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
狙击手
狙击手(电影)
2022 围炉话新春
2022春节档

《狙击手》原型人物张桃芳有哪些真实故事?

关注者
18
被浏览
47,904

14 个回答

不请自来!早在十几年前,我的中学历史老师就给我们分享过《狙击手》原型,也就是张桃芳老英雄的故事,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老英雄的故事都只能在军迷群体中流传,鲜为人知,所以,我这次会特别详细和大家聊聊老英雄的故事!

造成这种尴尬窘境,因为欧美影视剧文化的强势输入,导致网上提起王牌狙击手时,映入脑海的往往是诸如《兵临城下》、《美国狙击手》、《拯救大兵瑞恩》等大片中的外国角色。

再加上抗日神剧中的“狙击手”角色泛滥成灾,这些角色塑造基本都很失败,还不符合历史事实,其产生的负面效应反而让历史上中国真实的狙击战神事迹被掩盖。

所以,这次我就给大家详细盘一下张桃芳老英雄的事迹,相信大家在读完这篇干货长文(近7000字)后,多少会被《狙击手》这部电影的真实度有更清晰的认知!

1

张桃芳出生在1931年江苏兴化县陈堡一贫苦农民家庭,当时正值动荡战乱的年代,幼年时期的张桃芳过着艰苦的生活,只读了几年书就赶上日军全面侵华。

张桃芳小时候目睹过日军的残暴,这让他从小就萌生了要参军保家卫国的想法。

当时,张桃芳所在的陈堡经常受到鬼子的扫荡,为了应对敌人,村民除了提早转移人员财产外,还专门将鸡血和散落的鸡毛泼在敌人必经之路上。

日军扫荡

张桃芳发现,这些鬼子平时凶神恶煞的,可一旦看到鸡血与鸡毛时,竟然显示出些许畏惧的心思。

年幼的张桃芳心想:“即便是再凶残的敌人也有胆怯的时候,那就并非不可战胜。”但那时候的张桃芳年纪尚小,实在不够参军的资格,直到1946年,年仅15岁的张桃芳终于获批参加了陈堡当地西北片的儿童团。

张桃芳在参加儿童团后,很快展现出了与众不同的天赋:他的视力好得惊人,十几米外的东西能看得清清楚楚,可以第一时间观察到敌情,因为工作出色,张桃芳升任民兵队长,可因为年龄原因还是没能正式参军。

直到1951年3月才得以实现,时年不到20岁的张桃芳在妻子的支持下报名参军了志愿军,终于获准正式入伍,经过了一年半的集训,于1952年8月随24军如朝参战。

张桃芳所在部队驻扎在朝鲜战略要地元山的一个小村庄内,部队组织打靶练兵,这让张桃芳激动得睡不着觉。

在参军之前,张桃芳其实也摸过枪,小时候他曾用过爷爷的原始鸟枪打过野鸡、野兔,那时候他的枪法很准,在国内集训的时候也用过日制三八式步枪,国产的老式汉阳造等步枪。

入朝后,部队发给张桃芳一支崭新的M1944式莫辛-纳甘步骑枪,该型号枪为苏联卫国战争后期改制,有效射程1000米,因其枪声清脆、连续发射时有如水珠溅落,故称之为“水连珠”,到1945年二战结束,莫辛-纳甘系列步枪共生产1700万支,是苏军在二战中的主用步枪。

(苏军著名的王牌狙击手瓦西里·扎伊采夫和人类头号王牌狙击手(狙杀400人),芬兰人西蒙·海耶(狙杀705人)的爱枪均为莫辛-纳甘系列)

瓦西里(左)、西蒙·海耶

张桃芳在很长时间都被用过这杆新步枪,因为他是连部通讯员,加上部队经常赶路,所以这枪他只能背着。

直到驻扎元山后,部队暂时安稳下来,张桃芳所在的72师214团组织了全团第一次打靶比赛。



张桃芳代表72师214团3营8连参加了这次比赛,参赛前,张桃芳认为自己用原始的鸟枪都可以打中灵活的山鹑,这种正规的苏联造的制式步枪打固定靶应该是小case。

因此,张桃芳参赛前可谓信心满满,面对观赛的人群,他没有丝毫紧张,反而很兴奋。比赛给每人三次射击机会,张桃芳端起“水连珠”对准靶子开火,可没想到连续三次都脱靶。

这令张桃芳很意外,他想不通为什么之前用土枪都能打中移动的山鹑,可用制式步枪打不中固定靶?

这次脱靶让张桃芳的连长和其他战友感觉丢了面子,连长更是认为张桃芳赛前给自己可是拍着胸脯保证能取得好成绩的,于是将其“发配”到伙房去给大家烧火做饭,顺便好好反省反省自己。

张桃芳认为这完全不合理,于是找到军械员理论,可对方却答复称:“这是苏联老大哥支援的新式步枪,我们都测试过,绝对没问题。”

张桃芳的这支“水连珠”口径7.62毫米,枪管长520毫米,瞄准具为弧形标尺,弹头初速每秒820米,有效射程500-600米,是在莫辛-纳甘1891/1930型步枪的基础上改进而来,枪管由之前的730毫米缩短至520毫米,在枪管右侧加装了可折叠刺刀。

和其他的步枪比起来,“水连珠”的射击准确性较好,故障率较低且耐用,因为枪身较短,这种短步枪很方便在狙击作战中快速转移射击阵地。

遗憾的是,M1944型莫辛-纳甘步枪也有致命弱点——枪管比较短,弹着点散布面比较大,如果不经过刻苦训练,根本打不好。

一心想搞清楚原因将这次丢了的面子找回来张桃芳只要一有空就拿着枪仔细查看,经常一看就是几个小时。

张桃芳发现这支“水连珠”的后坐力比三八式要大,这就会让子弹出膛时出现偏差,而这种偏差哪怕只有头发丝那么细微,到200米以外就会差出一米开外。

为了完全适应这支“水连珠”,张桃芳想了各种办法,疯狂进行练习,一副不将枪练好就誓不罢休的样子。

张桃芳练起枪来可谓废寝忘食,白天的时候,他把远近不同的各种物体当成目标,不停地空枪击发(子弹稀缺);在夜晚时分,就直定定的瞄着那忽大忽小、忽高忽低的油灯头儿,或者星星月亮,如此,他练就了一双好眼神。

为了端稳枪,张桃芳决定要着重增强臂力,于是他将破床单撕成两片,里面装上沙土练,后来练到在两臂挂着十几公斤沙袋,能不差分毫地扣动扳机。

朝鲜元山的冬天,基本都在零下三十度左右,即便是如此低温的环境下,张桃芳依然每天早早的就趴在战壕里,进行苦练。

终于,经过这一番刻苦的努力加上他不断写申请表决心,张桃芳终于获准重归战斗小组。

这时候,张桃芳也终于等到了上战场的机会,就在1953年1月11日,其所在的二十四军接替15军进入上甘岭阵地。

在自己驻防597.9高地,张桃芳看到了黄继光堵抢眼的那个已经坍塌、落满厚重积雪的碉堡时,顿时感到一股强大的力量在内心深处涌动,他决心要向先烈学习,狠狠打击美帝野心狼。

2

张桃芳来到前线的时候,朝鲜战场交战双方出现一种奇妙的平衡,互相凭着工事严防死守到边打边谈判的相持阶段。

造成这样局面是因为经过五次战役血与火的激烈碰撞,美军对志愿军有了更多了解,尤其是吃透了志愿军的短板软肋,志愿军主动发起大规模进攻时,付出的代价越来越大,战果却没有相应扩大。

不过,虽然双方进入了阵地对峙的局面,但志愿军并不想学一些美韩士兵那样消极混日子。

志愿军将士交流冷枪冷炮经验

志愿军全军上下集思广益,寻找新的有效打击、打痛敌人,于是乎,许多新的对敌策略诞生,其中之一就是各作战单位抓住一切时机,开展“冷枪冷炮运动”

此法的精髓在于:组织大量一线步枪手对敌人展开精确打击,而且,不问出身,无论是步兵、炮兵甚至是炊事员,无论是用步枪、轻机枪、迫击炮,只要够得着,就打对方一个出其不意。

这种制敌之策得到毛主席的充分肯定,并由此想到童年爱吃的家乡小吃——“牛皮糖”。牛皮糖一大坨,买糖的一般一次只要一点,卖糖人拿小凿子凿下一小块。虽然每次卖出不多,但是一天下来,一大坨总会少一大块。于是,毛主席给冷枪冷炮起了个形象的名称——“零敲牛皮糖”。

在这样的氛围里,张桃芳深受感染,他也想敲掉几块“美帝牛皮糖”尝尝。

于是,他马上拉着别的老兵讨教“水连珠”的射击要领,老兵们当然也不厌其烦的向其传授包括定标尺、计算提前量以及寻找有利地形等,并随时等待着上战场。

在这期间,张桃芳亲眼目睹了敌人的各种嚣张举动:因为有强大的炮火优势,许多美军根本不把志愿军当回事,不仅大摇大摆的修工事,还在上面像在家里一样吃饭喝酒,甚至有人直接在战场上晒起了日光浴来,将这场战争当做了一场游戏

这让志愿军将士气得眼里冒火,二十四军军长皮定均听到这些报告后,也火冒三丈,离开下达命令:每个阵地选出4个狙击手,给对面的美军一个教训,让他们知道我们的厉害。

二十四军72师214团3营8连9班很快选出了包括张桃芳在内的4人狙击小组,来看阵地狙击台处开始了首次狙击作战。

调整好射击姿势后,张桃芳发现有2名美军在距离他不到100米处走动,张桃芳感觉到这是狙杀好时机。

于是,他对准目标开火,“砰”,打偏了。

又是一枪,再度偏离目标,张桃芳着急了,连开12枪却连敌人的衣服都没擦着,2名敌人顺利逃回掩体后,立刻呼叫炮击报复。

很快,几十发炮弹呼啸而来,其中数发炮弹在狙击台附近爆炸,虽然未伤及张桃芳分毫,可也震得他五脏六腑都翻江倒海。

张桃芳回去总结经验教训,发现自己射击时忽略了敌人目标都是活动的,跟打死靶不同,他应该将提前量给算上去。

次日,张桃芳回到狙击台,看到对面有3名美军正大摇大摆的往山下走,张桃芳立马瞄准射击。

“砰”,枪声未落,其中一敌被击倒,其余二敌落荒而逃,可回来的张桃芳却一脸不高兴。

狙击阵地上的张桃芳

原来,张桃芳虽然射杀了一名敌人,但是他瞄准的是第一个人,结果倒下的却是第二个人。也就是说,他根本就没有打准。

这次作战让张桃芳总结出了一些经验:敌人上山的时候瞄准他的脑袋,这样就算打不中脑袋那也能打中胸口。敌人下山的时候就瞄准他的脚,这样就能打到他的胸部或是脑袋。

经过连夜反复校正、验证之后,张桃芳找到了一点感觉。

晚年张桃芳回忆

次日,天气晴朗,在晨雾中,张桃芳从狙击台看到百米外有一名快步小跑的敌军,此人似乎是个老兵,他以不规律S型奔跑,这无疑加大了命中难度。

张桃芳通过他的目测,进行了提前预判后,果断开火,这一次,敌人应声倒下,“打活靶”成功。

找到感觉的张桃芳在之后两周时间里,张桃芳打出9发子弹射杀7名敌军,超过了组里所有的老狙击手。

截止到1953年2月底,22天时间内,张桃芳击发247发子弹,打死71名敌军,一代“狙神”的传奇经历就此开始,他的事迹通过24军《火线报》广为流传。

张桃芳的战绩很快传到十四军军部,军长皮定均对此将信将疑,并让作战参谋带上一双保暖皮靴去597.9高地一探究竟,并嘱咐称:看他是否可以消灭3个敌人,真的就送靴子,作假就给处分。

皮定均(左)在朝鲜战场

作战参谋来597.9高地上用高倍望远镜观测,亲眼目睹了张桃芳3枪击毙3名敌人,于是将靴子送给了张桃芳。

4月9日,九兵团政治部专门派了摄影组长王纪荣和记者边震遐来到597.9高地阵地前沿班,二人看到张桃芳伏在一条石缝后面,距离600米外的无名高地上一敌人刚探出身子,就被张桃芳一枪毙命。

头部中弹毙命的美军

这一天,张桃芳毙伤4个敌人,主阵地上两个观察所同时给予证实登记,并告知两名记者,张桃芳的每次击杀都是这种进行核实的。

此后不久,军长皮定均又亲自深入连队,对张桃芳的射击技术进行“考核”,张桃芳用6发子弹打下5只小鸟。

皮定均亲自观看张桃芳射击演示

至此,张桃芳成为全军赫赫有名的战斗英雄,214全团上下都展开了向张桃芳学习的热潮,张桃芳还积极向战友们传授作战要诀,培养一群狙击精英才能更好的消灭敌人。

其中,费金海是张桃芳培养的优秀狙击手之一,很快,黄金海也名列志愿军“杀敌百名狙击手”之中,又开始培养更多狙击手。

黄兴海和战友交流经验

张桃芳事迹也传到了家乡,当地县长亲自登门向张桃芳家属道贺。

随着作战经验累加,张桃芳发现美军经常派出炮兵观察员对我阵地进行侦察,引导炮火对我方攻击,使我军受到较大杀伤。

于是,张桃芳和战友们决定重点狙杀敌炮兵观察员,不过这些人多在七八百米开外活动,一般人望去只是模糊的黑点,通过机械瞄准难度极高。

可张桃芳天生拥有远视眼,加上丰富的射击经验,竟然两次成功击杀800米开外的美军炮兵观测手,令敌军的炮击效率大为下降。

冷枪冷炮狙击作战使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和韩军损失惨重,美军一度把上甘岭称为“狙击兵岭”。

志愿军二号王牌狙击手:十五军的邹习祥(上甘岭击毙203名美、韩士兵)

3

面对志愿军的冷枪运动,美军再也不敢公开晒“日光浴”、野营烧烤了。

志愿军战士的群众性狙击行动,让美军如芒刺在背,他们除了继续用重机枪点射封锁阵地和小口径迫击炮覆盖的方式,来压制志愿军战士的狙击战术外,也开始从各地调集精锐狙击手和志愿军对阵。

相较于志愿军连起码的光学瞄准镜都没有,美军的装备就好太多了,其中主要为装备了高倍光学瞄准镜M1C加兰德半自动步枪,和M3卡宾枪。

其中M3卡宾枪还在枪口处增设消焰器,到了战争后期甚至安装了M1式夜视瞄准镜。

枪身的前护木下部安装了一个带控制开关的前握把,枪口上配有喇叭形的t27式高效消焰器,看着像个探照灯。

这款初始型号的夜视狙击枪虽然笨重,且射击距离短,但这对于完全依靠机瞄的志愿军来说无疑是碾压的优势。

但即便是这样,美军狙击手依然屡遭失败,夜视镜反而被多次缴获。

终于,迷信暴力美学的美军索性给M2HB重机枪也安装了高倍狙击镜,这款.50口径重机枪不仅射程远,射速快,除了较为笨重不易移动外,对比志愿军的“水连珠”是有巨大优势的。

美军指挥官架起3挺M2HB重机枪,并让最专业的狙击手来操作,还配备了观察员,准备拉开一张大网围歼张桃芳。

于是,一场高手间的对决开始了,就像《兵临城下》中瓦西里对阵德军科宁斯一样。

1953年的4月的一天早上,张桃芳刚走近交通沟时,一连串.50口径子弹扫过,幸运的是,子弹贴着他的头皮飞过。

张桃芳的神经陡然紧张起来,缩回掩体后,他又试着把脑袋一点一点往外露,结果一串子弹又差点命中其头部。

张桃芳尝试过用帽子诱导其开火,但敌人不上当,而他已经暴露位置在先,极其被动。

于是他放低姿势,向狙击台爬去,交通沟和狙击台之间有一小段空地,他猛地一个箭步蹿过这段空地,一串机枪子弹擦着脚后袭来,溅得周围沙土飞扬,张桃芳顺势两手一扬,身子一斜,咕咚摔了下去。

M2重机枪开火

敌人以为张桃芳被击中,遂停止了射击,张顺势爬到另一边,飞快抬头扫一眼子弹射来的方向,实战经验和好视力让他一下子辨清了两块大石头之间的机枪位置。

敌人也发现了张桃芳,立即调转枪口一阵点射,就在机枪暂停射击的间隙,张桃芳乘势站起来朝对方开火,而美军狙击手的机枪也同时响起。

高手对决,胜负只在瞬间。张桃芳的子弹击中对手时,机枪子弹溅起他头上一片土,张桃芳以不足0.1秒的微小时间死里逃生。

此后,张桃芳不断刷新战果,在5月时,张桃芳已经取得杀敌214人的惊人记录,完全依靠机瞄,仅耗弹442发,自身毫发未伤。

人类战争史上的王牌狙击手绝大多数都依靠瞄准镜,在前十的榜单上只有西蒙·海耶和张桃芳是机瞄大神。

虽然西蒙的杀敌数是705人,但花费了4个月的实际射击时间,而张桃芳的214人的实际射击时间仅花费了32天,如果继续作战,将取得更多的战果。

脸部被达姆弹击中的西蒙·海耶

美军被张桃芳及其战友的狙击战术搞得几近神经崩溃,后来一听到枪声就呼叫密集炮火覆盖,乱炸一气,可见对张桃芳的恐惧。

出于保护人才的目的,张桃芳在1953年5月份奉调回国,此后,再也没有上过战场。

回国后,志愿军总部授予张桃芳特等功臣、"二级狙击英雄"称号;朝鲜最高人民会议常任委员会授予他一级国旗勋章。

从抗美援朝战场回来,张桃芳又参加了飞行员集训,当时他所在的军只有他一人被破格录取。没办法,谁让他有一双惊人的好眼睛,这视力好到他晚年依然可以看清10米外的小黑点。

狙击手张桃芳成了飞行员后,试驾过米格-15,安全飞行上千小时,逐渐从一名普通飞行员成长为飞行团的副团长。从一名普通步兵到一名飞行员,这个经历全军罕见。

学习驾驶战斗机的张桃芳(左)

晚年的张桃芳深藏功与名,很少和他人说起自己的过往,只是在退休后,他还是爱回老部队看新兵打靶,有时看得手痒痒,上去拿起“八一杠”,还能打出了不错的成绩。

他所使用的莫辛-纳甘M1944型步枪于1959年被送到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收藏至今。

2007年,一代英雄张桃芳在潍坊市第一军休所逝世,走完了他富有传奇色彩的一生。

张桃芳的墓碑上镌刻着其他生前最喜欢的诗句:痛苦如此持久,像蜗牛充满耐心地移动;快乐如此短暂,像兔子的尾巴掠过秋天的草原!

老兵不死,只是凋零;狙神虽逝,记忆永生!

参考资料:

《志愿军狙击英雄张桃芳,击毙214名敌军竟没用瞄准镜!》CCTV国家记忆 《从“准备生”到“练习生” ,韩国K-POP文化背后的故事》中国军网 《泰州英烈谱:狙击之王张桃芳》远川科技评论 《上甘岭狙神传奇:死后墓志铭为“痛苦如此持久”》凤凰网 《志愿军大规模狙击的称手利器》李楠 《张桃芳——朝鲜战场上的传奇狙神》孙文晔
编辑于 2022-02-13 22:33

32天之内,以442发子弹,击毙214名敌人,

抗美援朝战场上,张桃芳靠着一把莫辛纳甘步枪,靠着煤油灯练习瞄准,创造了朝鲜战场上冷枪杀敌的最高纪录!



1

1950年6月,在朝鲜战争爆发之后,美国第七舰队公然驶入台湾海峡,宛如一个地痞无赖闯入我国后院,严重挑衅中国且威胁新中国安全。

同时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更是突破三八线,无视中国政府警告,大举北进。

并多次派B-29重型战略轰炸机越境,对我国边境进行肆无忌惮的轰炸。

甚至,美国还将飞机飞到我国山东巉山头、成山头、威海卫、福山等地进行低空侦察,扫射。

10月,忍无可忍的中国第12军,第20军,第27军,第38军等人民解放军,改为“人民志愿军”,由彭德怀为总司令,应朝鲜请求,出兵援朝!

至此,抗美援朝战争彻底爆发。

在抗美援朝第一阶段的运动战中,中国人民志愿军与朝鲜人民军紧密配合,连续进行了五次大的战役,其中包括著名的云山战役、长津湖战役等等。

第一阶段战争,历时7个多月,共歼敌23万人,将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从鸭绿江边打回三八线,并将战线稳定在该地区附近。

1951年6月11日,抗美援朝战争进入第二阶段。

当时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实行“积极作战,持久防御”的战略方针,即以阵地战作为主要战略形式,进行持久防御作战。

在10月份,中美双方围绕上甘岭,展开了一场空前绝后的惨烈战争,那就是战争史上十分著名的‘上甘岭战役’。

上甘岭其实是位于朝鲜半岛中部江原道金化郡五圣山南麓的一个小村庄。

志愿军总司令彭德怀说:“五圣山是朝鲜中线的门户,失掉五圣山,我们将后退200里,无险可守。谁丢了五圣山,谁就要对朝鲜历史负责!”

10月14日爆发的上甘岭战役中,“联合国军”调集兵力6万余人,大炮300余门,坦克170多辆,出动飞机3000多架次,最多时使用7个营对志愿军2个连防守的约3.7平方公里的上甘岭阵地发起猛攻。

志愿军防守部队进行了顽强抵抗,阵地多次失而复得。

双方随后不断向上甘岭地区增加兵力和重武器,使上甘岭发展为为数不多的局部大规模战役。

上甘岭战役持续了43天,志愿军与“联合国军”反复争夺阵地达59次,英勇的志愿军击退了“联合国军”900多次冲锋。

英雄黄继光,就在争夺上甘岭597.9高地中,英勇牺牲。

最终,志愿军让“联合国军”死伤25000余人,自己也付出15000余人死伤的代价,获得了上甘岭战役的胜利。

上甘岭战役结束后,联合国军无力对志愿军再次发动大规模进攻,双方进入相持阶段。

由于伤亡巨大,志愿军做出调整,令72师214团换防此地。

此时,年仅22岁张桃芳就跟随214团,驻防在战略要地——元山。

都说时势造英雄,谁也想不到这个22岁的年轻小伙子,这个未来在上甘岭上令美军闻风丧胆的‘狙神’,居然在入朝的第一次练兵中,连吃了‘三张大烧饼’。

2

1931出生的张桃芳,早在少年时期就是是江苏兴化县陈堡乡抗日儿童团的团长。

张桃芳18岁那年,新中国成立,他也在这一年喜得贵子,又当上了民兵排长。

1951年3月,张桃芳自愿报名参军,成为人民解放军的一名新兵战士,经过3个月的新兵训练,他被分配到24军前往福建剿匪。

剿匪结束,24军接到中央紧急命令,开赴东北。

次年9月中旬,22岁的张桃芳所在的24军变更为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一次进入朝鲜战场。

张桃芳所在的志愿军72师214团3营8连进行了入朝以后的第一次练兵。

练兵内容是:打靶。

按理说,打靶对于已有战斗经验的张桃芳来说,是轻车熟路,可是他入朝之后,当上了连部的通讯员,所使用的枪也从“三八式”换成了苏制1944骑步枪。

没有时间练习射击,加上他又对武器不熟悉,使得张桃芳打靶结果为:三个零环。

三枪全 脱靶。

连长称张桃芳的行为是“吃了三张大烧饼”!

作为惩罚,张桃芳只能去厨房帮厨。

此时的朝鲜战场因为敌我双方前期的大量伤亡,已很难再发起大规模战役,因此,在214团对面的“联合国军”很‘悠闲’的修建了许多地堡工事。

“联合国军”大大减少了在地表阵地的活动,在这样的情况下,怎样才能进一步有效的消耗对方兵员,争取战场主动呢?

志愿军必须指定出新的战术。

说起来,早在1951年5月27日,毛泽东就给志愿军司令部发出了一封名为《用“零敲牛皮糖”的办法歼敌》的电报。

3

毛泽东在电报中指出:

打法上,同意彭德怀总司令提出的不断轮番各个歼灭敌人的方针,即“零敲牛皮糖”的办法。

即一次使用三四个军,也可以动用更多的部队,每次以干脆彻底的歼灭敌一个营为目标,其它部队整补待机,有机会就打。

电报的核心思想是,今后作战目标不要选得太大,一定要看准时机再下手,要一点一点的消耗敌人。

在这样的思想下,志愿军指战员通过实践,逐步摸索出一种冷枪冷炮杀敌的办法。

这是一场在志愿军全军中掀起的,有组织的狙击活动,打一枪换一个地方,志愿军把这一活动称之为“打活靶”。

战线上枪声四起,但都是从志愿军阵地打过来的,敌军的士兵都被打傻了!

他们被打得整天龟缩在地堡中不敢露头,这也使得志愿军阻击作战的难度越来越大。

但志愿军还是摸索出了新的方法。

由于两军阵地距离最近时近有30几米,敌军在阵地上的活动情况,可以看得一清二楚。

甚至都可以看见敌军的眼睛是蓝色的还是黑色的。

当敌人在地堡中瞭望时,地堡孔是黑暗的,没有人瞭望时,地堡孔是透亮的。

所以,当地堡孔变暗时,就可以开枪。

美联社记者描述道:“士兵只能在地上匍匐,后背直冒凉气,不知道什么时候,志愿军的子弹就落在自己的头上!他们在胸口画着十字,祈祷着上帝能够让他们平安爬进地堡,真是吃尽了苦头!”

张桃芳所在的214团3营8连9班,也展开了狙击手的选拔工作,他也渴望成为英雄,可是,谁会选一个三枪全部脱靶的‘大烧饼’呢?

4

张桃芳心里很清楚,要想成功入选狙击手,必须付出比别人更多的努力。

这其中,首先要提高的就是射击的稳定性。

而射击的稳定性是和臂力直接挂钩的,最简单的法子就是吊沙袋。

然而志愿军普遍条件较差,上哪去找沙袋?

张桃芳很快想出了一个好主意。

他找了个破床单,战壕内挖点土,塞进去,做成了简单的沙袋,吊在小臂上。

这样训练的最终目的,是要训练到双臂吊着十几斤重的沙袋,仍然能够将步枪一举到位,不差分毫,并且一点都不能晃动。

训练臂力的方法解决了,但是新的难点又来了。

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令敌人闻风丧胆的狙击手,光练稳定性还不够,还得练习准确性。

说到底,狙击手是要打人的。

而人是会移动的活物。

也就是说,张桃芳必须解决瞄准度的问题。

因此张桃芳想出来的吊沙袋方法在短时间内可起不了太大作用。

那除了敌人之外,什么目标是移动的呢?

张桃芳在坑道内来回踱步。

突然,一个不起眼的但却非常重要的物件,映入了张桃芳的眼帘——煤油灯。

5

煤油灯以煤油作为燃料,外形如细腰大肚的 葫芦,上面是个形如张嘴蛤蟆的灯头,灯头一侧有个可把灯芯调进调出的旋钮,以控制灯的亮度。

张桃芳看着煤油灯中跳跃的灯芯,那上面的火苗忽高忽低,飘忽不定,这不就是最好练习准度的工具吗?

他当即决定用煤油灯中飘忽不定的火苗来练习瞄准。

在刚开始练习阶段,张桃芳就提高了练习难度,他让战友提着煤油灯,退后10米,在坑道内来回走动,他就用小臂吊着沙袋,举着枪瞄准练习。

这种近乎疯狂的练习方式,目的是要将武器变成自己身体的一部分!

张桃芳头脑灵活,加上艰苦的付出训练,他很快就如愿以偿的当上了9班的最后一位狙击手。

此时,年轻的张桃芳并未因一时的进步而沾沾自喜。

他心里十分清楚,志愿军中英雄辈出,人才济济,若想在志愿军中脱颖而出,还必须用实战,也就是战绩来说话。

正所谓,打铁还需自身硬。

他第一步要做的,是成为214团中最优秀的,第二步是成为24军最优秀的,第三步也是最后一步,成为志愿军最厉害的!

理论上讲,张桃芳给自己指定的“三步走”计划中的第一步,本该是最简单最容易的。

可在狙击手高手如云的志愿军中,张桃芳想迈出第一步,也并不简单。

6

1952年4月到8月,是志愿军狙击最频繁时期,狙击歼敌的战绩曾达到惊人的13600余名。

也因此,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的士气,降到了冰点。

同年9月3日《人民日报》中有一篇通讯报道,标题为《朝鲜前线上的冷枪杀敌运动》。

这篇文章提到,五圣山上的冷枪杀敌运动,已在3个月内取得了歼敌2823人的辉煌胜利。

在冷枪杀敌运动中,五圣山上的志愿军战士,还顺带着击瘫敌人坦克19辆,击毁敌汽车88辆,敲掉敌军地堡170个!

五圣山上冷枪杀敌运动给敌军造成了有效的人员消耗,大大增加了志愿军士气,挫败了敌人锐气,打击了敌人嚣张的气焰。

五圣山就是张桃芳所在部队驻防的地方。

这篇报道中提到的杀敌成果,正是五圣山上24军战士所取得的,他们是这场冷枪冷炮中的佼佼者。

要在这样一群狙击高手云集的部队中,脱颖而出,难度不是一般的大。

7

从地图上看,上甘岭阵地分为两个高地,分别为597.9高地和537.7高地。

1953年1月29日这一天,张桃芳进入了上甘岭597.9高地。

这是他进入上甘岭阵地19天来,第一次以狙击手的身份出战。

刚当上狙击手的他,一大早就信心满满地提着狙击步枪登上了狙击台。

他趴在自己的狙击位上,静悄悄地等待着“猎物”出现。

在等待的过程中,他丝毫不敢放松,就算上厕所也只是就地解决。

一个小时,两个小时,三个小时……

许久过去,敌军阵地一个人影都没有。

正当张桃芳有些沮丧的时候,他忽然发现,在阵地正南一处无名高地上,有三个人影,如同鬼魅一般地出现了。

这三个敌军士兵警觉性很高,他们将枪稳稳地端在胸前,一边警觉地侦查,一边交替带队前进。

猎物终于出现了!

初生牛犊不怕虎,张桃芳可不管那么多,举枪,瞄准,扣动扳机,一气呵成!

砰!

一个敌人倒下了。

年轻的张桃芳收获了他当狙击手之后的第一个战果。

可是,第一次狙击成功的张桃芳却怎么也高兴不起来。

按照他原本的想法,是想将三名敌军一锅端,全部击毙,但是他还没来得及补枪,早已闻风丧胆的其余2个敌人早已经一溜烟都跑掉了。

更让张桃芳沮丧的是,他明明瞄准开枪的是排在第一位的敌人,可是倒下的却是第二位。

这是什么情况?

后续完结正文,请点击下方链接:


编辑于 2022-02-01 12:32

先看一些背景资料。

A

我军装备史上,真正将专用狙击步枪列为步兵制式装备的是在1987年9月,

同时,也开始设立“狙击手”建制,“狙击”这个词才被列入我军军语。



在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及解放战争时期,我军部队中并没有 “狙击手”建制,

只有 “优等射手”、“特等射手”等称号,(通常会被统一称为神枪手)

这些称号只是对某个普通步兵射击能力的一种褒奖,而不是对其战术运用的定义,

也没有固定编制和专用狙击枪,只要是枪法好,都可以被称为神枪手。

神枪手精确射杀敌方军官、机枪手等重要目标的战术,过去称其为 “打冷枪”。



作为一支补充武器弹药大部分依靠战场缴获的军队,经常强调要节省弹药,

因为弹药极其匮乏,没有足够的子弹训练,大部分士兵的射击水平不高,

部队规定当敌人距离远时不准开枪,要把敌人放近到几十米之内,才能取得命中,

必须要利用好一枪一弹,务求以最少的弹药消耗来换取最大的战果。



当然,我军也存在少数枪法较好的战士。

早期那些神枪手,大多是从长期从军、或在入伍之前有打猎经验的战士选拔出来的,

配发挑选的好枪(普通步枪)、比普通战士更多的子弹,

使用机械瞄具在中近距离能够达到相当射击精度。

1946年4月20日,山东军区警备四旅八团排长魏来国在白马关战斗中耗弹140发,毙敌92名,

7月9日, 魏来国在即墨东格兰庄耗弹125发,击毙110名敌人。




但打冷枪战术并没有在战场上取得决定性战果,大致有几个因素:

1、必须要在相对静止或稳定的战线上,双方进入有限的进攻态势

受历史背景和国内环境的限制,我军在武器装备、士兵训练程度等常常处于不利态势,

早期进行阵地战、对垒战的情况较少,更多是采用运动战、游击战。

冷枪战术一般用于防御,很难用于进攻。

在大部队交战时,在高烈度火力条件下,主宰胜负的是双方的重武器和整个战略态势,

缺乏广泛开展打冷枪的条件,因此冷枪战果不特别显著。

2、战术的限制

在战线不稳定的情况下,神枪手需要有高机动能力发挥打冷枪的威力

但大多数实际情况下,神枪手是作为 步兵班成员,直接与敌人面对面射击,

中近距离内在给予一定程度的精准度,相当于承担现代精确射手的职责

同时,我军在作战时不仅要考虑打击敌人,经常还要考虑掩护群众转移,

不经请示批准单独出击是要受处分的。

3、武器装备水平限制

我军神枪手大部分是使用普通步枪,用机械瞄具可以精确射击的距离不超过三、四百米,

加装瞄准镜的可以达到六、七百米,其间三、四百米的距离差是非常致命的,

神枪手处于敌人射程内,在撤离距离时间越长危险越大。

4、 训练水平限制

打冷枪在战术上某些形式与现代狙击有相近之处

是狙击战术概念的雏形算是狙击战术的初级形式

但那些时期弹药匮乏影响射击训练,自然影响了射击水平的提升。

士兵们的文化水平相对偏低,缺乏成体系的作战理论、战术方法和训练模式,

很难用系统化且快速有效的方式传授给新兵,这就导致一些真正出色的神枪手往往后继无人。

神枪手们只是枪法准,对于如何在战场上配合部队战斗没有一个明确的指导策略。

更多的是靠神枪手对枪对阵地的悟性、自身的经验、直觉和视力水平来完成任务。



B.

在1952年5月到1953年7月的冷枪冷炮运动中,许多志愿军战士都没有接受过专业的狙击训练,

使用只有机械瞄准具的普通步枪,共毙伤敌5.26万人。

这是否代表志愿军在朝鲜战场上“狙击”很容易或很轻松?为什么之前没展开?

1、起源

1951年冬,敌我双方进入阵地攻防战拉锯状态,拥有绝对空中和地面火力优势的美军大占上风,

昼夜炮击我方阵地,平均每天发射两千余发炮弹。敌步兵自恃有制空权和火力优势,

把警戒阵地修到志愿军阵地前,“敌我阵地间距离(缓冲区)很小,最近者仅数十公尺至百余公尺,

最远的亦未超过三千公尺,而绝大部分是四至五百公尺左右,

这个距离以我们的步、机枪和轻炮射击都是有效的。

陆军第24军发展简史-P165

驻守黄鸡山前沿的第40军355团第9连副连长徐世祯,未经批准离开阵地独自行动,

擅自打冷枪在一天内击毙了7名敌人,他的行动为部队的战术反击提供了思路。

于是,第40军抽调全军特等射手赴前线打冷枪,经过一段时间取得大量战果。

这种积少成多的战法引起了志愿军司令部的注意,并得到一致肯定。

1952年1月29日志愿军总部向全军发出命令:“在与敌对峙状态中对敌之小群目标及一般目标,每日指定值班的轻重机枪不失时机地寻求射击,对于单个目标也应组织值班的特等射手专门寻求射击目标。“

由此,志愿军对联合国军发起的高 密度、低强度的小规模 袭击和 狙击战斗拉开帷幕。

5月起扩展成全军范围内的打冷枪运动,


刚开始,是无组织的冷枪运动状态,只是用步枪射杀敌军,

后来,24军214团首创了机枪小组参与冷枪运动、将单兵打冷枪改为冷枪小组。

8月起火箭筒手、迫击炮手紧接着也加入,对敌人某个阵地或目标进行突然炮击,

再后来,坦克部队、位于二线的中大口径炮兵部队不甘落后,纷纷参与打冷炮。

于是从“打冷枪”拓展到“打冷炮”,最终形成全军性的“冷枪冷炮运动”,

一直持续到朝鲜战争结束。

2、射击距离

从一些战史来看,志愿军神枪手通常是在100-200米甚至更近的距离进行射击

这个距离对于某些神枪手来说,未必“百发百中”,但两三枪击中并不是很困难的事。

同时,神枪手经常要选择距离敌军很近的隐蔽阵地,才能达到观察和准确射击目的。

第15军总结中提到:“在此期间,不少单位曾抽调射手进行测试,一般在三百公尺距离(人头靶)可三弹两中,最差者三弹一中。”

45师战史:“537.7主峰是敌占阵地,而北山是我一连阵地,与敌相距只有一百多米”

“防守在100高地的577团4连,和占据鱼龙里北山的敌人相隔不到一公里,

…1952年12月上旬的一天夜晚,四连三排在火力掩护下,秘密潜伏到敌阵地侧翼约200米处,建起几个巧妙伪装的掩蔽部。他们夜潜昼袭,前沿之敌常常被我突如其来的子弹打死,

山头上的敌人吓得换不成岗、吃不上饭。

近半个月的时间里,三排消灭不少敌人,仅七班冷枪小组就歼敌近100名。”

第15军的经验:“在敌不易观察与射击之处,尽量抵近敌方,挖单人掩体,进行游动射击”,

“如85团4连,在419高地前100公尺处,经常有两至三个射手,早去晚归,始终未被敌发觉,扩大了冷枪战果。”

实战中的神枪手射击距离都在600米以内,射击精度自然会大大提高。

3、冷枪战术分析及部分战绩

志愿军射杀目标通常不是一线作战的士兵基本上都是麻痹大意、做勤务的士兵

“根据一三零团三连击毙的169名敌人中,分为十二种:修工事44名、下车22名、

扛木料9名、抬担架4名、挑水5名、开饭17名、走路15名、洗澡洗衣服9名、晒太阳7名、观察的3名,晒东西5名、其它29名。”



光学瞄准具在中远距离上才能发挥优势。

志愿军步枪机瞄远距离射杀极少超过5、600米,当中以100至200米距离最为常见,

在这种中近距离上,光学瞄准具视野窄,对临时冒出来的目标反应慢。



志愿军使用胡莫辛纳干步枪在200米距离上精准度较高,

尤其是老兵使用,能打出不次于专业狙击步枪的高精度,

而且志愿军会集中一些枪况好、精度高的枪支供神枪手使用。

因此,枪械已能保证神枪手在中近距离上以较高的命中精度。



射击准确率方面,许多军史提到的神枪手战绩,一般都是两三发左右击中一名甚至可以更高。

第12军34师100团1营3连潘汉松小组498发子弹歼敌276名,平均耗弹1.8发;

第12军三个月内冷枪歼敌2506名,消耗步枪子弹5843发,己方只伤亡11人。

《第15军军史》:45师135团1连陈风楼,以10发子弹击中10名敌人;

第193师578团6连战士陈中高1小时毙敌7名;

第46师136团11连战士刘新民4天毙(伤)敌18名,日均4.5人;

第68军204师610团炊事员庞子龙在3个月的时间里毙敌54人。

潘汉松设置的伪装人靶

4、敌军的应对措施

起初的“冷枪冷炮”运动进行得并不顺利,志愿军神枪手们没有经过系统训练,

射击后不知道要移动位置,而且周围缺少保护,枪声一响就会暴露,

只要发现志愿军神枪手的位置,不到一分钟敌人就会进行报复射击。

首先使用重机枪点射封锁和小口径迫击炮覆盖的方式,来压制志愿军神枪手。

上图 :为进一步发挥M2型重机枪的火力优势,美军还在机枪上加装瞄准镜来提高射击精度。

不但可以消灭和压制对方单兵,而且还能精确点射,它的火力足以摧毁对方的小型掩体。



然后是各种轻型火炮、如无坐力炮等实施精确射击,并以纵深大口径火炮覆盖炮击。

常常是志愿军神枪手打死一个敌人,敌人就用炮火轰半天。

志愿军神枪手躲避不及,也缺乏有效的防护工事,伤亡较大。

神枪手们感觉得不偿失,普遍产生了畏惧感。



同时,美军陆战一师聘请了很多退役的二战狙击手担任教官,增设普及化的狙击课程,

而且许多装有光学瞄准镜的狙击步枪被匆忙运往朝鲜,

依靠机瞄的志愿军神枪手在面对美军狙击步枪时,就失去远距离的主动权。

志愿军在400米以上距离很难快速寻找并有效锁定对方,

一度只能冒着危险,利用地形和夜暗尽可能接近到300米内才能抵消美军的技术优势。

陆战队T.sgi John Boitnott.USMC在1000米处 9发9中

上图:身穿冬季伪装服、负责搜索和狙击任务的USMC,上边是M1C狙击步枪,下边是M1903狙击步枪。

M1C狙击步枪
British MK III

紧接着,美军又调运了大约1000支T120式夜间狙击枪,专门应付志愿军的夜间渗透和袭击,

部分夜间狙击枪还配备有消声器,让志愿军很难依靠听枪声辨别敌人位置,让志愿军一度失去了夜战的主动权。

很多夜间出去打水的志愿军战士被打死在河边,导致志愿军阵地内几乎断绝了水。

这些都说明具有绝对技术优势的美军会寻找对手的弱点,由此制定针对性的反击战术。

志愿军的神枪手未必能每次袭击后都全身而退。

又称为M3 sniperscope
T120式夜间狙击枪

5、志愿军冷枪战术的调整

志愿军缺乏大规模配发瞄准镜的能力,不得不通过汇总分析经验,调整战术,

探索出一系列的冷枪战术手段:
由2-3名射手组成冷枪小组,其中1人负责观察射手提供目标信息和确认射击效果,

1人为负责射手,1人负责安全警戒,三人分散隐蔽。

根据当面敌人的情况,选择和构筑隐蔽的射击阵地,往往不会选择同敌军正面应对。

一般选在敌人运动通道的高处,这样既可低敌军对自身战术性反击后的命中率,

也可以俯瞰敌军阵地且射界开阔。

阵地与阵地之间、组与组之间、射手与射手之间,均可形成交叉火力,

从而形成一个可以覆盖大部分敌军阵地的火力网。

每个射手构筑3个射击工事,工事构筑要求地势隐蔽,用装土的麻袋加强,

新土上面盖旧土,并用水浇一下,这样开枪时就不会激起尘土暴露位置,

并造一至两个假工事,以迷惑敌人,明暗结合、佯打与主打相结合。

并在附近构筑防炮洞,以便在完成射击后,迅速转移位置,避开敌军火力报复。

在夜间秘密进入射击阵地,白天作战,第二天夜间返回。



通过实地勘察地形, 划分各组的射击地域。为了提高射击精度和反应速度,

将有效射程内的敌军阵地明显目标进行周密侦察分段、分点,依次编号

并一一进行测距,标定标尺,确保有目标出现时,观察员只需报出目标所在区域的编号,

射手无需长时间的瞄准,即可以突然准确的火力将敌击毙。



把握敌人活动规律。上午9时至下午3时,敌人在阵地上的活动比较少,

在拂晓和黄昏时分活动比较频繁。一般早上起来会到工事外面解手、洗脸;

而黄昏时出来透风。下雨前敌人会出来往掩体上盖雨布,

大雨过后则会出来晒东西、修整工事。

敌军换防时,新接防的部队要看地形,改造工事,运送物资,且情况不熟,缺乏警惕。

敌军飞机和纵深炮火轰击志愿军阵地时,会有许多敌军跑到阵地上看热闹。

这些都是志愿军神枪手下手的好时机。



志愿军神枪手们根据不同情况下目标的不同活动方式,总结出了数种射击要领

对乘汽车之敌,先瞄准其停车点,等车停下来,第一个刚站起身时开枪,这样可以连续射击;

对外出解手之敌,等其蹲下时再开枪,这样一枪不中还有机会打第二枪;

对洗澡之敌,在其脱下一条裤腿时开枪,这样即使打不中,敌人也跑不掉,可以补枪;

对挑水之敌,等其刚刚灌好第二桶水时开枪,这时敌人动作最慢,不易跑掉;

对于上山下山、前行或侧行运动之敌,要根据不同地形,选择好提前量,瞄准不同部位射击。

15军战士邹习祥在实战中总结出“跑步瞄前、上山瞄头、下山瞄脚”的射击要领、

和三快一准(瞄准快、击发快、转移隐蔽快和打得准)的经验,很快便在全军范围内推广。

邹习祥在射击目标

C、

张桃芳关联记载:

英雄成名总有缘由。张桃芳所属的第24军是开展冷枪冷炮运动最好、影响面最大的,

主要是这项杀敌运动得到了皮定均军长、廖海光政委等军首长的高度重视。

24军军委号召第一线各部队广泛开展群众性的冷枪冷炮运动和创造“百名冷枪手”活动。

要求部队广泛地训练神枪手、神炮手。

第24军各个团举办了神枪手训练班,以老带新,包教包学,包学包会。

(很多战士并非一开始就是神枪手,都是临时以其他兵种的身份突击训练出来的。

张桃芳战友吕长青回忆:那时候没有专业的冷枪训练,班长直接把新兵带到前沿阵地,

现场指点着怎么测距,怎么定标尺,怎么算提前量……然后就指着一个目标说“你练练”。

测距根本不能用望远镜,否则很容易被敌人看到。

班长把大拇指一伸,将右眼视线、拇指和目标连成一线,然后睁开左眼,闭上右眼。

从左眼和右眼不同的角度观测,拇指和目标之间便会产生横向的误差,根据这个误差的大小,就可以估计出目标的距离远近,以确定射击标尺。

这本是炮兵在缺少必要器材时的目测距离法,却在打冷枪中派上了用场。)

开始,冷枪效果并不高,平均20发子弹毙伤一名敌人,

一个月后,便上升为平均3发子弹毙伤一名敌人。

在五个月冷枪冷炮活动中,24军获得歼敌1500余人的重大战果,涌现神枪手13名。

张桃芳同连战友黄兴海杀敌百人以上、吕长清杀敌178人。

张桃芳就是在这种氛围下从入伍3个月的新兵磨练成“熟手技工”的,

当然,也说明张桃芳本身具有一定的射击天赋。

张桃芳晚年回忆,远距离成功射杀只有两次,在800米、600米距离各毙敌一名,

其它基本上都在400米以内,绝大部分在100-200米的距离。

也曾使用过加兰德步枪,在350至550米内能保证较高的命中率。

有三点要特别说明:

1、在第24军第一个获得“歼敌百名狙击手”光荣称号的并不是张桃芳,

而是第74师221团4连3班长陈柏金,他在70天里用375发子弹打死打伤敌人120名,平均3.125发子弹毙伤敌1人。

2、张桃芳毙敌214名耗弹436发,命中率49.1%,并不是最高的,

第15军135团1营1连机枪排排长邹习祥,耗弹206发击毙敌人203名命中率是98.54%,被志愿军总部授予“冷枪英雄”称号。

3、第72师214团3营8连9班选出张桃芳、吕长青、宁彩堂和李彪组成4人冷枪小组,

分成两班,轮流用同一支莫辛纳甘步枪轮流射击。

邹习祥被朝鲜人民会议常委会授予二等功

张桃芳面对有效攻击范围超过自己一大截的对手时,取得如此战绩往往要冒着极大的风险,

他曾经被美军用加装瞄准镜的M2重机枪压制,最后凭借射过硬的战术,将这个机枪火力点打掉。

张桃芳所在九班的一名神枪手就在阵地上被敌人的子弹击中脑门,当场牺牲。

敌人因为连续遭到冷枪袭击,调动两辆坦克对冷枪阵地抵近射击,进行疯狂报复,张桃芳的战友张余福和魏国清同时牺牲。



C、

张桃芳后来为什么没有继续打冷枪?

在214团换防后撤休整,张桃芳直到击毙214名敌人之后才撤下阵地。

全军性的冷枪冷炮运动一直持续到战争结束。


D.

抗美援朝结束后,张桃芳为什么没留下当“狙击教练”而转行做飞行员?

1954年春,志愿军选拔战斗机飞行员。(当时不少中飞行员是临时把身体好、年轻的陆军战士进行突击训练,跟着教练学了五六十小时就直接单飞上天战斗)

24军有198名战士通过初选,最后仅张桃芳一人入选,成为新中国第一代歼击战斗机飞行员。

从此,他再也没有上过战场,也没有拿起狙击枪。

也侧面说明我军在那个时期是没有狙击战术概念,对于打冷枪还没有上升到理论的层次,

没有建立起相对专业的射手选拔和培训体制,平时主要依靠经验更为丰富的上级和老兵的传授和指导,需要时则开办各种训练班以突击培训的方式培养技术骨干。

短期集中培训就是选拔优秀射手参加几个月的集中训练,回到原部队充当教练员组织训练。

这种临时集训队时间短、主要依靠经验更为丰富的上级和老兵的传授和指导,

缺乏系统性。而且在选拔、集训考核中,各单位都存在争名次的现象,出现锦标主义。

没能形成稳定的队伍,一些好的经验少有传承和保留。

上图 :邹习祥所在部队,第15军45师135团2营6连所驻守上甘岭537.7阵地北山时,

共计冷枪歼敌3558人,被美军称之为“狙击兵岭”。

这也是现代战争中因狙击活动而冠名的战例。


编辑于 2023-09-03 11:12

张桃芳,生于1931年,是江苏兴化人。

1951年3月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1952年9月参加志愿军进入朝鲜战场。

在作者李峰的著作《决战朝鲜》一书中,记录了电影《狙击手》原型人物张桃芳在抗美援朝战场上的事迹。

摘录如下:

1.

张桃芳初上上甘岭战场就一鸣惊人。当时他上前线还不到四个月,时年不满二十二岁。

2.

打得最漂亮的是二十四军一个名叫张桃芳的青年战士。张桃芳有一种天生的“枪感”,是个不折不扣的“神枪手”。据说他最讨厌使用瞄准镜,只喜欢用准星射击,他由此成为世界战史上最闻名的几个不用“枪瞄”的神射手之一

3.

十八天下来竟用二百二十五发子弹要了七十名敌人的性命,差不多每三发子弹击毙一个人,平均每天三人至四人

4.

慧眼识才的皮定均希望张桃芳打出志愿军单兵杀敌新纪录,张桃芳也果然没有辜负军长的希望。两个星期学习回来后,张桃芳枪技百尺竿头再进一步,回到阵地十三天竟用二百一十二发子弹毙敌一百四十名,平均每三发子弹杀敌两名,每天干掉敌军一个班,合计在三十一天内,用四百三十七发子弹毙敌二百一十一名!他的班在张桃芳激励下,前后毙敌竟达七百六十人,几乎等于两个营!他的班荣立集体三等功,九名战士荣立了个人三等功。张桃芳和他的班分别创造了志愿军个人歼敌纪录和班歼敌纪录。张桃芳靠一手好枪法打成了闻名中国军队的一级英雄。他是中国军队在朝鲜战场上的头号杀手

神枪手张桃芳的英雄事迹还不止于此,他在抗美援朝结束之后的第二年,报名参加了志愿军战斗机飞行员,并以优异的成绩成功入选,成为新中国第一代战斗机飞行员

2007年10月29日,张桃芳在潍坊市第一军休所逝世,享年77岁。

编辑于 2022-02-06 12:54

偏个题。

那个年代有三个神枪手都用过莫辛纳甘,分别是西蒙海耶,瓦西里和张桃芳。

嗯,莫辛纳甘是名副其实的英雄枪。

快进到以此为核心的少前同人作品。

发布于 2022-02-02 13:43


每击毙一名敌人,张桃芳就把那枚子弹壳留下,作为记录。当他攒下211枚弹壳,准备撤离时,军长建议:

你是214团的,再打3个吧。

于是张桃芳回到狙击阵地,又击毙了3名敌人。

……

抗美援朝战争期间,张桃芳在32天内以436发子弹击毙214名敌人。

编辑于 2022-02-10 00:47

狙击手的故事情节是虚构的根本就没这个人!

发布于 2022-02-11 18:04

他是志愿军中的“枪王之王”,在抗美援朝战场上,他在32天的时间内,凭借一把没有瞄准镜的狙击枪,击杀了214名敌军,让美军闻风丧胆,成为了世界最厉害的十大狙击手之一。

他刷新了志愿军狙击手击杀敌军的最高数量记录,美军和我国报纸每天都在更新他的最新战绩,美军甚至多次派出王牌都没用,他成为了美军在朝鲜战场上一道挥之不去的阴云,他就是中国的“狙击之神”——志愿军战士张桃芳。



一、参军报国,张桃芳义无反顾加入革命队伍

1951年3月,出生于江苏兴化的张桃芳刚刚满20岁,此时,怀有一腔热血的他自愿报名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成为了24军72师214团的一名通讯员。

1952年9月,张桃芳跟随部队,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参加抗美援朝战争。

此时的朝鲜战场,正处于和平谈判的关键阶段,为了规避不必要的正面冲突,又能打击美军的嚣张气焰,志愿军对战略战术进行了及时调整——将大规模作战,变为三人一组的穿插坑道游击作战,这就是著名的“冷枪冷炮”运动。

在志愿军提出“冷枪冷炮”运动之前,很多国家都曾不惜重金培养自己的狙击手,来作为战场上出其不意的定点尖刀使用。不过,如此大规模的狙杀行动,在世界战争史上尚属首次。



做了一年多通讯员的张桃芳,在接受了两个多月的射击训练后,领到了属于自己的第一只枪——苏制M1944型莫辛纳甘步枪。

张桃芳带着这支没有瞄准镜的步枪,参加了射击考核。没想到,这次考核竟让他在全团面前出了丑——他的三发子弹,全部脱靶,射击考核成绩倒数第一。

当时张桃芳的连长气得破口大骂,是谁把张桃芳召到我们狙击连的?这哪里是当狙击手的料,这简直就是拿烧火棍打烧饼,这个兵,直接到炊事班帮厨去吧。

二、面对困境,张桃芳始终坚信自己可以

困境,是平庸者的深渊,而对于天才,却是成功的垫脚石。

自幼便拿鱼叉捕鱼的张桃芳,骨子里有着一股不服输的劲,他想起入伍之前,在家乡捕鱼都能百发百中,他认真分析,仔细思考。

张桃芳认为,自己的优点是出手快,瞄得准,而这次打靶失利的主要原因是自己不适应手中步枪的后坐力。

其实他手中的莫辛纳甘步枪根本就不属于狙击步枪的范畴,这种枪枪管短,适合严寒地区作战,并且由于枪支短小,更适合在坑道中转移。



正是因为枪身短的优点,也带来了后坐力大的缺点,如果没有足够臂力控制子弹飞出后枪身的抖动,一毫米的晃动,在200米的靶上就会出现1米以上的偏差。

进入炊事班的张桃芳知耻而后勇,很快便想出了解决问题的办法——为了增强射击的稳定性,张桃芳找来旧床单包上沙土,改装成两个重达几十斤重的沙袋,然后把沙袋吊在自己的手臂上,不停地练习瞄准、击发。

根据战友的回忆,那段时间张桃芳就像着了魔一样,不仅白天练瞄准打空枪,就连晚上,也要对着忽明忽暗的油灯练习眼力。

功夫不负有心人。很快,这个拿烧火棍的炊事员就实现了人生逆袭——以优异的成绩重新回到了狙击连。

此刻的张桃芳,打靶根本不用瞄准,举枪就是果断的十环,已然达到了“人枪合一”的境界。



1953年1月,随着志愿军换防,张桃芳被派到了著名的上甘岭阵地,负责狙击最前沿的七号阵地。

练就了一身本领的张桃芳,终于来到了心心念念的狙击阵地。他心里想的是——自己终于可以以一名狙击手的身份报效祖国了。

但事与愿违,年轻的狙击手又一次遇到了挫折。

有一次出任务时,张桃芳面对仅有100米距离的敌方阵地,虽然他敏锐地发现敌人身影后果断开枪,不料却还是打空了。紧接着他又连开了十几枪,不仅一发未中,反而暴露了自己的位置,结果遭到对面阵地的火力扫射,连长果断下令让张桃芳撤退。

回来后,连长没有再把张桃芳安排进炊事班,而是在次日将其带到了昨天失手的地方。突然,又有三个人影出现在张桃芳的视野中,敌人仿佛知道了昨天志愿军阵地中有一个菜鸟狙击手,竟然大摇大摆的在阵地外晃悠。

张桃芳哪里肯错过这个机会,举枪便是一发子弹射了过去,一声枪响过后,对面一个敌人的脑袋便开了花。



这是张桃芳在战场上狙杀的第一个敌人,可等到张桃芳定睛一看,羞愧的差点想挖个地缝钻进去——原来他瞄准的是第一个敌人,结果打中的却是第二个敌人,也就是说,他根本没有打中,这只是一次巧合而已。

再一次的出师不利让张桃芳心情十分低落,老连长耐心地帮助张桃芳分析问题所在,这个天才狙击手终于开窍了——原来是提前量出了问题。

张桃芳明白了,这就和自己小时候捕鱼一样,要瞄准鱼游动的方向提前下手,而之前自己打靶都是固定靶,没有考虑实际物体(人体)的运动,这才造成了失误。

作为一名优秀的狙击手,不仅要瞄得准,还要把目标(人体)的身高、运动轨迹、方向等都考虑在内,才能做到百发百中。



三、宝刀锋从磨砺出,一代狙击之王横空出世

1953年2月10日,找到射击秘诀的张桃芳再次回到战场。

这一次,他用9发子弹射杀了7名敌军的成绩,刷新了志愿军战场上狙击敌军的记录。

截止到1953年2月底,22天的时间里,张桃芳就击杀了71名敌人,仅仅两个星期的时间,张桃芳就从一名初出茅庐的狙击手成为了志愿军的狙击王牌。

当时的志愿军报纸用了整整半个版面来宣扬张桃芳的事迹,他的事迹甚至惊动了当时24军军长皮定均。

军长命令手下参谋拿来一双自己平时舍不得穿的军靴来考验张桃芳,如果张桃芳真的如军报中说的那么神,就把这双军靴送给他。

张桃芳带着参谋来到阵地,只见他连瞄准的动作都没有,举枪便是三发子弹,还没等参谋反应过来,对面阵地上三个瞭望的美军就倒下了。

军长的新靴子毫无悬念的送给了张桃芳,随后全团开展了学习张桃芳的热潮,而作为志愿军旗帜的张桃芳,也把自己的狙击心得毫无保留的传授给战友。在张桃芳的感染下,全军涌现出了无数优秀的狙击手,这些狙击手让美军闻风丧胆,一度躲在战壕里不敢露头。



上甘岭,也成为了美军的“伤心岭”。

1952年5月到1953年7月,在冷枪冷炮运动期间,我志愿军共击毙敌人5.2万余人,打出了我志愿军军威。

1953年7月27日,美军上将克拉克在停战协定上签了字,战后张桃芳回国后报名了空军飞行员选拔,以优异的成绩成为了我国第一代战斗机飞行员。

2018年,由外媒推出的“全球最出色十大狙击手”评选,张桃芳位列第一名。此次评选的标准,不仅有狙杀数量,难度对比,更对比了狙击手所使用装备的精度。而张桃芳,仅使用一支连瞄准镜都没有的普通步枪,便取得如此骄人的成绩,不得不让世界军迷为之惊叹。

发布于 2023-04-05 20:56

2018年1月27日,美国《国家利益》杂志网站评选全球历史上最致命的十大狙击手,中国人民志愿军狙击英雄张桃芳赫然在列,而且荣膺榜首。



《国家利益》杂志在授奖词中指出,张桃芳在朝鲜战争中,在短短32天时间内,以436发子弹击毙214名敌人,且使用的是一支没有瞄准镜的狙击步枪,是毫无疑问的传奇狙神,毫无疑问,来自敌人的褒奖最为可贵,《国家利益》杂志对张桃芳的赞誉,是对这位中国人民志愿军狙击手高超狙击战术的最好证明。



为何张桃芳能够荣膺《国家利益》杂志评选的世界十大狙击手之首呢?其实相比其他九位狙击手,张桃芳将军的狙击战果有这样几个特点:一是做到了人枪合一的境界,二是突破了狙击战术的极限,三是拥有相当高的含金量。



说张桃芳的狙击战术做到了人枪合一的境界,还得从张桃芳训练自己成为一名狙击手做起,其实张桃芳的狙击天赋并不是很好。在刚刚加入24军进入朝鲜战场时,还出现过在射击训练中,使用苏制莫辛纳甘44式步骑枪三发不中的事情,被连长打发到伙房帮厨去了。因此,要成为一名狙击手,张桃芳就必须付出比战友们百倍的努力!


莫辛纳甘44式步骑枪


而他也确实做到了这一点,即使是在伙房帮厨的过程中,张桃芳也没有忘记军事训练,比如使用双臂悬挂沙袋的方式练据枪,使用盯着马灯灯火的方式练瞄准,一直练到几乎把自己和步枪给融为一体。在场下刻苦训练,到了场上才能好好表现,果不其然,张桃芳上了狙击岭之后,开张就有,连续毙敌,而且越打越顺,甚至到了不需要瞄准镜和射表的境界,抬手就能打,打了就能打中。



美军M2重机枪,时至今日仍在被军队使用


比如在对付美军使用M2重机枪狙击手的战斗中,张桃芳最后就是在电光火石之间,几乎靠感觉瞄准击发,成功击中对手瞄准镜,顺带把对手直接爆了头。说白了,现在这些什么射击游戏,什么瞬狙、甩狙、冲锋狙,在张桃芳面前全都得跪下来喊爷爷,人家才是人枪合一的狙击仙人。



而从张桃芳拓展了狙击战术的边界来看,张桃芳将军的狙击战果,可谓是完全不符合狙击战术的逻辑。现代狙击手分为两个流派:其一是苏军式的,编入战斗班组的精确射手,精确射手的作用是在战场上歼灭对手的指挥官,机枪手,狙击手等高价值作战目标;其二是美军式的,除了精确射手,更偏重于作为独立的特种部队、归高层次作战单位直接领导、实施敌后渗透和定点清除的狙击手。



但无论是苏军的精确射手,还是美军的狙击手,对狙击战术和装备的要求是基本上一致的:


一是得有趁手的家伙什,比如苏军二战时的狙击手,普遍装备有莫辛纳甘型狙击步枪,莫辛纳甘狙击步枪配备有PU瞄准镜,尽管PU瞄准镜的视场比较狭窄,而且也只有4倍的放大倍率,但有总比没有好。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各国狙击手的装备日渐专用化,比如美军到了越战期间,就在M14步枪的基础上,改进出了一个专用的M21狙击步枪。该枪的枪管是经过精选出来的高精度枪管,枪机和拉机柄等也都经过专门的强化设计,更重要的是配备了ART瞄准镜,倍率可调,最大放大倍率为9倍,十分适合实施1000米以内的狙击任务。


美军M21狙击步枪


二是得有趁手的射表,我们都知道狙击步枪要打得准,光靠一个瞄准镜是什么用处都没有的,不可能是瞄准镜压上了目标,子弹就能飞过去,在子弹飞行的过程当中,什么气压、风速、风向、温度、热扰动、地转偏向力都可能对子弹的飞行轨迹造成影响。狙击子弹就那几毫米直径,失之毫厘就是谬以千里,而且还往往要确保首发命中,所以没有射表进行协助是不可想象的。



射表就是对狙击子弹进行提前多轮次射击,充分考虑到上面的种种因素,然后编制出来一张表,意思是你照着这张表来调整你的瞄准器瞄准点就能命中。如果没有射表的话,那狙击手只能凭着感觉开枪射击,至于能不能打中就天知道了……到了现代,甚至出现了狙击手个人PDA设备,只要你把相关参数输入进去,自动就能计算出调整量,不需要狙击手再笔算了。



三是狙击手得有一些辅助性装备,比如吉利服什么的,当然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也没有这种概念。同时狙击手还应该配备一个观察手,这是美式狙击手的标准狙击战术,到了战场上,观察手负责报点,狙击手负责开枪,二人分工合作,形成一个标准的双人狙击小组,可以达到最高的狙击战斗效率。



但是,上边这些狙击手装备和战术,对张桃芳来说是绝对不存在的:


说狙击手的专用装备,张桃芳什么都没有,就是一把我军制式的莫辛纳甘1944年型步骑枪。什么是步骑枪?就是莫辛纳甘1891型步枪的卡宾枪型,这种枪的枪管比标准型短,打的自然也没有标准型准。按理说,这根本就不是一支狙击步枪,而是给诸如骑兵,车辆驾驶员,通讯兵等使用的短步枪,而且该枪还没有配备狙击镜,只有铁瞄,调节不了风偏,只有个基本的距离游标;


通过对比可以看出,莫辛纳甘步骑枪(上)的枪管要明显短于标准型


而说狙击手的射表,张桃芳也没有。很简单,狙击战术对于我们来说还是一片空白,也就是一线部队在靠基层官兵自己摸索,所有的射击参数几乎都是靠感觉和自己总结,这种打法别说打得中,在400米以上的距离上,打不中才是常态;



说狙击手的辅助性装备和观察员,很明显张桃芳也没有。他穿的就是普通的志愿军军服,根本就没有吉利服什么的,倒是我军当时已经创造性地发展出了双人狙击战术,两个狙击手互相掩护,一个人开枪一个人观察,或者两枪同时击发。当然了,这和后来的狙击手-观察手双人战术还是存在比较大的区别的。



因此,张桃芳的狙击战术,可以说是完全靠自己摸索出来的,比如打移动目标的提前量多少,打高低目标需要多高的仰角或者俯角,这些都没人教,得张桃芳自己去领悟。结果,张桃芳将军不仅领悟参透了,还把狙击战术玩到出神入化的地步,就靠一把只有机械瞄准器的步枪,在没有射表,没有观察手,没有任何伪装设备的情况之下,在阵地上大杀四方,可以想见张桃芳的狙击战术是非常可怕的。



最后,张桃芳的击杀记录含金量非常高,有两个方面:其一是他的击杀效率出众,靠一把莫辛纳甘1944步骑枪,436发子弹击毙214名敌人,击杀率接近50%,考虑到他的狙击装备,这个击杀率相当惊人;其二是他有反狙击手的战果,对于一名狙击手来说,最大的荣誉莫过于击毙对方的狙击手,张桃芳就有这样一个击杀记录,击杀的是美军狙击手幽灵,这让他的战果显得含金量更足了。



总而言之,张桃芳在狙击兵岭的战斗中,靠着自己的刻苦训练,达成了极高的狙击效率,创下了中国乃至世界狙击历史上的传奇纪录。


看完了“中国狙神”张桃芳的英雄事迹,在咱们《战火勋章》游戏中,大家也可以体验到当一名狙击手、潜入敌后、一狙索敌的快感!



作为《战火勋章》与市面上其他SLG类游戏不同的一大特色,玩家可以在基地中的“射击训练营”中扮演一名狙击手,执行各种惊险刺激的任务。



不同于张桃芳的手中只有一把莫辛纳甘1944步骑枪,玩家在狙击关卡中拥有“武器库”系统,不仅拥种类丰富的枪械供玩家选择,同时还能对枪械使用的弹药、枪口、枪身、握把、瞄准镜、弹匣进行强化改装,颇有一种简化版“枪匠系统”的既视感。

重狙一枪双杀

突击步枪爽快扫射

快来《战火勋章》游戏,挑选一把趁手的武器,化身一名狙击手/特工,与游戏中的反派“黑鸦军团”展开作战吧!点击下方,关注《战火深度》!为大家带来最前沿的军事资讯观察和军事历史解读!

微信公众号|战火深度

发布于 2024-01-20 22:25
其实《狙击手》中的原型人物张桃芳没有被神化,他就是个神
487 播放
发布于 2023-08-21 03:42· 2 次播放
真实故事改编,战场封神的狙击手,却在回国后死于战友冷枪
453 播放
发布于 2022-05-22 18:05· 445 次播放
真实故事改编,他仅用5颗子弹,成了苏联史上出色的狙击手。
616 播放
发布于 2022-05-18 09:52· 332 次播放
真人真事改编,最致命的神射手,没命丧敌军扫射,却死于战友冷枪
61 播放
发布于 2022-04-28 15:46· 54 次播放

好好刻画一下这位神枪手都比瞎编这么个烂故事强

发布于 2022-02-09 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