穹顶之下,柴静调查雾霾真相,我们给出防霾完全手册!


图片1

 

       这两天朋友圈、微博都被柴静老师的视频刷屏了吧!大家有没有认真看过呢?在片中柴静表示,孩子生病使得空气污染成为她不可能回避的问题,片中专家也表示,雾霾除了一点点吞噬我们的肺部健康外,对于心脏等的危害更是不容小觑。研究和数据,这个近2小时的纪录片中已经很多。而今天希望提供给大家的,是“怎么办”。


 

雾霾伤肺

哈尔滨市儿童医院呼吸内科主任孙珺:根据经验,雾霾天气两三天之后,呼吸道等症状才能显现。除了要去呼吸科,有些患儿会表现出明显的过敏症状,如流鼻涕、打喷嚏、眼睛痒、干咳等,提醒有这些症状的患者别忘记去变态反应科就诊。

雾霾伤眼

北京同仁医院针灸眼科主任医师杨威:雾霾不但严重影响呼吸系统健康,对眼睛也有伤害。建议雾霾天出行不要用手揉眼睛,进入室内,要及时用清水清洗面部和眼睛周围。不要戴隐形眼镜,干眼症患者外出可戴防护镜。

 雾霾伤心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陆明副主任医师:雾霾天气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以PM2.5最明显。因为该颗粒可以直接通过气血屏障进入血液,停留在血管壁,引发血压波动,而对一些冠心病、高血压等高危人群可以引发心脑血管意外。有心血管疾病基础的人群雾霾天要密切监测血压,以防止心脑血管意外发生。而雾霾天日照少、光线弱、气压低,易使人情绪低落,还需要调节心情。

图片2

 

专家们也指出,最简单的防雾霾招术,其实就是少接触、戴口罩。


防雾霾之一:少接触

解放军305医院呼吸科主任刘勇谋主任医师:尽量减少外出,少开窗。然而如一直不开窗,室内通风不良,空气污浊度高,也容易诱发呼吸道疾病。最好在中午阴霾较弱时开窗,而早晚阴霾浓度较高时则避免开窗。此外,开车遇上堵车,也尽量别按下车窗。

 

防雾霾之二:戴口罩

江苏省特种安全防护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主任陆冰:心肺功能较弱的老人儿童不适合戴工业防尘口罩,其密合性太高,易产生眩晕感,存在健康隐患。建议市民选择戴PM2.5滤芯的全棉口罩,建议3天左右更换一片滤芯。但在选择时要区别活性炭滤芯口罩。

中国抗菌协会:PM2.5口罩对防护技术要求很高,市场上十几块钱,甚至几块钱的口罩,很难有效防护PM2.5,在购买时要认大品牌,一般价格在35元左右。

 

防雾霾之三:重室内

首都医科大学肺癌诊疗中心主任支修益:我家里现在有3台空气净化器,2台湿化器,净化器针对的是PM2.5,而湿化器针对的是PM10。尤其到了冬季,空气比较干燥,就更需要使用空气湿化器。另外,家中每个房间都有绿植,客厅会多放一些,既可以作为点缀,还可以吸附一些可吸入颗粒物,净化空气。

 

防雾霾之四:加营养

国家二级营养师胡杨:多吃富含维生素、植物化学成分的蔬菜水果(一般指颜色比较显眼的蔬菜水果),如葡萄、橘子、紫甘蓝、紫薯、番茄等。

 

防雾霾小窍门

1、香油。原解放军309医院营养科主任张晔:外出前,用棉签在鼻腔内涂抹一层香油,回来后再用温开水轻轻洗掉。这样,不仅可以滋润鼻腔黏膜,保持黏膜湿润,避免干燥,减少沙尘等对鼻黏膜的损伤,而且可吸附空气中的污染物,避免进入呼吸系统。

2、生理盐水。朝阳医院王春艳医生:现在雾霾天气严重,普通人也可进行鼻腔冲洗,既能清除鼻黏膜上的异物,还能保持鼻腔湿润。可直接用生理盐水来清洗。也有喷雾型的,搭配专用的鼻腔冲洗液。觉得自己操作有困难的一定要咨询医生,不规范的鼻腔清洗,会带来中耳炎风险。

 

网传防霾招不可信

1.木耳猪血能清肺?根本没有“清肺食物” 

大连市中心医院营养科主任王兴国:之所以传言木耳猪血能防雾霾,据说是能“清肺”。但传统医学里的“清肺”,指的是去肺火,与现代医学的“清除肺部污染物”根本不是一个概念。

图片3

包括木耳猪血五花肉在内的任何食物都无法清除粉尘污染物对肺的影响。有害颗粒主要是通过气管达到肺部,而食物则是进入胃肠,两者几乎没有“碰面”的机会,自然谈不上“清除”了。靠食物来清除粉尘只是一种美好想象。

 

2.柚子皮面具防PM2.5?反而吸入更多雾霾!

上海市呼吸病研究所所长白春学:无论是“过滤嘴鼻塞”还是“柚子皮面具”,都没有任何科学根据能证明预防雾霾。香烟过滤嘴塞入鼻腔,反而会使人张口呼吸,吸入更多的雾霾。

 

3.化妆品能抗PM2.5?忽悠!

有读者向健康时报反映,有商场销售对抗PM2.5的隔离霜,称能减少雾霾造成的皮肤暗沉和敏感。健康时报调查组记者叶正兴联系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后得知,目前我国对抗PM2.5化妆品尚无国家标准,因此这些产品对抗PM2.5的真实效果,并未获得国家相关检测机构的验证。而“对抵挡PM2.5有一定功能”的说法,更不会被《消费品使用说明化妆品通用标签》收录,因此企业不能公开对外宣传这种护肤功能。

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医院向志医生:建议雾霾天外出回家后,应养成良好的皮肤清洁习惯。正在使用此类化妆品的消费者,一旦出现红疹、瘙痒或其他不适,应立即停止使用并及时就医。


来源: 健康时报/编辑整理:羽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