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
电影推荐
影视评论
隐喻
扬名立万(电影)

电影《扬名立万》中有哪些有意思的隐喻?

关注者
748
被浏览
3,844,296

233 个回答

最后一更,一些话写在最前面。文章很长,谢谢大家的关注和喜欢。

本文首发于11月14日19:15,四次修改皆留痕。转载需答主授权署名,洗稿的和营销号搬运的,请自重。

截至11.27,票房已经五亿啦。我心甘情愿成为这部电影的自来水的原因如下:

第一,疫情客观条件摆在这,这两年的文化产业真的大不如前,电影院首当其冲。一条产业活力的丧失,那是无数的减薪,无数的失业,无数的家庭。文化是经济政治的倒影,有国力昌盛支撑,才有文化市场繁荣,想必这是所有人的心愿。

第二,我真心希望国产电影市场,能有越来越多用心的、叫好也能叫座的电影。流水不争先,咱们争滔滔不绝。也许以后某一天,我们也有自己的世界性大奖,自己的影视理论,咱们能引进来,更能走出去。

第三,尹正、邓家佳、喻恩泰、杨皓宇、秦霄贤、陈明昊、较少出现的余皑磊和邓恩熙,以及万合天宜的诸位主创和演员,选角形象贴合,业务水平全员在线。电影开场很有种话剧味儿,而话剧几乎是诸多影视作品类别中,最考验演员声台行表功夫的一个。好演员和好本子的相逢,也是互相成就的宝贵机缘。

第四,个人习惯。喜欢一个东西,要积极发声,要用行动去表现,因为讨厌它们的人不会客气。钱也好,时间也好,精力也好,付出就是热爱最有力的证明。我们的每一次选择,每一个行为,都是在为想要的世界投票。

也感谢耐心在看的每一个屏幕前的你。



根据一些官方放出的访谈,《扬名立万》筹备了五年。本子磨了四年,镜头拍了一年。我们作为观众能想到的任何bug,比如通风道口为什么血迹那么多,比如夜莺怎么从那么高的出口下去,主创团队那么多人,不可能想不到。

一个视频作品的制作,素材是成片的两到三倍,是最起码的标准。电影长片需要1:20甚至更夸张的片比。我们看到的两小时电影,素材至少有四十甚至六十小时。要在如此有限的规定时间内,用画面讲完一个复杂的故事,所有逻辑都闭环,所有细节都完美,这是很难的。出于时长和节奏的考量,剪辑时必然要删掉很多东西

很有趣的是电影结尾,主角一行人拍的电影结尾,被问到剧情是否取材上海的凶杀案,郑千里回答,“有的时候,你们作为观众的解读,很有可能比我们的创作,更高明!”戏里有戏,戏外也有戏,意蕴无穷。

答案放出以来,评论区很多小伙伴给出了一些参考,如星爷的《国产凌凌漆》,柯南,东野圭吾等。我在浏览其它文章时,发现导演官方给出的致敬还有《功夫》《无耻混蛋》等。但是以上列举的这些作品,我本人暂时还不熟悉,因此无法把两部作品联系起来,做出一个更全面的解读。我不了解的东西,不愿牵强附会地一笔带过。但是在此感谢各位指出的朋友,你们也丰富了我对影片的理解。

本文永远不会是完整的。它能带给你一点感动,一点思考,就已经很好啦。



即使映射现实,电影作为艺术形式的一种,也只是在讲一个故事。《扬名立万》的标签是喜剧悬疑,不是犯罪、惊悚和推理。它不会脱离自古以来文学和艺术作品歌颂的那些美好:人性的光辉一面,真诚,善良,勇敢,爱。片子里也没有费笔墨塑造脸谱化的坏人,就连余皑磊饰演的相对反派的黑衣人,也是“我只是工作”。类同《潜伏》里的李涯,一样的信念感,一样的忠诚,只是历史向来由胜者书写

综上所述,因此本文不支持阴谋论猜测,也不支持“齐乐山的回忆是假象”的说法,至于“终极讽刺”一说,我不予置评。

我选择阐释的是人。宏大的、混乱的时代之下,种种权力和欲望碰撞之中,每一个有挣扎,有选择的【人】


三刷,应该是最后一更了(吧)。我其实自己也不知道自己哪来的这种感情,轴吧,可能就是。

这个电影的热度不算很高,我一开始也没想到这个答案会有这么多人看到。点赞量过千,我已经很知足。感谢大家的喜欢,鞠躬!

最后齐乐山部分对结局有解释。


带着问题二刷发现很多细节,一刷遗漏的点都大部分都解开了。全文更新一波。

评论区有人指出桌上物品是烟灰缸,二刷验证的确如此。感谢两位小伙伴 ! @呐东来 @翊慧


以下的人物海报,取材万合天宜官方微信号万星人的推送,结合影片细节,附上个人解读。

我有很厚重的情感滤镜,很可能很个人,也很过度。讨论指正欢迎,来杠就是你对。you can you up,得罪了。

电影的宣发做的一般,这一组海报在各大社交媒体上也似乎不是很常见,但蕴含很多信息。人像和影子的不同,巧妙地展现了人物的前台和后台,构成了角色的二重性。桌子上的物件,要么是人物角色性格的具象,要么是剧情的代表性物品。

用了心的故事,海报也是用了心的。

电影要表达的真相究竟几何,完整的故事到底是什么,是不是所有细节都得到完美的解释,到底和历史现实的军事政治有无勾连,我无意追问。

耐人寻味的诡计和缜密的逻辑演绎是本格推理的特色。而《扬名立万》更像是社会派推理,情节曲折,环环相扣,重在时代感的彰显和带有社会关怀的批判精神。导演在访谈中直言,这个故事从一开始,他其实没想拍成喜剧。

导演呈现给我们的,不是一桩波云诡谲的密室杀人案,不是无懈可击的本格推理,而是在民国那个权力割据的大时代背景中,社会角色、自我演绎、创作想象,三重真实混杂之下的【人】

一部优秀的群像戏。藏匿在重峦叠嶂的隐喻中,为层层欲望所遮掩的,每个人的呼吸和血肉,每个人的温度和性情。光影相生,明暗交织,虚实并进。

八个人物,八个主体部分,长文慎点,全剧透预警。

一、李家辉

尹正 李家辉
《自由引导人民》

仔细看李家辉的影子,是不是画作中的女性很相似?

德拉克罗瓦浪漫主义风格代表作,一副为纪念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史诗性作品。画作取材自1830年法国七月革命,纪念巴黎市民为推翻波旁王朝的一次起义。
作者将一个半人半神的神话式女性与浴血奋战的人民安排在一起。她一手握尖枪,一手高举三色旗,象征最高的民主精神和自由精神,寄托作者的革命感情和对英雄气概的向往。

李家辉。好像几天没洗,也不打理的头发,皮肤很粗糙,胡子拉渣,体型微胖,勾肩驼背。

民国时期的记者和编剧,可不是不挣钱。尤其是记者,同时期作品可参考游戏《隐形守护者》的亚辉通讯社记者肖途,那三件套,小马甲,小金丝眼镜,很精致很有排面的。

顺手推荐《隐形守护者》,也是优秀的游戏作品

尹正不是不能演绎,而是导演刻意安排了这种粗糙的质感(见《今日影评》完整版),更贴合失意的、被打压的人物的形象。“家辉,怎么还是这一身儿啊?”

再看桌上的主要物件。笔本随身携带,好记性不如烂笔头,随时看随时记,记者习惯。书稿,对应的是如今做编剧。但是笔本放置在中央,书稿在边缘,可能隐喻李家辉在自我身份的建构上依然保持着记者的行事风格。追问真相,洞若观火。

酒壶,酗酒。最左侧的酒瓶卖个关子,后头大海那说。

果盘旁边的物件,我一开始从形状判断,以为是一个倒扣的王冠。因为有一个讲新闻记者的有名电影,叫《倒扣的王牌》。是说一个善于制造新闻的记者,在知道一个小镇店主被困山洞以后,采取各种手段维持事件的新闻热度的故事。新闻在西方世界有“无冕之王”之称,片名中的倒扣,隐喻主角记者查克的职业伦理失范。

二刷之后发现确实是烟灰缸。李家辉有一个,苏梦蝶有一个。原因是影片中,只有他俩给齐乐山点过烟

李家辉点烟的时间是二人那场“辩论”之前。要挖故事了,李家辉摊开本拿起笔,先点根烟给当事人,以示对采访对象的尊重和求知的诚心。

不惜一切追寻真相,路见不平不能装聋作哑,好记者是社会的良心。


李家辉业务能力相当强,可以说锋芒毕现,和海报上打扮虽然邋遢,但是眉心紧皱,目光如炬交相印证。

  • 没有过社交生活的人,体察不了人世人情的人,不懂名利场表面功夫的人,说不出那些话,道不了那个歉,跳不出和苏小姐那一舞;
  • 红漂绿漂白漂,央行有没有开仓白银,一个记者得有多高的职业素养,多广的社会认识,才能有那些了解?
    无良媒体围攻苏梦蝶的时候,只有他愿意站出来为她说公道话;
  • 如果说发现脚铐是个意外,那么想通画作的功用,可称胆大心细,洞察秋毫;
  • 武力值近0的文人,敢上通风道,“越来越利索了”
  • 八处来的人几十把枪指着脑袋,他喘着粗气,第一个走上前来,一屁股坐在沙发上。

他是个不害怕的。强权,财阀,军政,他知道,但是挡不住他要追问事实。他对公理、事实和正义的追求到达几近执拗的地步。“李家辉神经病,光棍一个!”

因为军政部某个案子,报道有人贪钱,被迫离开记者行业,转行做编剧。连名字都不能署在作品上,最后发现竟然还是承蒙死对头郑千里关照,勉强混口饭吃。落魄的生存境地,和业务能力,有强烈的反差。

因为这份坚守,他显得最格格不入,最一意孤行,最不会妥协和附和。


  • 最后也是他,问出那句“您听过夜莺唱歌吗”之后,撕了本子的内页,亲手打火烧了那张他从马桶里,用手捞出来的证据;
  • 电影发布会现场,他能注意到影院角落,瞬间把女孩和夜莺联系起来;
  • 他狂奔着追出去,在他即将拍到夜莺肩头的最后一刻,能亲自验证他心中的猜测的那一刻,能验证真相的那一刻,他放弃了。
“齐乐山用一条命守住了这个女孩的秘密,咱们真的要给它揭开吗。”

众人追来,他笑笑说,我认错人了。


如果这一行人所有人都守住了夜莺的秘密,那么李家辉不仅如此,也替齐乐山守住了他用性命遵守的承诺,用性命换来的一切:夜莺如今安稳地生活在南方,往事如尘,无人打扰。

李家辉,笔名徐道来,人世沉浮,人心多变,请你听我徐徐道来。

接触过新闻工作的人,应该更能懂电影描摹出的媒体。没有资本的加持,媒体是迫不得已的,是如此虚弱和落魄;在【更大的力量】面前,在“一头是军阀一头是财阀,当中那么多条人命”面前,是“兜不住的”

就算为爱发电,也得吃饱穿暖,也得养家糊口。媒体人的无奈,是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

但是哪怕戴着镣铐,也要尽力舞蹈。即使是力量微小的坚守和抗争,那不仅来自新闻教育,也是自在人心的公义和良知。

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敬新闻理想

二、苏梦蝶

邓家佳 苏梦蝶

从背景头顶的两个长须看,应该是借鉴自穆桂英、樊梨花等巾帼英雄的戏剧扮相。那两根长须在头面中,被称为“雉鸡翎”或“翎子”,能为整体妆造平添英气,通常为英武年轻的男性角色或戎装女将佩戴。

国粹的排面!

不当红的民国女明星,依然风情万种,不乏男人追捧。妆容精致,衣饰华美,身段玲珑,形容有度。表面风光之下,另有辛酸苦处:“新老公的买卖又折了吧”“一把年纪了还出来卖脸,就为了给家里挣一口饭吃”。真相是,“我前夫一直勒索我。不给钱,就连同那些小报记者造我的谣。”

桌上的香槟酒应该来自陆子野笑敬“必有厚报”,另有一瓶(实在看不清写的啥,大概率是红酒,放过),旗袍同款夹扣包烟灰缸

苏梦蝶在全片中一共给齐乐山点了两次烟。第一次在陆子野宣告众人齐乐山是凶手时,她表示“早看见了”;第二次是在齐乐山自杀不成,镜头进入他和夜莺的过往。

  • 第一次点烟,表现苏梦蝶是个见过大风大浪的女人,进入陌生空间后有习惯性的观察和警惕;面对死刑犯,依然面色如常,和一众男人惊慌失措形成鲜明对比。局虽然是陆子野攒的,但她辨识出了今天真正的主角:齐乐山。
  • 第二次点烟,是明了血案背后另有隐情。脖子叫人拿着,她面带不忍地低问,“那个女孩,是你什么人?”她识得那顶假发,隐隐明白那个悲情的故事,用点烟表达她的共情和尊重。

齐乐山第一次接火,镜头给了一个一闪而过的侧写。女人给男人点烟不论哪个时代都有各种说法,他的表情很明显带有一丝玩味和戏谑。

而第二次,他低着头,牢里关了半年,长长的刘海挡住了他的眼睛。


苏梦蝶的视角,是当下诸多以男性为主的影视作品中难得的女性视角。

邓家佳采访

我们当下的太多影视剧,都在刻画以争男人为表象、实则在争权力的,既争风吃醋也互相倾轧的女人。“但是苏梦蝶对夜莺,她是有同情的,她心疼那个小女孩儿。”

她凝视着夜莺的相片,指出鬓角表明她带着假发,可推断苏梦蝶作为红极一时的女明星,熟谙女性在欢场之中的造型打扮,自然也清楚那些不为人知的付出和辛苦。

郑千里意有所指:“现在的小姑娘,可使劲了。”而苏梦蝶深知民国名利场的规则,女性抛头露面要承受的非议,和向上攀爬的艰辛:“就得这么使劲儿”

“她长得稚嫩,有点儿学生气。一个小姑娘,要站在舞台上,得受多少委屈,冒多少风险。这还只是你们看得到的。你们什么都不知道,什么都不了解,就只看得到她漂亮。”
“歌女,舞女,你是想说她们都是妓女吧!一个女孩子,她想唱歌想演戏,她有什么错?”

她为自己辩护,乱世之中挣扎生存,人在江湖,本就身不由己;她为夜莺辩护,换来齐乐山的动容。

她有勇敢和悲悯。她颤抖着接过大海的胶卷;李家辉提出换地方拍电影,她第一个表示,“我愿意演”。

梦蝶梦蝶,庄生晓梦迷蝴蝶。有灯红酒绿的民国气息,有对美好的追索,有三分哲理的恬适。

三、郑千里

喻恩泰 郑千里

郑千里,挣钱利,影子的背景就是雪花一样的钞票纷纷洒落,看见名画的第一反应都是“烧成灰我都认得!值老钱了!”

和李家辉同款的圆框眼镜。同为文人的斯文相,在这油头整齐,西装革履的打扮的映照下,透出一股子商人的利己和精明。

为人圆融老道。嬉笑能勾肩搭背拉关系,怒骂也有理有据甩黑锅。早年叫盛极一时的关静年当众扇了一巴掌,从此改变了职业方向,“从最优秀的场记,变身平庸的名导”

影片中是个笑点,但是代入一下想想,实习生,刚入行,认真工作,反倒换来众目睽睽之下的一耳光啊。

“烂片之王”。角色里的大家吐槽,观者也被吐槽情绪带着走了,被郑千里铿锵有力,掷地有声的一番话拉了回来:“我就拍烂片了怎么了?我让投资人挣钱!我让电影院满座!最困难的时候,是我让大家都能开工有饭吃!我拍烂片了怎么了?我拍烂片我自豪!”

民国是乱世,这话不是没有道理。

王晶导演捧红了多少香港影视演员哪。

导演本人发言

郑千里更不是坏人。这么多年一直默默保护死对头李家辉,不给署名也给口饭吃,“不就署名那点事儿吗,你还没完了是吧,一分钱没少你的吧!”忍着对方摆脸色、臭脾气,也不告诉他是“有人不让电影里有你名字”

哪怕他心知肚明对方根本看不起自己。因为他知道李家辉虽然脾气臭,说话也不招人听,但是是个不说假话的记者,值得他这么做;关静年让他还了那一巴掌他也没下手,最终用扇回那一耳光的由头,在八处的枪口跟前抢下他一条命。


“如果你们都演,我也愿意执导。”
“我不知道,我现在很害怕,我想收回我刚那句话……可,可他妈老子也是个有良心的艺术家!!!”


郑千里,虽然认钱,也“有一颗金子般的心”,这在桌面物品里也有所佐证。

我们在生活中对于文字、标语的阅读顺序,通常是从左到右,这已经形成了潜意识的共识。置换到时间坐标上,那就是左过去,右未来

在图画中,也可以给予相同的解读:大摞的钞票在左,而最后他们逃到越南拍的那个电影,也就是陆子野追来时拎着的那个箱子里的录像带,在右。

他的牺牲也许是比李家辉还要大的,因为郑千里右手无名指戴着戒指。“平庸的名导”年近中年,也不缺钱,大概率也已经结婚了。

喻恩泰的口音其实没有太大变化,吕秀才实在太深入人心了。但不是说他演技不好,而是这个人,和那些角色,身上所有的特点、个性,经过一种艺术化的处理和整合,最终塑造了《扬名立万》的郑千里,独一无二的郑千里,有血有肉的郑千里。

四、关静年

杨皓宇 关静年

关静年,这人物名字也挺有意思。

“您不是早就扬名立万了吗。”“你得一直扬。”
“还是您最会装好人。您得装。二十年前,您可是大红大紫的大腕,默片皇帝,看谁不顺眼,那啪就是一嘴巴。郑导,左脸还是右脸?”

是不是意思是说,这个人只有在“静默的年代”才能扬名立万,而那个年代如今远去,扬名立万的可能也对他关上了门?

背景是一个双手高举奖杯的人,旁边还有人拿着相机在拍。如果郑千里是追逐钱利,关静年就是渴求名利。

比起郑千里商人式的平整西装,关静年的打扮更加新潮和俏皮,凸显商人和演员的差别。打火机对应点燃的烟卷;缺损的奖杯隐喻徒留的、过气的美名,甚至被郑千里拐弯抹角地嘲讽台词不行。影片中的方言、蹩脚的英语口音和说话时常破音也是演员的小细节,“你看你把咱们关先生气的,都露原形了!”

影片开头,郑千里要拿苏梦蝶给他下套,苏小姐冷嘲热讽,他也没有明接话茬,而是拿着乔家栅擂沙圆试图卖个好毕竟往日辉煌如今已经不复风光,云泥之差,不知几人能体会。

他是参加剧本会唯一一个带着礼物来的,这是讲究之一:

乔家栅,地名,上海乔家路的一个居民点,因周围有栅栏相围得名。清宣统元年,有人在此间开了家糕团店,专门制作高级精美的点心。尤以“雷沙圆”享誉沪上。1940年上海乔家食府创设,大宗生产雷沙圆,改进制作方法后,改名“擂沙圆”。

这个点心后来关静年不小心说漏嘴的“日寇余党”相映衬,提醒观众事件发生的大概年代。

讲究之二是,身为男演员,随身带着梳子。电影由于时长限制,导演不会轻易给特写。影片刚开始,就有一个关静年拿梳子梳后脑勺的镜头。后来这个梳子的细齿,齐乐山用来打开了手铐和脚铐。

至于那把长刀:

  • 一开始郑千里想象电影怎么拍的时候,陈小达饰演的“来路不明的敌人”手持斧头,关静年代表旧势力与其对峙,手持这把长刀;
  • 在最终的影片中,也是他饰演那个“三老”;
  • 刀刃锋利,似乎也隐喻他眼光毒辣。好歹也是从艺twenty seven years,眼力和见识还是不俗。第一个发现齐乐山虽然左手有绳茧,吃橘子抽烟却都是右手,由此推理出他不是马夫而是马弁,远征军将领的副官;
  • 后来和八处相对时,显现出一副非常熟悉自如的样子,甚至试图拿人脉吓住对方,可见关先生对这些军方势力,是有一定了解的。得是什么背景的阔太太,找得上这么个人陪着打麻将?在此谢过小伙伴提醒~ @马七

只不过,艺术在很多时候,也只是权力和资本的妆点罢了。

五、陈小达

柯达 陈小达

柯达可以说是本片幽默担当了。影子这个说不清是飞腿,还是一个飞速的跑路动作,映射人物的武术属性和摸着假发就被吓晕了的勇气值。最能打的最怕鬼,反差塑造了喜感。

桌上有墨镜搭配衣服,这一身的造型颇具那个时代的好莱坞武打明星特色。“听听来自日落大道的抗议!”

酒瓶上标注“King Albert”,我搜查无果,有评论区小伙伴给出猜测:美国曾在1920年初到1933年末有禁酒令,与陈小达当替身时间可能有重合,牌子无法搜索合情合理,因为可能是私酒。长知识了,感谢! @从来从来要努力

斧头是想象情节中的一个代表物品,“来路不明的”陈小达拿着斧头胡劈乱砍,致敬《闪灵》,还有那句经典台词:金钱!权力!最美的女人!

但是那只是想象。在影片的现实中,斧头是最真实的存在,是强权的具象。它化作天花板的吊钩,那条长长的红色绳索,还有黑衣人的汽油手枪

想象之中的夺权利器,是现实之中存在的血腥绞杀。笑点最密集的角色,恰恰映射着最残忍的真相。

绳索也同时出现在了陈小达桌子上,这是关键情节的主要物件。在凶案现场的探索开始时,他试图借用绳索展示中国功夫,给大家示范怎么登上通风口那一段剧情,属于很轻松的时刻。

但是全片看完,观众明白绳索真正的用途,乐和哀的鲜明对比形成对称的叙事。反差更加拉大了情感张力的空间,更显罪恶之罪恶,黑暗之黑暗,只余悲凉和讽刺。


在这补充两个镜头语言的细节。

首次展示凶案现场的全景时,先给一个大远景,然后镜头流动,展示一遍屋内细节之后,重又拉远。这个大远景,和描摹以陈小达为主的“邪恶力量”的镜头,是一组对比。

  • 大家回想一下,后者出现了多次的景和特写(搞笑翻倍),因为这只是郑千里为了票房进行的夸张想象,相当于闹着玩;
  • 而前者的视距是不断拉远的。配乐声量骤然上升,干涸发黑的血迹和富丽堂皇的摆设组合,带来诡异的视觉刺激;主角的镜头呈现鲜见的倾斜构图,背后是发光的——这是常见的惊悚片手法,暗示此刻人物背对着光明,而眼前是罪恶的深渊,不可逼视。

然后,镜头闪回别墅门口的女性小丑雕像。这是一个蒙太奇技巧,隐喻在这个房间中,夜莺,或者说历届的花魁遭受了什么,以及在血腥资本眼中,女性是什么样的角色。

六、陆子野

陈明昊 陆子野

路子野,可褒可贬,意思是做事情办法多,本事五花八门,广结三教九流。 影子手牵傀儡,意味人物不仅路子野,还精于控制。

桌子正中央散落着五个骰子,不仅隐喻他:

  • 竟然要把凶杀案拍成电影;
  • 孤注一掷买下凶杀案案发地点;
  • 给条子通路子让死刑犯来到剧本会;
  • 集合了一群几近末路的人聚于凶案现场;
  • 开着摄像头全程录制的剧本会。

这五桩惊人之举,也指他知根知底地,相当于变相在操纵的五个人:李家辉、苏梦蝶、郑千里、关静年、陈小达。这些都是已经没有什么选择的人。指望着同他一块,打一场翻身仗,好重现荣光,扬名立万。“这是我陆子野最后一张船票了,想必也是各位的吧。”

烟斗,长褂,右手大拇指的碧玉扳指,都让人联想到黑帮老大。他也确实是这个故事里在场的人中最有话语权的人。挨个大揭老底,笑敬一声,“必有厚报”

“陆爷,还是您戏好。”

讽刺就在于,随着剧情铺开,他极懂见风使舵,转风调向。最掌握权势的人,往往也最“精明”,最屈从于权势。“尽量,不要和政治军事有关。我说尽量,尽量啊。”

“陆大耍嘛!在青帮面前装搞文艺的,到咱们面前,又成了流氓了!”

就连八处闯入开始打砸烧的时候,他脸上都挂着笑,虽然看上去有点疯魔。

直到大海中枪,本就勉强的笑容越来越挂不住。


影子背后,有更大的阴影。那手牵傀儡的人,是否也是被当枪使了的傀儡?“那都是南京那边的人,这里里外外上上下下你们还不明白吗?!”上海滩的陆爷,也逃不过被借水推舟地摆了一道。此处感谢 @吸了可乐的海绵 。

海报左侧的酒瓶值得一提。高个的看不清,放过。左侧的拱形瓶酒为法国四大干邑品牌之首的马爹利XO,特级白兰地,是驰名世界的名贵好酒。

上海滩的陆爷,第一个找船去的陆爷,最终也做出和大家一样的选择。

七、海兆丰

秦霄贤 海兆丰

不知道会不会有人在刚刚得知齐乐山是凶手,而海兆丰是警局派来跟着,看管凶手的警官时,产生疑惑和怪异感。

齐乐山面上有疤,高大结实(本煜的肌肉值得点个赞!),手上有三条人命的亡命徒。哪怕上海滩呼风唤雨的三老不抗揍,他们的保镖也不是等闲之辈,他“江湖拳脚”,就都给撂倒了。

可大海一看就二十多岁,明显是个初出茅庐的菜鸟,像个刚毕业来警局实习的毕业生(临时工?)。枪也拿不稳,表情不够凶,身材更瘦小,威力不足,稚气有余,警局上上下下收了钱,却派一个这样的人,来看着齐乐山。

  • 后续情节里,大海交代自己是个文职,根本没怎么去过现场。
  • 警方勘探凶杀案的第一现场时,去了那么多人。一个笨拙的文职警察却站在最中间,颤颤巍巍哆哆嗦嗦地被推在进门的第一个,后头的人迅速撤出了屋子,站在门口。
  • 还不慎擦枪走火,在齐乐山的弯刀上留下了弹坑。枪的质量这么差?

大海啊,大孩?兆丰,是招风还是背锅?从他领命踏出警局那一刻,结局就被写好了。


仔细看影子,一手拿枪,一手拿花(万星人给出的官方解释是玫瑰)。这两样东西,不像其他人物背景的手里东西,那么清晰好认。两样东西都隐匿在黑暗中,不仔细看都看不出是什么。

模糊的枪支,对应着文职警官武力薄弱,并不是力量的真正代表,反而因枪成了罪恶的替罪羊,丧命于八处,丧命自己敬礼的人的枪下。

在那之前,他偷偷摆弄着相机,利用透视作势飞给女神一个吻,把所有人都拍进去了。弥留之际,他把胶卷和心里的玫瑰一起,留给了苏梦蝶。

这里要夸一句电影的草蛇灰线,伏延千里:大海喜欢苏梦蝶,从头到尾,都有导演安插的小细节。

  • 苏梦蝶给齐乐山点烟,后来被大海一把从嘴里抽走了,烟灰弹了齐乐山一脸。“别抽了!”
  • 众人编排齐乐山的凶手剧情,“金钱!”齐乐山举起左拳;“权力!”齐乐山举起右拳;“最美的女人!”齐乐山指向苏梦蝶,大海一手“啪”地一下给打掉。“别乱指!”
  • 大海听见他们在别厅跳舞,按捺不住,给加了副铐子就忙不迭地过去了。
  • 李家辉和苏小姐一曲终了,大海本想接上,奈何苏小姐已经做了谢幕手势,只好快速把手收回来鼓掌。尴尬。
  • 陆子野提着饭盒来问大家聊什么,苏小姐答大海警官在跟我们说法国医生的案子。大海快速接话,“你要是喜欢听,我给你讲讲我们来这儿抓人的故事吧。”

橘子则象征着他来到此地的原因,齐乐山吃了好些个。

重头戏,酒瓶,和李家辉那个关子在这一起解释:大海桌上的这瓶酒,和李家辉桌上的,是同一瓶。虽然牌子看不清,勉强辨认出是相同的Imperial reserve,意思是法国红酒中的皇家特酿,酒中珍品。

特酿的酒,意味着更高的品质。一个曾经的记者,一个现在的警察。这两种身份在传统的剧本杀游戏中都担任侦探角色,在社会角色中也是维持正义,追寻真相的中流砥柱。

唯一的区别在于,李家辉的酒已然打开,似乎剩的不多了——他已年近中年,阅历丰富(饱经摧残);大海的酒却是全新的,连瓶封都没开——一个刚踏进社会的年轻人,已然迎接了这样的命运。


大海,是个好警察呀。

  • 众人听见凶案现场有声响,他第一个拿着枪就进去了,虽然自己都知道枪里没子弹;
  • 陈小达让通风管道里全是血吓够呛,他马上提出自己上去看看;
  • 大家得知案子涉及军政,李家辉怀疑三老是因为军火生意被灭口,陆子野挨个问“你想知道吗?你想知道吗?”大海回答,“我想知道。因为,我是警察。”

黑衣人编了个颠倒黑白的故事,然后一枪打在他身上。


所有角色影子的背景画,都是《撒尔达那帕勒之死》的一部分。大海这部分,是画作中的那匹白色战马

画作的左下角
战马在古欧洲作品中,是武士的战斗坐骑。象征着贵族,骑士精神,勇敢和高尚。征战冒险,拯救弱者,惩恶扬善,弘扬正义。

八、齐乐山

张本煜 齐乐山

李家辉是明线,剧情的展开都由这个明察秋毫的前记者所发现的蛛丝马迹推动。齐乐山,是暗线,是故事真正的主角。

观众对齐乐山的印象和判断,从头到尾跟随着镜头。

  • 他沉默地坐在长桌另一头;
  • “确实是,劫财杀人。”(财可能留给了夜莺。异乡安身,有钱好办事)
  • 李家辉从桌子底下抬起身,他露出意味深长的笑容;
  • 李家辉步步紧逼,哪怕一时漏了馅,他很聪明,反应很快。“小场子,都是现金”,“我们叫,金子银子美子”;
  • 听见众人聊起法国医生碎尸案,担心自己藏起的事情又被这帮人挖出来,戴着手铐脚铐去抓报纸看,盘算下一步;
  • 一早察觉身后有人(陈小达)靠近,轻笑却没有过多理会;
  • 拿着一把梳子就能自行解开手铐脚铐……齐乐山如果想跑,应该没谁能拦住;
  • 恢复自由的第一件事是把众人锁在凶案现场,然后去找邀请函,好伪造证据,诱导李家辉。听出他在通风管道里就冲马桶,故意“露马脚”,引导这个在场最难糊弄的人;
  • 劫持苏梦蝶,却低低道一声“得罪了”;
  • 见秘密就要败露,看向李家辉,目光和表情中竟然流露出哀求,哀求他不要当众说出来;
  • 确认众人立场,夜莺清誉无虞,抬枪自尽毫无犹豫;
  • 镜头进入回忆。齐乐山征战疆场,回到上海后和夜莺的相处,和事发当天的真相。

桌上的手铐报纸已经都有解释。橘子唱片,则和夜莺有关。

进入回忆的镜头,是我不认可“齐乐山的回忆会作假”说法的根据。因为这段镜头不仅给出了齐乐山,还给出了夜莺在二楼清唱,发现自己被楼下的外国人注视,她有一点害怕地躲开了这部分。

这一段里,齐乐山根本没出现,说明回忆镜头是从第三人称出发的,属于上帝视角,是导演讲述的故事,不存在“记忆是经过篡改的”。

后来齐乐山出现,夜莺必然认得父亲的副官,才露头笑眯眯地打了招呼。


接下来,二人在集市。短发的少女快跑几步,端详着布告栏里的歌星海报,眸子亮晶晶的,流露出期待和向往。此时齐乐山的声音从后方传来:

“诶这果儿不错啊,你不爱吃橘子吗?”

接下来的镜头,是我不认可“夜莺是将门之后,家教严谨不可能愿意当歌女”还有“为父报仇”等一系列猜测的根源:齐乐山追上来站在她身边,看了她一眼,看了她看向的方向一眼,瞬间明白了她想做什么,皱了皱眉毛,目光流露出的是一种不满和无奈。

民国百姓,自然是都知道夜总会是什么场合的。齐乐山也知道。所以一个身手不凡的副官,保家卫国的军人,心甘情愿地留在了一家夜总会,做了给人端茶倒水、任凭客人使唤的侍从。

那是他应允下的承诺。大丈夫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乐山,照顾好我女儿。”

他怎么对她说不?

夜莺只是个被养在深闺的大小姐,被保护得很好,不谙世事,不懂那些乱七八糟的东西,她本来也不必懂。她只是喜欢唱歌,只是最后失去了父亲的倚仗。

夜莺果然很有天赋,连路人都夸赞她:

“我觉得还是夜莺最好看,歌儿也唱得好。听说,马上就要发唱片啦!”


至于酒瓶,只有齐乐山桌上是威士忌。如果红酒意味高贵和雅致,白兰地是权势的象征,威士忌性烈,入口烧喉,有一种历经淬炼的炽烈和狠戾。

左手牵马,右手空出来拿枪,副官。廓尔喀弯刀,佐证为赴印远征兵。战场的硝烟带走的是他所跟随的将领。临终受托,照顾遗留的孤女,因此没有继续留在军队里,放走了他的白色战马,来到上海滩。他尊重夜莺想唱歌的愿望,虽然他不那么喜欢,但他倾尽一切保护她的向往。

最后为了夜莺,单枪匹马地冲上楼,一把弯刀放倒了所有保镖,手刃三老,送走女孩,打扫现场,归位画作,听着锯子劈开厚门的刺耳和火花的溅射声,指尖烟火明灭,静待审判的降临。

联系之前导演借周杰伦歌词玩的一个梗,“我叫他爸,他打我马,这样对吗”。这其实是一个隐晦的俄狄浦斯叙事,也是齐乐山个人时间线的剧作结构,非常经典:爸爸抽马,妈妈离开;长官战死,马放归山;三老杀了,夜莺送走。这一个看似搞笑的梗,基本把这个角色的主要情节都串起来了。

房间里除了画作,还有嵌进墙内的一尊沾血的骑士雕塑。所骑战马前腿腾空,意指此人马革裹尸,战死沙场。齐乐山的弯刀抵住黑衣人,叫众人踉跄逃离别墅。

镜头回转雕塑,马被布盖起来了。隐喻齐乐山为众人性命最后一战,拼死一搏。


  • 他得留下。如果两个人一起走了,警方必然要查到通风口,然后会发现假发,会知道这个房间里发生了什么,百足之虫死而不僵,三老的势力绝不会就此善罢甘休,等待两人的必然是无休无止的亡命天涯,夜莺将会一直生活在这样的阴影里。“去南边,找个暖和地方,好好生活,别干傻事儿。咱们出不去了,我会编一个,所有人都会相信的故事。”
  • 他只能留下。“齐先生,如果你能证明你说的是真的,我给你做主。”“给你找最好的律师。”“倾尽所能。”这些人,都是好人,本不必趟这浑水,更不应丧命于此。
“我记得你说……你是那个,来踩灭火苗的人。”


他和众人胡编乱造的时候,什么踩着刀飞拽着刀飞,他咧嘴笑着,很快就融入了;和夜莺一起去看电影,夜莺端端正正地看着银幕,他却抬起头,好奇地把手伸向放映机的光线:

这是一个非常人性化的细节:军人常年出征打仗,他没见过电影这些新鲜玩意。他不是生来就是那个铁血的军人,悲情的英雄。就像本煜在微博放出的演员手记,“齐乐山是个普通人,他和所有人一样,试图谋划未来。”

只是时运终不能如人所愿。


人物的影子,是个精妙的巧思,依然是左过去右未来的逻辑:

  • 男人背对歌鸟,把双手伸向左侧的高处,手势模仿鸟儿。即借法国医生分尸案,营造夜莺假死:
  • 手影被黑暗吞噬,象征它的主人最终亲手把子弹打向满屋铺满的汽油,最终共邪恶一同葬身烈火;
  • 而他所守护的小小歌鸟,展开双翼,飞向右侧,飞往未来,飞往新生。

他甚至不能回头再看她一眼。他只是吃掉了一个又一个橘子,沉默的时候,不知在想什么。




一个关于爱和守护的故事。

齐乐山,从三老手里抢回夜莺,从八处的枪口底下,抢回众人的性命。守住对长官的承诺,守住夜莺的秘密。但凡一男一女,总是很难不联想到爱情,但是我更倾向于相信他的守护来自对长官的承诺,来自善良,忠诚和信义。镜头的把握非常张弛有度,再多一分暧昧的塑造都是多余。

李家辉一行人,守住的了夜莺的秘密,守住了齐乐山用生命换来的一切。

影片尾声,夜莺走过纸醉金迷的淘洗,穿越那些肮脏的欲望,目睹这个凶残却也温柔的人间,爱和守护让她回到了一切的原点。齐肩短发,白上衣,蓝裙子,“长得稚嫩,有点儿学生气”。

越南的华语影片放完了,法国记者表示医生碎尸案确有其事,最后一排的一个女孩低头抹去眼泪,台上的李家辉,如五雷轰顶。



导演是在说话,如同这一行人试图借着那个越南的电影表达案件的真相,最终也得到了想要的效果——照相馆的小学徒兴高采烈:“有人拍了电影,把三老那些个污糟,全抖搂出去了。”

那导演呢?导演在说什么?

替敢说真话,敢揭开那层遮羞布的记者说话。

替在职场上,为了生存,为了成功,摸爬滚打的女性说话。

替无权无势无背景,但是堂堂正正的,恪尽职守的普通人说话。

替所有那些善良的,心怀正义的人们说话。





万合天宜也许从最最开始,从《万万没想到》2013年发迹于网络,到大电影,到《报告老板》,确实从戏说和恶搞起家。随着制作的成长,团队的成熟,作品是越来越有深度的。优秀的喜剧必以悲剧底色铺垫,才脱离纯粹的闹剧,才有层次和厚度。

《扬名立万》搞笑背后,是一流的讽刺。借古喻今,有细致的观察和深刻的批判。幽默的魅力,在于不经审视,大笑过后,是无尽的沉默。


方寸舞台,幕起幕落,是世情百态,道不尽的无常。我们的新闻,我们的历史,我们一切的文学创作,艺术表达,核心永远都是【人】。人的挣扎,人的碎裂,人的歌唱和低语,人的爱恨和情仇。



B站有官方放出的花絮,其中一个是片尾曲《七八九月》的MV,韩寒作词,本煜演唱,很好听。

我将歌唱

那些幸福的人们和那些受难的人们

我将歌唱

隐藏在您周围的善和恶

(齐先生,您听过夜莺唱歌吗?)


您的小小的歌鸟

现在要远行了





文章太长,感谢你读到这里。

知乎首答,献给《扬名立万》。这是一个很美的故事,很开心你也喜欢。

编辑于 2021-11-28 12:29

谈一谈个人的看法。

《扬名立万》是一次对影视圈生态的嘲讽,但又不仅限于此,而是将表达对象放大到了更广泛的社会之中。

这其中的人,都在为了生计和事业卑躬屈膝、世故油滑,却又并非没有自己的执念之处,而更多是被迫的。电影一开始,就建立了这样的表达。在烂作品的首映后,李家辉关上酒瓶的特写,暗示着他对于电影艺术的执念——不屑作为娱乐的烂作,但又必须要在观影时靠酒麻痹自己,让自己遵守游戏规则行事。与此同时,他又为了生计而服从于圈子里的规则,“来赚车马费”,并在随后屈从于烂片大咖陆子野的邀请,并时不时地与他人一样地说着恭维的套话,社交把戏。

其他角色,也都有各自的执念:老演员善于交际,但也无法消化郑导演对自己事业不顺的嘲讽,反击了“侠中侠三都开了几天研讨会了”;而郑导演对此的受挫,以及随后面对陆子野的挽尊解释,则体现了他并非完全不要脸面;梦蝶对李家辉之前影评中嘲讽自己演技的行为,也反唇相讥,暗示她心里对于自己的事业并不是“有钱赚即可”。

所有人都有着自己对于事业、生活的执念,但在行业、社会的大环境之中,却又都只能屈服于其中,装作自己并不在意,让自己在表面上长袖善舞。所有人在瞬间的失控之后,都迅速恢复了社交面孔的“常态”。为了让自己能够获得自己的利益,他们都只能在外人的面前表演,呈现出并非真实自我、但恰恰符合外界利益需求的形象。因此,这些人的生活本身,其实就是一场电影,提供给他们“表演”的人生大舞台。

正是为了“生活的电影”,本片导演才设置了“暴风雨山庄“这种封闭的舞台,让生活的日常感消除,舞台感突出。拍摄着所有人一举一动的摄像机,正是对此的最佳强化——每一次人物的“失控”,露出自己的真实情感,都会被台词、镜头提醒,意识到摄像机的存在,并迅速回归伪装与表演的“常态”。并且,当李家辉与苏梦蝶产生冲突时,摄像机被搬到了舞蹈大厅,而李家辉也与苏梦蝶硬着头皮“和解”,其他人则违心地追捧着梦蝶的“影后”,凸显了众人社交的表演属性。

生活即是电影,日常即是表演,在这样的影视圈环境下,“电影”成为了单纯的娱乐,是为了从业者的生活,投资者的盈利而制作的商业项目,就像郑导演的“找卖点”一样,贴梗、蹭热度、追浮夸的“虚构“即可,而与表达真实自我的艺术毫无关联。人们第一次进入大堂时,那个“娱乐之神“的塑像,已经标志了这个空间作为“电影舞台“的纯娱乐属性。也正是因此,在摄像机拍摄的“舞台”之下,每个人都在为了生计而自我欺骗着,无视着或早或迟发现的“犯人”事实,也掩盖着自己对此真实的惊慌,继而无视着犯人讲述的漏洞百出的犯案动机,表演着“真情实感”的取材问询。

但是,即使如此,人们终究无法彻底地回避自己的真实一面。上述中每个人内心中的追求,都会在某一个时刻爆发出来。在微观的影视圈层面,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对电影艺术的追求之心”。当影片进入到中段,此前建立起的完美“电影舞台”被破坏了,而真实的成分开始流露出来——此前一直被人们强行“无视“的犯案真相,开始变得不可压制。犯人东拉西扯、“表演“出的犯案动机与虚假人格,被李家辉渐渐击破。与此同时,作为表演舞台的山庄也暴露了作为真正案发现场的属性,从虚假变成了真实。与此呼应的是,在楼梯与案发房间的两张戏里,摄像机处于缺席、关闭的状态,这提供了表演场合的打破,而众人也先后呈现出了真实的状态——女演员在事业发展里的被错怪,导演为了保全职业生涯渡过低谷期的被迫拍烂片、被编剧误解,老演员对曾经傲慢的忏悔,武打演员在美国的屈辱,投资人压上一切的豪赌。

到了这里,对电影艺术的追求之心、案件侦破的表层剧情主线、向更广义的“社会层面”的映射,开始得到了进一步的合拢归一。随着一个闪电,娱乐之神的塑像被点亮,象征着“娱乐电影“的被打破,也引导出了上述众人在摄像机离场后的真实自我表露。与此同时,人们对案件的侧重点,也开始从电影前半段的无视真相、“佯装探讨”,转变成了对案件本身的追索,“追热点”的商业行为变成了“求真相”的本心引导。

而在另一层面上,真相的逐渐揭露,也就此引出了社会性的指代映射——官方的武力介入,明示了社会上层的黑暗,这与影视圈的肮脏生态有关联,却又不完全统一。对这样一个力量的闯进,角色们的反应也吻合了他们对于影视圈内部规则的态度——面对手枪象征的强制性压迫,他们先是无奈屈从,而后终于在“求真相”的本心鼓动之下,终于不堪压迫、奋起反击,让真实的自我爆发出来。

由此,影片构成了三个层面上的表达合一。它以对电影从业者服从“电影娱乐属性”的“行业中压制本我的表演”为基础层,而将之延伸到“对案件真相的不在意,对案件带来的话题度之商业性的看重”,并具体表现成他们对犯人自述与案件过程漏洞百出之设计编纂的“佯装相信”,最后又将之上升到了对整个社会环境的指代之上,让他们在规则与其制定者面前力量弱小的屈从表演,成为了对全部生活的“认清现实”。而到了后半段,对电影艺术的追求之心、对案件真相“不惜抗争官方”的不可放弃,也以“人物本我”的形式而高度吻合,并上升为对如此社会的反抗层面。

在这样的表达系统里,他们是一些被迫的演员,无时无刻不在摄像机面前表演,为的只是延续自己的职业生涯,而他们也是一些被迫的平民,无时无刻不在压迫力面前表演,为的则是延续自己的现实人生。而“对案件真相的轻视,对案件热度的关注”,则是将两个层面连接起来,让他们对圈子的表演对等到对生活的表演,让他们的服从于行业对等到麻木于社会。而后,借着“推理“线索的推进必要,完成对这两个层面的反转。

在电影里,“推理“上的案件真相被反转,而人物对电影、对社会的人格节操也被反转。而更要注意的是,这并不是最后的一层反转,在最后,人们选择了一条相对的道路——出于现实,不能彻底对抗,而出于本心,又不能无视真相,于是便以电影的形式、虚名化影射,而这又带出了他们对于电影艺术追求层面的相应变化,“不理想主义,但也将一切思绪、情感、希望,都压在电影之上”。

这最后的一次变奏,让本片的表达不再那么两极化分明,从一种极端的宣泄与强调,带有了现实主义与理想伸张的更多结合,接近了电影行业与全部社会之下、“更可能实现”的理想化状态。而值得一提的是,同样发生反转的,其实还包括了“电影“这一要素本身。这也是本片非常值得关注的一个手法。

在电影前半段,“电影“都是一个偏向负面的存在,被付之以批判性的表现态度。导演揭露了现实生活中电影行业的诸多问题——花瓶定义的女色消费,“出口转内销”的镀金演员,收钱写作的软文评论家,互相虚伪的行业社交,赚钱至上的烂片导演,热度话筒的死命贴蹭,低俗堆砌的强搏眼球,唯利是图的投资心态。随之,“电影“本身就成为了“娱乐”。

在很多时候,“电影”被用成了“引导人们伪装自己”的引导存在,正是对其本身之“虚假”的象征,这也是与“娱乐属性,毫无底线”息息相关的——光鲜亮丽的“造梦“表象,引诱着很多人怀揣梦想与期盼的进入,但回报给他们的,却是上述的这些黑暗本质。前半段,李家辉的被打压、不得志,是一个表现。中段,李家辉的状态则外扩到了所有人身上。高潮段落中,配合着“案件推理”“行业揭露”“社会批判”的三个层次达到的顶峰,它也来到了最终的高潮。案发之夜呈现在画面上,(当时语境下的)最终真相出现。“女演员潜规则”,带来了影视圈最公认、也最肮脏的真相。“官商勾结”,则是社会的终极丑恶。

而这一刻的“电影之梦“,也构成了期盼之心的幻灭——犯人与夜莺看电影时,伸手触碰着放映机投出的光线,仿佛光影中的美好世界尽在掌握;而夜莺望着大舞厅招牌的眼神,也让二人将生活希望明确地寄托于“演艺”之上,从歌女努力到演员;然而,伴随着花魁竞选成功的,却是迅速而来的潜规则,镁光灯与弧光灯闪耀的靓丽,瞬间变为犯案房间的灰暗。电影的美好其实都是虚构,就像“生活之电影“中各人物和谐优雅的虚伪——前半部中梦蝶“夺得影后“的选票纸片,正是后半部里开启夜莺梦想破碎悲剧的“花魁”投票。

在这一层的表达中,真正的电影“本影”,并不比生活中的任何一物更美好,甚至比它们更多丑恶那么一点,完全不足以成为对生活憧憬与期盼的寄托。如同它的行业的追求一样,它只是娱乐,提供给人以享受、刺激为核心目的,而丝毫不重视这种享受与刺激的内容层次、道德标准——肉欲、虐待、低俗、猎奇、阴暗,无所不为。这是行业的创作心态表现出的,也是延伸到社会整体的,同样还是“电影”自身属性上的。

然而,导演却又对“电影”做了一层定性上的反转。电影本身的美好都是虚构的,但这并不代表它其中蕴含的情感是虚假的。电影画面里呈现的光鲜亮丽,虽然对接着拍摄它的摄像机背后“真实”的诸多肮脏黑暗,但在这些肮脏中摸爬滚打、勉强求生、甚至要“表演和谐“的电影创作者们,其内心中的真情、良知,却从未彻底磨灭。这便赋予了电影以一层名为“真实”的积极意义。虽然它必须畏惧于行业生态、外部力量的种种规则,而不能以彻底完美的真实样貌呈现出来,但在外表的虚假表演中,也蕴含着创作者尽可能的“表达真实”的诉求努力。

对于“电影”的这层反转,影片里有很多重要表现。高潮段落里,犯人将自己掩盖真相、保护夜莺的“布局故事”称为“完美的电影“。而到了结尾,人们更是用电影的形式将案件的真相(他们所了解到的相对真相)局部性地传递了出来,淡化具体人物事件指代,采取暗示影射的方法。这种“整体的无奈屈从之下,本心未泯带来的本我短暂爆发”,也正对应了人物在面对影视圈、大社会这两个层面上的状态变化——经过压抑的虚伪、爆发的本心后,最终变成了对大规则之下的“让步式相对揭露真相”:在一番“要不要揭露真相”“揭露后会被干掉”的纠结后,选择了电影这一虚构形式,并以“不具体点名”的架空设定。

到了这里,各个层面上的“压抑,爆发,现实与理想的混合”,都在“电影”本身的层面上得到了体现。它是虚构的,不能公开地彻底对抗这个世界,但它同样也是真实的,是电影人在现实压控的被迫之中表达自我,对这个社会的相对对抗手段。它剧情中的真实不绝对,但也并非不存在,以一种“思绪、情感、诉求”的载体而显露。夜莺与犯人希望的那个“美好的影视世界“不存在,但夜莺唱着歌时的明媚纯真、犯人触摸光影时的质朴虔诚,却不是假的。犯人编造出的“案件故事”是虚构而出,但他坐在这个虚假故事舞台中心的沙发上,管道里的夜莺凝望着他,心中的情感却并毫无虚假。电影人们拍出的电影,情节指代并不明确,但却是他们包含揭露的真实愤怒、激情,拍出的作品。

在本作里,导演用了很多细节的手法去暗示“电影”本身的“相对真实”属性。比较有趣的,当是对经典电影的借用。首先,在前半部中,当郑导演说出最“娱乐无底线”、最不接近真相的故事时,插入的预想成片画面,却是以《闪灵》为首的影史名作的经典桥段再现,这让它的“虚假娱乐”之中,又带有了一些“艺术创作”的暗示。而到了电影高潮部分,暗示则进一步明晰起来,以“虚构”的影史作品来映射人物的真情实感。当犯人与夜莺爬过管道时,在借由与“房间明亮之生活舞台”区分的“管道“来表现此时“不再表演、并非电影的绝对真实”的同时,它也在各种层面上让人想到了《白夜行》——亮司的“愤怒、恐惧、绝望、爱情”,只有在此处才完全爆发,应和着全程表演、只在这一段中表现完全自我的犯人。

此外,围绕“电影”,导演大量地使用了前后对照的细节设计,借由与电影创作有关的某一要素、物品意味的前后变化,以“生活中的表演、电影”为载体,配合着其他各层面的三次变化,最终表现出“电影创作”的真假合一性。

首先,“摄像机”,先是引导人们在现实中“表演”的虚假存在,在“缺席“——如犯人即将报仇时,倒地的摄像机的特写——下才能带来真相的揭露、本心的外显。但到了最后,只有通过“摄像机”拍出的电影,反而才能相对地暗示一部分的现实。此外,“剧组讨论会”,开头是各自行业社交的虚与委蛇,最后变成了“拍不拍真相,如何拍真相”的激烈争论。“我送送他”,也从最开始的“真的想要脱身而去”,变成了结尾的“一个转场已经拍完了”。“演员在现实里的表演”,一开始毫无水准,“文戏”被破功,“打戏”摔马趴,但在最后却变得高明起来,导演对老演员的表演避免了老演员被暴力,武替的身手则撂倒了持球杀手。

这些元素的前后呈现特点,让借由它们而共同完成的“生活中的电影”,在与它们必然的属性对等之下,从消极变为积极,对应着上述三个层面中的前两步变化阶段。而到了结尾,它则同样来到了第三阶段的混合状态——演员们站在现实的舞台上,希望有记者问自己关于案件影射的问题,但这种“借电影揭发真相”的真情之下,是他们依然身穿的戏剧服装,问答也只能依靠与伪装记者的投资人的配合“表演”。“生活中的电影”,从虚假的消极到真实的积极,落于“相对真实”的混合。

到了收尾部分,导演也给出了最后的点睛之笔。李家辉接近了真正的真相,但他却停在了最后一步。这是一个非常具有双重意味的巧妙设计——一方面,他了解到犯人保护夜莺的心绪,不能破坏它,这是犯人与李家辉二人于创造、维系虚假之中的真情;另一方面,它又让“真相”的层次停留在了李家辉等人所拍作品的相对真实之上,并停留在了电影层面之中,而没有让它完全真实、进入现实。而后,李家辉等人登上客船,但在报道中却疑似死于船难,暗示着权势者对他们的追杀而至。而他们出现的画面,则停留在了“电影”的层面——穿着戏服的奔跑,以及最终”影像化”的照片。

这个收尾,非常精妙地点睛了主题:只有电影,才能以相对的程度表达某种真实,而“未经创作”的“绝对真实”之现实世界,却在各种力量与规则之下,无比黑暗,甚至不能容纳任何的一点真实。此前的高潮段落里,摄影机倒下的绝对真实中,当权者此前掩盖以嚣张的“咳嗽虚弱”变成了不可压制的讨好求和,然而犯人只是引爆洋房,让这个带有全部真相的“物证”毁灭,他固然借此保全了夜莺的清白名声,但这也是在“猎奇、好色”的恶意舆论环境之下的无奈之举,也是权力面前真相必然被“有选择留存”之下“防止清白与真相两失”的让步式报仇。

如上所述,这是对影视圈的批判,也是对整个社会的批判,而将对真实之追求、借由电影的局部伸张,则正带出了“电影”本身的虚构与真情,带出了影人对电影艺术在“让步现实、商业、压制”之下的努力伸张,对于创作中自我的竭力保留。

这种表达,显然是导演自己对于电影创作的剖析。我们在其中,可以看到他可能面临过的诸多问题,如审查的封锁、商业的要求、受众的考量、资方的压迫,让他无法在自己的作品中真正实现完全的自我呈现,而只能以“暗示性的结局”、“强塞入的情节”、“硬贴上的类型”,作出退让,让自己的影片能够完成,并在此基础上尽量提高自己的主题表达完成度。让步与坚持、妥协与反抗、理想与现实,对立统一于我国当代影人的创作之中。

这是无奈的现实,但却不是创作者的投降。而非常有趣的是,本片导演的这次创作,其实恰恰与电影的内部主题构成了完美的互文关系——他对行业与社会的一切情绪,对于电影艺术的一切热忱,对于创作状态的不弃与无奈,都不能靠着媒体采访、文章书写而直接表达,只能靠拍出这部电影,且还要把时间设定在远离当代的民国,规避过度直接与锋锐带来的舆论争议与外部阻力。

犯人步入那个犯案房间时,对于“性虐女体“直观镜头的回避,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是导演“不忍”的私情流露,也是对“故事只能呈现局部真实”的强调,但同样,或许也有着审查面前的考量。

但是,这些却并没有阻挡导演拍出这部作品,固然“绕远”,却完成度十足。这让他的那一些执行问题——如犯人之外的人物,情绪心境都过于“为反转而服务”,缺少扎实的细致铺陈,更多靠反转节点上的台词交代——都变得不那么令人在意了。

而同样重要的是,以这部作品而言,在这个多层次对应的系统的作证之下,导演已经足以实现类型化与自我表达的平衡、思想诉求与外部诉求的平衡、创作理想与环境现实的平衡。这让他值得被看好,成为一个能够在当代的影视、社会环境之下,活得有保障、拍得有内容的可持续创作者。

这当然是一种“长袖善舞”,但在当下,这并不是一个贬义词。

编辑于 2021-11-27 22:24

1.导演原型或许有王晶?烂片之王,却又精准把握市场。

而且导演有一段自我辩白,大意是说行情不好的时候是他拍的烂片让大家有饭吃,这段也很像某些从业者评价王晶之于香港电影市场的话。

打星看似李小龙,实际内核是民国时期好莱坞身价最高的华人女星黄柳霜。黄柳霜在好莱坞拍摄的电影角色大多有辱华嫌疑,被称为“中国娃娃”,在当时就引发了广泛争议,以至于黄柳霜回中国时,被家乡父老抵制,不许她登岸回乡,但是时代所然,好莱坞现在还在拍尚气,也不能全怪黄柳霜。

ps,黄柳霜回中国时,在上海陪同她参观的就是胡蝶。


2.苏梦蝶原型人物借鉴最多是胡蝶。苏梦蝶是票选影后,有暗箱操作,这一点和胡蝶对的上,当年胡蝶的票选电影皇后,也有传言说有猫腻。

3.郑导恭维苏梦蝶,拉踩周莉莉说周莉莉功夫在戏外,苏梦蝶冷冷回了句“前两年不也这么说我”,盲猜周莉莉是周璇+阮玲玉?胡蝶和阮玲玉虽为事业对手,但胡蝶是很喜欢同情阮玲玉的,而胡蝶自己也曾身陷多起桃色事件,曾经和未婚夫对质法庭引起轩然大波(电影里有提到),后来抗战期间在重庆和戴笠更是有一段金屋禁脔的绯闻。

这里苏梦蝶的反应,应该也是个伏笔,为后来苏梦蝶同情被害女孩坚持伸张正义做铺垫。

4.苏梦蝶跳舞,被夸跳的好,这里背后满心酸,因为胡蝶在戴笠案之前,事业上最大的一次危机,是九一八事变爆发时,张学良被传闻当夜在和胡蝶跳舞,马君武写诗“翩翩蝴蝶正当行”来讽刺,给胡蝶带来巨大的负面舆论。

5.讽刺了上世纪70年代港台电影,郑导说“现在就流行拳头和枕头”,70年代就被戏称是一手拳头一手枕头的时代,李翰祥的风月片和李小龙的武打片当道,引发了无节制的拳头枕头片泛滥。直到后来许氏三杰的喜剧片横空出世,终于分走一杯羹,再到后来,王家卫这类文艺片导演开始在国际拿奖,香港电影终于面貌一新,进入了内地观众熟知的题材多样、文艺商业两开花的黄金时代。

6.讽刺了民国电影的乱相——民国时,国产电影刚起步,20年代30年代有过一段乱相,比如各厂抢拍社会凶杀案,最典型的,阎瑞生案,花国皇后被杀,集血腥艳色于一体,被各片场抢拍了无数次,直到观众看吐。民国电影题材跟风之严重,比现在各平台拍古偶和甜宠有过之而无不及,除了阎瑞生案,还有胡蝶的《火烧红莲寺》系列引发的神怪片高潮,就像现在的仙侠片耽改片,几乎挤兑的正常电影没有市场没有出路,直到30年代左翼电影风潮才有所好转。

编辑于 2021-11-16 12:48

三老原型应该是张啸林、黄金荣、杜月笙,三人在上海合伙开设三鑫公司,操控金融市场,无恶不作。

南京政府与此三人关系密切,蒋介石还给黄当过小弟,以至于三人出了事还要南京方面过来擦屁股。

后面登场的黑衣人,自称是八处的,应该是军统特务。军统的组织结构有“八处、六室、一所”的说法,直接听命于蒋介石。所以陆子野拿出来的条子他们可以直接撕掉,老演员拿淞沪警备司令出来吓唬人,他们根本不放在眼里。

简单来说,故事就是抗日远征军将领牺牲,子女回国后被买办资本家玩死了,抗日英雄为了报仇成了杀人犯,南京政府觉得传出去影响太坏,派特务过来要把真相摁住。

至于最后的撞船,属于开放式结局,让观众自己猜测,我认为不是人为故意设计的。电影里提到通货膨,连高利贷收现金都成赔钱买卖,推测时间应该是1947年以后,国民党自己都快完犊子了,哪还有能力在别国领土搞这么大动静。

编辑于 2021-11-12 19:17

其实有一个细节想想挺可惜的。

秦霄贤饰演的大海把齐乐山带出来,老陆说上上下下花了不少钱,但是最后来灭口的时候,却说不认识老陆的条子……(有朋友提醒最后来的是南京的人,所以不认条子)但是对方直接找上门来,说明提前肯定通过气的,而且时间卡得正好齐乐山被花钱接出来的时候,完美的灭口现场。

说明一开始放他们出来,就是想着灭口的,毕竟警局内不好下手,可怜大海,命运一开始就注定了。

至于最后的结局,导演也很高明,没有明说死,也没有说没死,留给观众想象空间,或许赶上了船,被南京灭口,或许刚好没赶上,躲过了一劫,而相片也正好佐证了这两种可能性,或许是不敢去取,或许是没命去取。

还有中间大家说的通风管道的血迹,我更倾向于那是齐乐山身上的,毕竟那个通风管道出来的位置,好跳下去,但是不好上来,毕竟三老的住宅设计,不会蠢到让人随便爬通风管道的地步。而且夜莺应该没有被玷污,因为齐乐山进去找她的时候,其它歌女刚好喝多了出来,应该是一起被请到了三老那里,只不过最后留下了夜莺……并且……按照描述,结合三老的绳艺水平,喜欢这调调的一般不会先上,而是先调……扯远了。总之,法国医生碎尸案和三老案,应该只是时间上比较接近,齐乐山的目的只是为了不让人去再打扰夜莺。

最后说一句,这电影真的是意外之喜,符合万合天宜的万万没想到,刘循子墨的功底真的很扎实,笑点把握的很好,不至于像唐探三一样,最后笑点有点哗众取宠了,显得浮亏,脱离了悬疑片本身的根基。总之,期待多一些这样的导演,观众喜欢商业片,更喜欢有味道的电影。

编辑于 2021-11-15 01:20

1.德拉克罗瓦的画作《撒尔达那帕勒之死》。

这是一幅价值连城的法国名画。讲述的是一个昏庸的国王萨尔达那帕勒,为了向那些即将占领王宫的叛乱者泄愤,他下令杀死他的宠妃,且试图将宫殿、珍宝一并焚毁,看着那些曾给他带来快乐的事物,与他共赴黄泉……

这副画暗示的是掌握权力的人可以任意将普通人的生命玩弄,即便在将失去权力的那一刻。

电影借这副画作中的萨尔达那帕勒国王隐喻电影中的三老声色犬马的生活,国王毁灭宫殿的行为与上层走狗试图烧毁宅邸掩盖真相的行为隐隐呼应。这种隐喻是对那些站在权力顶端之上依然娱乐至死的人讽刺,也表达对物化女性、蹂躏女性行为的谴责和批判。

2.娱乐之神雕像。


电影的开头尹正饰演的编剧李家辉 与 “过气影帝”关老相遇时,谈论的就是”娱乐之神“雕像。

电影多次用全景、特写镜头给到这个耸立在豪宅门口的“娱乐之神”—权力是暂时的,娱乐是永恒的。隐喻了电影后面揭露出的这座豪宅里的“选花魁”、“密室肮脏游戏” 的无底线、娱乐至死的行为。

编辑于 2021-11-29 21:30

剧本杀的另一种可能性

一点拙见,探讨真相的另一种可能性:《扬名立万》齐乐山最后故事,其实还是半真半假。不要忘了,夜莺如何活下来,这个部分也是李家辉自己脑补的,这里面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细节,是不能被忽略掉的,就是2楼的通风管道那些高,她到底怎么下来的?

有不少朋友在设想,她会不会其实也是受过训练的啊,但我觉得另一种可能性更大——齐乐山和夜莺在寻找出路的过程中,的确发现了2楼的出口,但是它太高了,于是他们在折返另外寻找时,发现了通风管道可以通向那个带有抽水马桶的洗手间。

所以我还原案发当天的情景是——齐乐山回到房间内等待被捕,保全夜莺。夜莺在这个过程中丢弃假发于通风管道中,改变造型,从通风管道下到洗手间里(相对容易很多),再趁乱混入人群中逃离。

到了剧本会当天,齐乐山为了让大家相信他的故事,隐瞒夜莺活着的真相,利用了法国医生的案件。当小达无意中透露画的信息之后,他意识到这些人迟早会发现踩画,并爬到通风管道里去,于是他打开手铐,前往二楼,把大家围困房间内,方便自己行动。之后前往舞厅,利用邀请函,在抽水马桶边制造假象,并且通过抽水马桶的水声,引诱在通风管道里的李家辉下来,进入他的“圈套”。

李家辉原本是往二楼出口去的,而小达在寻找他的时候,被老鼠吓到,改变行进方向,无意间拐去洗手间的方向,这才摸到被丢弃的假发。李家辉听到水声折返,同时听到小达的尖叫,发现被吓晕的小达。这里他先救小达,回到房间,他掏出笔记本向大海确认,法国医生的名字(说明他那个时候已经发现了马桶当中邀请函的碎片)。

之后李家辉再次爬上管道,从马桶上方下来,去舞厅求证邀请函的情况。齐乐山躲在暗处,在确定李家辉去找“线索”后,同样通过抽水马桶上方的管道爬进房间劫持梦蝶,并在这个时候发现她手中夜莺的假发。之后,李家辉赶回来,尝试解说自己的推理,成功进入了齐乐山的节奏和圈套。

齐假装夺枪,而军人出身的他,在前面客厅里,大海无意中把枪落下后,他拿枪的一瞬间就应该意识到枪里没有子弹(所以他当时把枪和刀,都还回去)。于是齐在这里故意伪装成想要自杀,博取大家的同情,讲述故事,令大家信服。

所以他在讲述后面那个自己编造的碎尸故事的时候,特意讲了假发这个点:他拖着尸体,手里撰着假发,之后把假发随意丢弃在管道里。但作为军人出身,有过专业训练的人,不可能把这么重要的证物留在现场,这太奇怪了,他完全有时间和办法处理掉假发,最简单就是直接烧掉。所以,扔假发他是故意加的,企图把故事圆回来。

齐乐山第一是利用了法国医生碎尸案,第二特意隐去了夜莺,其实是通过洗手间上方的通道下来,混入人群中逃亡的,也就是她还活着的事实。

如果真的是一场剧本杀,我现在最急缺的,就是案发现场的平面图,来支持我的推理,NPC,快给材料,哈哈哈哈哈哈哈~

一本正经胡说八道地分析完案情,我来说说戏剧设计上有意思的小细节:

1.我注意导演给几乎每个人都设计了一个专属道具,比如李编剧的道具是小酒壶,他是那个喝酒的人,中间有段还醉醺醺的,还给了酒壶特写,但他却是个“众人皆醉我独醒的人”,发现齐乐山的身份,分析案情,最后也收回了伸出去的手。

2.大海的专属道具,我觉得挺虐的,蜜蜂胸针。在刚开场的时候就给了这个胸针特写,一个小文职能够穿的这么帅,他真的是精心打扮来见想见的人,跟他是梦蝶的影迷,能对上。

其次,蜜蜂是很勤奋的,大海他内心也有他的热血。但是蜜蜂是一旦袭击了对手的话就会自己死掉,因为他只有一针,刺出去就会死。哎…

3.而关老师的,是梳子,很容易被发现。这个细节设计地很好,关老师随身带着梳子体现了他作为演员的一个素养和他老派儒雅的作风。而这个梳子,后来很顺利地成为了齐乐山打开手铐的道具,整个衔接十分自然,没浪费一点细节。

4.梦蝶演电影之前是干什么的?

李家辉给她写影评,标题是“梨园佳人,难成电影…”(后半段忘了)所以梦蝶以前是唱戏的,电影宣传图里,她个人海报,影子疑似穆桂英。

所以我怀疑,李家辉可能不是梦蝶的影迷,却是戏迷,他知道梦蝶会跳拉丁。他就是默默关注着梦蝶,可能一直都挺喜欢她的,所以她被人误会的时候,才会站出来。李家辉这个家伙跳舞还挺霸道的,拽着梦蝶就是要跳,哈哈~(突然好磕是怎么肥事~)

所以这样想想梦蝶为什么那么虎,她不怎么害怕齐乐山,人家唱穆桂英挂帅的,没准还是个刀马旦,自然是不怕啦!她给老齐点了两次烟,老齐都对她刮目相看~


5.齐乐山一开始就在吃橘子,被挑明凶手身份后,连皮都吃了。最后回忆里,他和夜莺一起逛街时,说过一句“这果子不错啊,你不是喜欢橘子吗?”。你走了,我一直吃你爱吃的橘子…


如上,祝各位早日扬名立万~​​​

编辑于 2021-11-21 13:05

刚看完,说点简单的吧

1,拍烂片养大家,内涵香港著名导演王导,

2,嫁给富商然后富商破产被迫复出拍片的女明星,是在说LT吗

3,好莱坞回来的功夫明星,黑小龙哥了哦

4,我是警察,虽然不在天台上

5,失去的我要拿回来,腿不瘸一样可以英雄本色

6,吐槽电影要制造噱头,

7,随时拍摄电影花絮,

8,说有些话记得关镜头,避免当姥爷

9,创作避开军政内容,吐槽艺术创作束缚

10,《非常嫌疑犯》开启的高智商罪犯根据临时得到的信息编造案情内容的桥段,《无双》也用过

11,头发假假的小女明星,是谁啊

12,里面的制片人叫陆(路)子野,估计是在讽刺各路跨界玩电影的吧,烂片导演叫郑千里(挣钱哩),过气明星叫关静年(关门大吉,静享余年),杀人犯叫齐乐山(仁者乐山)……

13,通风口的假发,日韩恐怖片标配

14,致敬《闪灵》里尼克尔森斧子劈门名场面

编辑于 2021-11-13 00:51

1.首先人物上面,郑导是出了名的拍烂片,可是他确实是养活了很多人,寓意当下的娱乐环境,演技出众的反而没有出路,演技很烂的演员却挣了很多钱。2三老在电影里的形象就是现实真实写照,你永远无法想象有钱人想要的刺激是什么样子,老了,玩不动了,也有玩不动的乐子。3能把死囚犯带出来不就是寓意现在政商沆瀣一气,有权利和有钱的人相互支配。4.我是在双十一的时候看的,其实看完以后,很羡慕那个夜莺,能被一个人用命来爱,这一生都是充盈的,年纪大了,一方面渴望纯粹的爱情,一方面年纪大了,你再说渴望爱情,身边人都会笑话了,现实中,没有这样的爱情。也没有这样的奋不顾身,看完电影回来的路上,内心满是荒凉,可能这辈子想要的情感,在以后的岁月里更难遇到。女孩子多多少少还是感性的,把悬疑片的重点放到了爱情上面。

发布于 2021-11-11 20:42

1、夜莺逃走了

夜莺根本没被糟蹋,她逃走时候衣服上有血,且精神状态很好,应该是从管道里逃走的,管道里找到的假发就是她的。

2、“踩火苗”的人是齐乐山

齐乐山才是那个踩“灭火苗”的人,是他救出的夜莺,然后编了一个故事,把夜莺编成一个死人彻底脱身,只有“熄灭”了的火,才不会被怀疑。

3、齐乐山编造的故事

那个法国医生碎尸案,是齐乐山临时起意编造的,引导李记者将两起本就不相关的案子联系到一起,李记者版本的真相,是以齐乐山为导演,李作为编剧合力拍出来的一个假真相。

4、夜莺的身份

片中夜莺的身份是高级军官的女儿,同时又是军统特务,她一开始就是带着任务去的,目的是谋杀三老,为将军报仇。

5、夜莺名字的暗喻

夜莺这个名字,来源于安徒生童话,有一个人造的精美的玩具夜莺,被国王和国民喜爱,后来坏了,真正的夜莺却飞走了。片中暗示凶杀当晚,房子里还有另外一个女孩子(玩具夜莺),她作为夜莺的替身死了,真正的夜莺飞走了。

6、油画的隐喻

油画描写的是一个国王在失败前,仍然掌握权利的时候,杀死他的妻妾的故事。片中油画的国王,应该指的是齐乐山,妻妾应该指的是三老,他在杀掉上海滩三位大佬后,如同画中的撒尔达那帕勒平静地等着自己的结局。

7、众人的结局

影片最后是一个开放式结局,有两种可能性,一种是所有人还活着,陆老板提到一句他们不快点就赶不上船了,暗示他们最后没赶上船,幸免于难;另一种是所有人都死了,当他们的照片出现在照相馆后,一直没有人去领,暗示着他们都死于轮船相撞的事故中了。

8、海报中的暗示

影片的人物海报中,几个人物的身份都有暗示,陆老板身后的影子是一个傀儡师,暗中操控全局;苏梦蝶的影子手里拿着尖枪;李家辉的影子接过自由女神的旗帜和枪;主海报中,所有人身后是一只鸽子,但仔细一看,是一个比划出来的手影,说明所有人都在关注的案子,可能并不存在,只是一个人为制造出来的虚像。

9、影迷梗彩蛋

影片中有着大量的迷影梗作为彩蛋,比如身着白衣大战斧头帮,是在致敬《功夫》;拍的戏叫《侠中侠》,还拍了两部,是在调侃阿汤哥的《碟中谍》系列;导演郑千里的名字,是在致敬上海滩的老一代演员兼导演郑君里。

编辑于 2021-11-29 10:04

扬名立万— 真相之相

关于扬名立万的疑点与真相的个人解读。在看完电影后,真相与隐藏的真相都无法说服我。于是,咱自己分析!如有雷同,那就是我写的。如有不同想法,请轻轻地喷。

开门见山地说,齐乐山(也可以理解为电影创作者),用大量真假信息和第一人称叙事诱导了主角们(即观众)。从始自终,所有关于真相的画面都是来自齐乐山的叙述。到最后,隐藏的真相是夜莺遭遇不幸,齐乐山愤怒杀死三老,最后用生命隐瞒她还活着的事实。

如果此真相为真,其本质不过又一场“拳头”与“枕头”的事:小歌星惨遭毒手,有情人怒发冲冠。一些透着更浓重血腥味的疑点将被彻底掩盖。 下面,我们要做的是跳出齐乐山的叙述,将较客观的疑点串联,抽丝剥茧。

疑点一:毁尸灭迹。这是齐乐山讲述之外真实发生的事,一群黑衣人闯入,目的是不留活口,踩灭“火苗”。他们虽身份不详,但可以肯定的是,他们向更高级别官员负责。借陆子野之口,咂摸出他们可能是南京方面的人。那这事就高深了。试想,能让南京方面如此狠辣的真相…是大佬玩女星?1945年是血沫横飞的年代,即便死了人,这一丝血腥气连大众的神经都触动不了又怎么可能触动南京班子? 那也是一个讲实际的年代,如此大费周章结果只是为了保住大佬玩得花的秘密?南京方面虽然糟糕,但还不至于闲的蛋疼。 没有疑问的是,他们掌握了一些信息,并且害怕主角们从现场摸索出来…这些信息只能是涉及集团核心利益的,政治军事。

电影里也有过暗示,最好不要涉及政治军事。但当时的环境能脱离这两点吗,如果不,那么是不是只能隐晦地拍?

疑点二:夜莺的身份与她的行为不符。同样地,夜莺的身份是来自齐乐山的叙述。但她的行为我们可以确定,她安全地逃走了,并在越南与主角打过照面。主角勘查现场提到过,唯一的出口离地面两层楼的距离,且我们可以判断窗口狭小,无法做缓冲姿势。李家辉都没敢往下跳(他绝不胆小),但夜莺做到了。如果齐的说法属实,一个柔弱歌女惨遭毒手后从两层楼高的地方直接跳,非但没受伤还能突破现场封锁,凭运气?太牵强。

再者,夜莺辗转到越南与主角打照面太过巧合。能解释通的就是电影上映后夜莺察觉到还有人卷入了案子,所以她在密切观注他们,那次照面不是偶遇。不过她不知道主角认识她的脸。说到底,夜莺的逃出生天、密切观察都与她所呈现的身份不符。

开篇也有暗示,无聊的剧本里女性总是花瓶。那么这次会不会有所不同?

疑点三:管道里的血迹。 注意,这里我会提出一个非常大胆的推测。 已知,管道内有大量拖行血迹,从血量和形状都可以判断这不太可能是身上沾染的血,只能是一个流血过多的人/尸体被拖行的痕迹。求,当时至少有几人。

首先,管道的血迹是事实,那么必须有一人重伤流血不能行动。假设只有他们两个人且一人失去行动能力,那么他们怎么做到两人都上通风管?主角们提过,只能两人配合或者一人踩画上。齐乐山给出的答案是把一人分尸,但显然他们俩都没有被这样。碎尸的情况否决,所以两人此情此景无法上通风管,那么也就无法留下拖行血迹。此假设与事实相悖,所以假设不成立。 此路不通,我们换个思路,如果当时还有一人呢?那个人就是受重伤的人,血迹是夜莺和齐乐山拖行TA造成的。你会发现,三个人这种假设能解释以上情况。

还有一些细节,比如不透风的房间为什么不是用作审讯?墙上的钩子为什么不可以用于严刑拷打?这里这样说,只是想让大家回想,主角(即我们)对这个案子的思考方向是不是被齐乐山暗中引导很多?

好,现在疑点其实已经是线索了,结合主角开始的一些提示,比如三老的身份,传闻的军火买卖。我们可以尝试着,描述故事的另一个版本。齐乐山的受训痕迹是毋庸置疑的,前文推断夜莺也具有相似背景。夜莺与齐乐山关系确实不一般,但这世上除了受人所托/情根深种之外,还有一种关系值得人舍命相护:战友,背负着重要情报或任务的生死战友。再结合前文推断的南京方面的反应和逃出生天的具体人数,这里推测此案并非冲冠一怒为红颜,而极有可能是涉及到当时政局的情报行动 / 营救。下面细说一下。

三老并不是什么商业巨子,而是南京方面扶植的势力,相应地他们利用商人身份收集情报、倒卖军火,相当于白手套。在日本战败之际,有一条重要情报或者说情报人落入他们手中。夜莺与齐乐山属另一方阵营,他们也在追查这条情报的下落,而且顺藤摸到了三老这个瓜。二人顺势伪装成歌女和酒保潜伏下来,也许本来的计划是夜莺利用美貌去接近三老,伺机而动。但经过长久观察甚至是潜入(知道通风口通向外面,证明对室内布局熟悉)他们推断关押情报人的地方不在别处,就在三老夜总会的暗室。这时一个里应外合的情报/ 营救行动就水到渠成。齐乐山的留下并非行动失败,相反这就是行动的一部分。面对夜总会严格的安保,他们断定三个人走不了。两权相害,首要任务是带走情报人,所以另一个必须留下吸引注意、设置诡计。完整的计划就是,夜莺获得机会进入三老房间周旋,摸到暗室,齐从外围突入,解决掉安保的麻烦。等他们完成这些,肯定引来警察,所以锁住房间厚重的大门,为夜莺和齐乐山带受伤的情报人爬过通风管道赢取时间。当警察突入的时候,看到的就是那一幕,齐乐山自投罗网、没有挣扎。同时,警察的思维也被齐乐山的行为误导,没有怀疑这个地方还有出口。

齐乐山高明之处在于,他抛出一个故事(劫财),再让这个故事被揭穿,顺势又抛出另一个故事(更曲折动人)。人脑在短时间内接受大量信息时会倾向采取简单模式处理,这时他就完全掌握了主动权。况且他训练有素,这种谎言-真话模式完全迷惑了主角与观众。更妙的是,他在主角发现通风管的时候就想到了夜莺的存在可能瞒不住,但是可以想办法保住第三人的存在,也相当于保住夜莺的下落。所以,他就地取材,结合“枕头”与“拳头”和法国医生案,给夜莺编一个好友女儿的身份,并且引导大家猜测医生案的无名女尸即夜莺。这样,便不会有人怀疑还有第三人。 齐乐山是这场戏的总导演。

其实李家辉在发现夜莺还活着时,再思考一步就能发现两人密室和拖痕血迹的矛盾之处。但他们可能没有机会了,沉没的船只带走了一切。即使他们幸运没事,李家辉收回的手也预示着他们对此事探究的结束。沉船,也许是意外,如果是人为,我偏向南京当局。

至此,齐乐山的故事完成了它的使命。至于他们,还有那个情报人属于哪一方,根据现有信息难以判断。某种意义上说,这个快意恩仇、酣畅淋漓的故事确实是很好的结局,毕竟它葆有了这个世界才展露的一点美好。有个题外话,1945年的越南也在酝酿一场革命。在挣脱侵略者的阴霾后,大家对美好生活怀着无限向往,期待着一个wonderful world. 血和痛的记忆会盘旋,但在这一刻,就让它留在昨天吧!

发布于 2021-11-14 21:14

1、十个项目九个黄,商业投资很正常!

这句话出来之后,电影院的人都笑傻了,这句话太写实了,虽然陆子野在说自己的投资,但是放在现在来看,商业投资依旧是九死一生。

2、两艘越南船只相撞,不一定是主角团坐的船,但是电影结尾放出这句话,一定是想让观众往不好的地方联想——或许主角团就是死在了相撞的船只上。

3、最后照相馆挂出的照片,是小警察在主角团都在案发地时偷偷和女明星苏梦蝶拍的自拍合影,小警察死的时候,给苏梦蝶的就是这卷胶卷,小警察的心思就是想和女明星能有一张合影。

4、三老在封闭房间玩捆绑,让我想到了韩国的“雪梨案”和“N号房”,还有美国的“爱泼斯坦”的“萝莉岛”,这些罪恶的事情太多了

5、陈小达说他在好莱坞演的都是日本人,其实李小龙在好莱坞一开始也是在演日本人,李小龙在电影《青蜂侠》中饰演青蜂侠的助手加藤(Kato)

6、齐乐山一开始一直很老实被锁着,是后来“陈小达”告诉他主角团们发现他“偷画”的事情了,他才害怕主角团会发现屋顶上排风管道可以逃出去的事实,才开始决定挣脱,准备解决掉主角团的

7、南京来的人,是有备而来的,说明一开始,在中央知道陆子野要把齐乐山带出来的时候,就已经决定乘着这个机会来个毁尸灭迹了,并且说辞也早就编好了,就是小警察徇私枉法带齐乐山出来,整好碰到了一群电影从业者而已。

8、罪犯叫齐乐山,警察叫海兆丰,一山一水,一警一匪,很有趣

9、夜莺不一定是“受害者”,可能也是准备去杀三老的,唱歌当花魁是接近三老最好的方式,至于为什么要杀三老,理由很多,比如就是立志铲除邪恶势力的侠客。齐乐山可能是看夜莺一直没出来,害怕夜莺也会遭遇什么不测,赶紧冲进去保护她,最后为了保护夜莺,不得已牺牲了自己。

10、郑千里导演虽然是“烂片之王”,但是他的电影养活起了很多人,让一大票的电影行业从业者有饭吃,其实讽刺的就是如今电影市场的“劣币驱逐良币”,但也不得不承认,好看的文艺片其实我们也不爱看,我们爱看的,还是各路“烂片”

11、我很喜欢郑千里导演“拳头”“枕头”的理论,我们看电影,其实爱看的就是“拳头”代表的武打片,和“枕头”这种床戏为代表的东西,不得不说郑千里导演对于人性的把握还是很到位的

12、关静年是默片时代的王者,但是到了有声片时代,他不会说普通话,只会说“鸟语”上海话,不再有人找他演电影,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王者,各领风骚数10来年。

13、电影的最后也放出了主角团拍的电影,不到一分钟的故事,演绎的很有感觉,其实这部电影算是拍了2次,一次是我们看到的,一次是主角团演的,一层套着一层,就和我们看到的真相一样,一层套着一层,谁也不知道真相背后还有没有真相

14、开头在介绍“三老会”的时候,很多画面都强调了“3”这个数字,店面的招牌上是“3”,就连美女穿的旗袍上面也都是“3”的图案,像不像写满“LV”的LV包包?

15、在提到主角团所在的地方就是三老案的案发现场的时候,又给了开头主角团看到的“娱乐之神”的3个手指,不知道这不是不属于“娱乐至死”,就算是死了,也要被人拍成电影再娱乐一次

16、陆子野叫大家来开剧本会,还专门架了一个摄影机来拍,像不像现在的电影,光拍电影不说,还要给自己的电影拍个纪录片

17、李家辉是因为当记者的时候批评军统,被革除记者的职务,转行当编剧的,最正义的人,往往连自己也保护不了

18、在大家都知道齐乐山是军人之后,都开始说“难道外面的传言是真的?”,那外面的传言是什么呢?可能就是三老会不愿意受军统的管制,不想让军统插手他们在上海滩的利益,而受到打击报复的。

19、大海本是文职,连抢都不会用,阴差阳错成为了缉拿罪犯的“神枪手”,这不就是最讽刺的地方吗?

20、未完待续……

编辑于 2021-11-15 15:06

提一个隐喻,就是为什么最终编剧要安排陆子野、李家辉等人出国上映电影的国家选在越南。

编剧想的可真细啊。

因为电影里一直提到一个烟雾弹案件,就是那个【法国医生碎尸案】。李家辉也是最后在首映礼上听到一个法国人说那个法国医生回去又犯案了,才推测出齐乐山没有碎掉夜莺,并看见了前来观影的夜莺。

把这件事设置在越南非常合理,因为越南是法国的殖民地,而上海也有一块法国的租界,也就是一小块殖民地。

在上海法租界发生这样的轰动大案,也被在越南的法国人知晓就显得很合理,因为都是法国在亚洲的殖民地。

发布于 2021-11-21 21:19

《扬名立万》这部电影的宣传成功地把我带进了电影院,从名称、海报到监制、演员列表、预告片,噱头纷纷拉满,立意沉浸式“剧本杀”概念,十分吸引观众眼球。电影院座无虚席,笑声不断,贡献票房助力黑马的观众们看完电影有喜有忧,豆瓣评分没有破8,但是我仍然要写这篇影评,为之喝彩。

韩寒监制,刘循子墨导演,尹正、邓家佳、喻恩泰、杨皓宇、张本煜、柯达领衔主演的悬疑喜剧电影,这个剧组看着就很搞笑,观众们可以期待这部电影的无厘头,荒诞不羁的幽默感才是原汁原味。


· 海报彩蛋:影子 李家辉(左)苏梦蝶(右)·


电影将传统的“暴雪山庄”题材进行微创新,剧情虽然围绕故事推理展开,但却不是侦探破案,而是一群各自失意的电影人齐聚一堂,头脑风暴一桩惊天大案,来创作一部让所有人“扬名立万”的电影作品。

这场大型真人剧本杀的故事背景,是一桩轰动整个上海的惊天大案,执掌乾坤的“三老”突遭横祸,密室内离奇死亡,血溅三尺。陆子野说,我要把这桩案子拍成电影,于是,他请来了这样一票草台班子:


酗酒又恃才傲物的刺头儿编剧李家辉,没有太多本事,却总是口不择言,把敢说敢当作为自己的标榜,因此被行业封杀;人称烂片之王的导演郑千里,拍一部烂一部,他导演的电影充满各种噱头,要动作、要爱情,要拳头、要枕头;曾经大红大紫的默片皇帝、如今的过气演员关静年,喜怒不形于色,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把自己低到尘埃里;完全没有演技的香港女演员苏梦蝶,人缘浅薄,浮华表面,绯闻缠身之时,除了李家辉,没有人愿意站出来替她证明清白;好莱坞动作替身陈小达,仿佛一个虚张声势的李小龙二世,处处将中国功夫作为人生哲学,关键时刻却求神拜佛,但求自保。


文人相轻,自古而然。电影开场,这一票二三流的电影人各怀鬼胎加入剧组,人物之间的火药味儿铺面而来。李家辉宁愿“吃屎”也不屑与烂片导演郑千里合作;苏梦蝶被众人轻视为“花瓶”摆设;陈小达被众人暗地里嘲笑从“日落大道”灰溜溜地回国;和事佬关静年挨个儿送点心把商业吹捧演绎的淋漓尽致。

前50%剧情台词频繁出彩,笑点十分密集,我和朋友纷纷感慨,竟然在电影院花了一个小时听相声、看小品。剧情推进、悬疑递进、人物塑造几乎都是靠台词来实现的,镜头虽然同样重要,但是显然观众们的注意力已经被台词抢占,不得不说这是一把双刃剑。

剧情很快迎来第一个转折点,万万没想到,“三老案”的凶手齐乐山也被“请”来了现场,陪同坐镇的还有擦枪走火、误打误撞立头等功的文职警员大海。陆子野是真的“路子野”啊,与韩寒的小说《1988: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的主角同名,我想这一定不是偶然。


在会馆二楼通往一楼大门唯一出口的台阶上,人物之间爆发剧烈冲突,这场对手戏十分出彩,充满黑色幽默和明嘲暗讽,构成剧情饱满的第二个转折点。陆子野临时攒的草台班子一拍两散,企图离开的众人发现别墅已经被封锁,愤怒之余,惊惧地发现自己就在这桩惊天大案的凶杀现场。


陆子野攒的这场剧本讨论会的局,将观众们带到一部电影制作的幕后,一笔一划勾勒出整个电影行业的众生相。会馆大厅的“娱乐之神”雕像,仿佛一个巨大的隐喻,在这场大型真人剧本杀中,凶案现场在此,凶手本尊也来了,那么这部“扬名立万”的电影剧本就可以顺利创作了吗?


答案是否定的,在众人收拾完破碎的心情,重新梳理现场痕迹时,发现案件的疑点重重,仿佛迷雾越陷越深,凶手作案动机与案件档案记录大相径庭,一时间,推理陷入瓶颈。

这时,一幅世界名画成了破解这桩密室凶案的关键钥匙。剧情迎来了第三个转折点,借助这幅画,众人挖掘出通风管道的斑斑血迹和女性假发,终于发现原来凶案现场竟然存在另一位女性“夜莺”,而她与“三老”之间的故事,便是那个军阀混战的年代里,纸醉金迷的夜上海的倒影。


· 夜莺(左)关静年& 郑千里(右)·


值得一提的是,破解密室的这幅画背后的隐喻。这幅画是法国浪漫主义画家欧仁·德拉克洛瓦的传世巨作《萨达纳帕拉之死》,现藏于法国卢浮宫。画中描绘的是亚述帝国最后一位君王萨达纳帕拉,在国家被叛军攻破城池的一刻,举国覆灭,近在咫尺,萨达纳帕拉下令,将心爱的妻子、情人、宫女、奴婢以及自己最喜欢的战马统统杀死,毁坏皇宫无数奇珍异宝,然后他躺在自己的王座上,漠然看着眼前的杀戮和捣毁,最终亲手放一把火,将自己和这皇宫一同埋葬在毁灭的狂欢中。画家德拉克洛瓦以自己的理解,重现了这位酒池肉林的帝王荒诞的一生,以及他的王朝倾覆的最后瞬间,整个画面充斥着凌乱颓废的暴力美学。


电影中《萨达纳帕拉之死》这幅画出现在“三老案”现场,不仅是作为还原作案手法的重要线索,更暗示了“三老”不得善终的命运。齐乐山被警察逮捕的一刻,同样一脸漠然看着眼前的血案现场,躺在华丽的沙发上抽烟,正是讽刺象征权势的“三老”人物,娱乐至死的结局。

随着案件逐渐还原真相,剧情的第四个转折点接踵而至,原来吃橘子不剥皮的杀人凶手齐乐山,是一位有情有义的铁血男儿。齐乐山对“夜莺”的守护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我认为他给予她的是,在那个硝烟纷飞的战争年代,无依无靠、身世浮沉的两个人可以给予彼此的灵魂慰藉,一种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的牺牲,一种长兄如父的关心和爱护,一种不曾付诸行动的恋爱。


民国大厦将倾之时,依然有人位高权重,翻手为云覆手为雨,任意玩弄普通人的生命和肉体,即便在失去权力的一刻,也要拉着所有人陪葬。

今天有齐乐山从金丝囚笼里解救了“夜莺”这样身陷囹圄的女性,明天仍旧有无数“夜莺”被重重囚禁。关于“夜莺”的真实身份,有人说是军阀特务,有人说是囚笼里的金丝雀。然而,不管什么身份,都是那个年代里最平常的事情。


破案过程中,剧情展现的人物形象越来越立体和多面。观众们发现,原来,李家辉看似不通世故,只会捅娄子,其实是正义的化身,危机时刻总是冲在最前面;烂片之王郑千里其实也是有他自己作为艺术家的坚持和审美的,他和李家辉的矛盾,仅仅是因为社会立场不同,不得不妥协于现实;武力值最强的陈小达,其实胆小如鼠,疑神疑鬼;外表柔弱的苏梦蝶,却是一位仗义执言的江湖女侠,有一颗坚定柔软的善良之心,善于察言观色的她,生活中自然左右逢源。


就在一个个线索被串联起来的关键时刻,就在众人激烈争论是否揭露“三老案”背后军阀、财阀、黑帮之间的肮脏交易时,剧情迎来了火爆的第五个转折点,神秘黑衣人带着斧头帮从天而降,要将这片会馆里刚刚萌发的火苗踩灭。

这段打戏构成了整个剧情层次最丰富的部分,暴力摧毁屋顶的铁钩、捣毁密室的玲琅器皿、价值连城的油画浇上汽油,这片Artdeco建筑风格的华丽会馆,象征了贵族、资本和无穷无尽的金银财宝,最终还是逃不过《萨达纳帕拉之死》画中描绘的毁灭狂欢。

黑衣人说,知道这个世界上什么最可怕吗?记忆,成千上万人的记忆,就像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所以他要篡改记忆,让无辜的人死去,让勇敢的人胆怯,让正义的人沉默。他说,我就是那个专门负责“踩灭火苗”的人。


电影艺术往往没有展示残酷现实的全部,齐乐山的军人素养在最后关头发挥到了极致,他凭一人之力挟持黑衣人作为人质,掩护众人成功脱离险境,自己却打算带着“夜莺”身世的秘密,与黑衣人同归于尽。

陆子野带着他的草台班子,从黑衣人的斧头帮手上幸运逃出。最后一刻,劫后余生,所有人都犹豫了,连观众都开始怀疑,这一票人不可能将这桩案子拍成电影,还原真相,揭露这个社会的疮疤和毒瘤。


万万没想到,剧情的第六个转折点却是,这一票人真的把这部电影拍出来了。虽然拍摄、首映都是在越南,但是,我们看到这个草台班子整整齐齐,一个都没有落下。观众席上,连第一个撂挑子的陆子野都来到了首映现场。

一位坐在放映室角落里的神秘女性,在看完电影之后,默默擦干眼泪,起身离开。这一幕被李家辉敏锐的捕捉到了。此时观众们也都看到,这位女性就是消失在会馆通风口的“夜莺”。万万没想到,“夜莺”没有死,她不但没有被碎尸,而且活着逃出了会馆,一个人流落到越南,又机缘巧合的来到了电影首映的现场。

李家辉飞奔而出,一路追随“夜莺”,在越南人潮汹涌的大街上,险些跟丢了目标,却又在就要追回的一瞬间,收回了想要触碰的手。这是整个剧情中宝贵留白的一瞬间,李家辉想要追回的不是“夜莺”,而是一个牺牲了齐乐山的生命来守护的真相。

直到剧情的尾声,我们仍然感受到许多难以言明的真实,这些七荤八素的转折,经过导演刻意营造的开放式结局的处理手法之后,显得不再痛苦或遗憾。

当我们短暂地沉浸在《What a Wonderful World》这首歌的背景音乐中时,陆子野带着他的草台班子,一路欢声笑语登船离开越南。镜头切换,我们却在大上海的一家照相馆里听到了越南客船“意外”遇难的广播消息。

照相馆的小门生拿着刊登了“三老案”沉冤昭雪的特大新闻的报纸冲进来,被老板一顿呵斥,然后灰头土脸地将一张非常重要的照片挂在了照相馆最显眼的橱窗里。我们看到了,原来那是警员大海在会馆里拍摄的最后一张合影。


这部“扬名立万”的电影胶卷已经埋葬海底,但是,这张照片却可以证明,这里发生的一切,都曾经真实地存在过。至于照片背后的真相,我们知道,流传街头巷尾的特大新闻或许已经形成了星星之火,黑衣人再也不能踩灭。


十个项目九个凉,商业投资很正常。看完电影之后,我想象着韩寒剧组是不是同样这样调侃自己。观众们可以看出来,《扬名立万》剧组十分认真,通过不断反转,推进剧情,致敬了《闪灵》、《让子弹飞》、《无间道》,甚至诙谐周杰伦的歌词等丰富的台词表达,的确做到了让观众们笑声不断。同时,电影表达了尊重女性、惩恶扬善、揭露社会黑暗面的价值观,甚至达到了借古讽今的效果。

另一方面,借助民国时期“电影人”的讨论,表达了“艺术、现实、创作”三者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反思了艺术创作的意义和价值——这就是我写这篇影评的原因。如果说《扬名立万》这部电影集幽默喜剧、悬疑猜想于一身,我想给它再添一杯悲剧的酒。鲁迅说过,悲剧,就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但是鲁迅也说过,真正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

就让我们致敬《扬名立万》背后的勇士们吧。

编辑于 2021-11-18 20:22

今天春节档第一天,7部大片齐刷刷上映,可脚伤的我没法去电影院。打开B站,首页推荐我春节看《扬名立万》,于是就看了这部之前朋友圈刷屏的电影。

看完之后,我天!太爽了!

悬疑+喜剧类型,不得不说编剧把悬疑拿捏得死死的,这部电影就像一座冰山一样,水面上真相的冰块一层层融化。而当观众以为推理已经结束,仔细回想分析的时候,猛然发现水面之下还有巨大的冰块,当你去细细回味,才会发现真正的谜团。

我试着写一下:

【第一层】

民国时期,有一桩涉及金融财团的大命案,三个买办大佬被一个贪财的人凶杀,请了一堆拍烂片的电影人把这个事拍成电影,并把凶手也带来了。

编剧在挖动机的时候,一连追问发现凶手并不是贪财,而是另有隐情。跟着剧情挖到了第二层。

【第二层】

凶手其实是一名军人。在一次战争中,远征军将领殉难,临死前将自己的女儿夜莺托付给最信任的副官(这位凶手),要副官保护她。夜莺很喜欢唱歌,于是去夜上海当歌女,结果被3个当时上海买办大佬“三老”蹂躏至死。途中被副官发现,杀死了三老报仇,为了让夜莺拥有纯洁之身,于是将其分尸送走。

而随着剧情发展,更多的细节出来后,发现真相不止如此。

【第三层】

以上是副官编的一个故事。夜莺并没有被分尸,副官当时冲进房间时夜莺还没死。于是他把三老杀了之后,找过房间的通风道把夜莺送走了,而自己回到作案现场来等待被捕,替夜莺争取逃离时间。

而编分尸故事的理由是,她不希望别人再去打扰夜莺,不希望这段记忆影响夜莺今后的生活,希望大家都以为她死了。

看到这里,结局已经出来了。但剧中还有一些多出来的细节没有被解释,要知道电影不会浪费任何一个细节。契科夫说过:如果第一幕墙上有把枪,第三幕一定会响。

而这部电影还留了很多没有响的枪,等待观众来扣响:

1、将领在战争中死后,女儿夜莺接到了一封信,然后和副官直接来到了上海,并在夜总会门口停留。说明他们是有目地性去的。

2、像上海三老这号人物,身边的保镖们都不是等闲之辈,即便副官有过硬的本领,也不可能迅速进得了房间将其杀死。

3、第三层快要推理结束时,一伙黑衣人破门而入,要把当场的所有人全杀,并且破坏现场烧掉灭迹。如果是拍个电影,这波人出现的动机是什么?在掩盖什么?

所以,我抱着这些疑问去知乎看了几篇解析,才明白这部电影还有戏外的第四层推理。

【第四层】

视角回到远征军的战争,战争失利导致将领殉难。而殉难的原因是,上海三老作为洋人的买办工具,在背后悄悄做别国的军火生意,把厉害的军火运送给远征军的对手,导致了远征军失败。

这件事的真相有两拨人知道。

一拨是夜莺和副官,他们要杀了三老为将领报仇。

一拨是上面的人,他们要借他人之手巧杀三老,才不会招致麻烦。

所以凶杀案的真相是,夜莺和副官接到信后,就密谋杀三老计划,知道他们最喜欢去夜总会。于是夜莺来上海当歌女,副官当侍者。而要接近三老,必须要夺得花魁,成为Star才有机会接近三老。

这一天,夜莺夺得了花魁,被三老叫进了密室里要行非分之事。然而副官已经藏在密室了,等三老进来对夜莺下手的时候,跳出来杀死三人。

杀完之后,让夜莺从通风口逃走了。而自己则留下来编故事,既把三老弄死报仇,又不让夜莺受到伤害。

而故事最后,那堆黑衣人冲进来杀死一堆拍电影的人。这波人是上头的人,不能让这些推理的人摸到军事方面的线索,于是破门而入毁尸灭迹,再重新用一个个体的凶案故事来掩盖真相。


聊聊自己的感受。

编剧导演把前三层的推理用电影呈现给观众,刺激的悬疑加上间歇的笑点,已经非常出色。同时再把第四层留给观众来寻找,太妙了,难怪很多人说这是21年看过最好的电影。

当然第四层是个开放性的探讨,我这个版本也只是目前我比较认可的真相。一千个读者,一千个哈姆雷特。

从这个电影中,也有些启发的点:

1、电影可以记录真相,也可以掩盖真相。文艺作品有社会教化作用,其作品呈现,不仅要符合史实,还要符合主流价值观。一旦发生冲突,后者比前者更重要。

2、拍电影本身的过程,就是一部电影,或者放广来说,就是一个有价值的视频。一个视频对自己有价值,是流水账;对他人有价值,是作品。

3、严肃与搞笑并没有严格的分界,搞笑不会降低严肃的质量。相反,搞笑是严肃的调味剂,可以使硬邦邦的价值输出,以适当轻松的节奏传递给观众,获得喘息的机会。

4、这部电影是花了6块在B站看的,因为有弹幕,体验特别好。笑得时候自己也可以笑得特别开心,就跟和大家一起在看一样。

再回来聊聊春节档,截止目前,7部电影里面:票房最高是《长津湖之水门桥》,看过第一部的人肯定会来刷第二部。

另外上座率最高比较意外,是《这个杀手不太冷静》,目前市面口碑非常好,是部春节值得去影院看的电影。

编辑于 2022-02-01 1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