。明光铠在当时是军官阶层豪华装备品。

传至唐朝,前代流行的两当铠已经被淘汰。明光铠成为了唐军装备的最主要的铠甲。唐代明光铠除了继承了两当铠的优点以外又对铠甲进行了改进。形制基本上与南北朝时期相同,只是腿裙变得更长。

明光铠的名字据说与胸前和背后的圆护有关。因为这种圆护大多以铜铁等金属制成,并且打磨的极光,颇似镜子。在战场上穿明光铠,由于太阳的照射,将会发出耀眼的明光,故名明光铠。

南北朝时期的明光甲


隋朝的明光甲


初唐的明光甲


盛唐的明光铠


晚唐的明光铠

山文甲

至少在唐朝就已经出现了的典型中国式盔甲,后作为武将盔甲流行于唐、宋至明。由于其甲片多为山字形金属片组合而成,所以称之为山文甲。但与明光铠及陌刀等唐代军备一样,没有实物出土。

早期山文甲只作为新式铠甲甲叶呈现,多附着于明光铠。后逐渐发展,形成独具特色的铠甲样式。除胸口仍保留明光铠的护心镜外,余者完全独立。

唐代山文甲


五代山文甲


宋代山文甲

乌锤甲

因其甲片似小锤得名,被宋沿用。

乌锤甲

锁子甲

锁子甲在中国古代又称环锁铠。一般由铁丝或铁环套扣缀合成衣状,每环与另四个环相套扣,形如网锁。是从西域传入中国,但是中原地区什么时候具备制造它的能力,一般认为最晚到宋代中原就已有制造锁子甲的能力。

锁子甲在中国最早的文献记载,同样出自三国时期曹植的《先帝赐臣铠表》。(原文在上文提到)

注:这里曹植说的环锁铠究竟是什么的形制已经无法考证。

锁子甲在唐时的应用,由于没有出土相关实物,还有就是关于他的画像过少。所以对其用途和装备情况了解不多。个人认为一般都是作为内甲使用。

五代时期天王像上的锁子甲形象


五代时期天王像上的锁子甲形象


欧洲身着锁子甲的士兵

皮甲

中原地区皮革铠甲的使用年代久远,最早可追溯到先秦时代。即使后来出现了金属铠甲,但是由于皮甲轻便、价廉,所以仍被普遍使用。

皮甲不仅在中原地区大量使用,在周边少数民族地区也大批装备。如彝族,羌族,藏族的皮甲。

战国皮甲

步兵甲

为适应步兵野战的需要,在唐代供步兵使用的步兵甲有了很大发展。这种步兵甲的基本形制是:身甲前后片在双肩上用带联扣,两肩所覆披膊作兽皮纹,腰带下垂有两片很大的膝裙,上面叠缀着几排方形的甲片。宋代的步人甲就是由这种铠甲演变而成的。

中国宋代的步人甲是中国历史上最重的铠甲,根据《武经总要》记载,北宋步人甲由铁质甲叶用皮条或甲钉连缀而成,属于典型的札甲。其防护范围包括全身,以防护范围而言,是最接近欧洲重甲的中国铠甲,但是也没达到欧洲重甲那种密不透风般的防护程度。根据宋绍兴四年(1134)年的规定,步人甲由1825枚甲叶组成,总重量达29KG,同时可通过增加甲叶数量来提高防护力,但是重量会进一步上升。为此,皇帝亲自赐命,规定步兵铠甲以29.8KG为限。此后,又把长枪手的铠甲重量定为32-35KG;由于弓箭手经常卷入近战格斗,其铠甲定为28-33KG;而弩射手的铠甲定为22-27KG。
唐代步兵甲


绢布甲

唐代胄甲,用于实战的,主要是铁甲和皮甲。除铁甲和皮甲之外,唐代铠甲中比较常用的,还有绢布甲。绢布甲是用绢布一类纺织品制成的铠甲,它结构比较轻巧,外形美观,但没有防御能力,故不能用于实战只能作为武将平时服饰或仪仗用的装束。

马甲

古代指的是骑兵战马披带的铠甲,使战马除耳、目、口、鼻以及四肢、尾巴外露以外,全身都得到保护。随着重甲骑兵日渐减少,到了明清时期,骑兵的战马一般不再披这种笨重的马甲。

唐代骑兵

编辑于 2021-10-09 2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