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校务服务

    教务系统 统一身份认证平台 智慧校园综合门户 邮件系统

  • 教学科研

    图书馆 科技管理中心 学报编辑部

  • 信息服务

    信息公开 校历 网站导航 正方数字化校园(原个人服务中心) 学院黄页
  • 校园生活

    心理健康教育中心 学院微博 统一身份认证平台

  • 就业创业

    就业网 台湾青年创业就业网

  • 信息服务

    网站导航 校历 学院黄页 智慧校园综合门户 学工系统

  • 数字资源

    图书馆 空中英语 名校公开课 世界大学城 光机电应用技术教学资源库 精品课程

  • 新生导读

    学院概况 招生网 校园风光 校歌校训
  • 校友网 媒体看工贸 校歌校训 校园风光
  • 学院概况

    学院简介 现任领导 历史沿革 教育理念 组织机构 校歌校训 校园风光

  • 新闻中心

    学院新闻 媒体看工贸

  • 招生

    招生网 专业设置 重点专业

  • 人才引进

    人才招聘

  • 区域融合

    校企合作办 知识产权服务园 电子信息研究院
  • 学校概况+
    学校简介
    学校章程
    现任领导
    历史沿革
    教育理念
    组织机构
    校歌校训
    校园风光
  • 新闻中心+
    通知通告
    学校新闻
    多彩校园
    信息快讯
    媒体看工贸
    网上金榜
    时政专栏
    招标公告
    学校视频
    主题教育
  • 人才培养+
    专业设置
    重点专业
    成人教育
  • 科学研究+
    科研处
    图书馆
    学报
  • 校园文化+
    学报
    校史馆
    毕业季
  • 公共服务+
    学校黄页
    电子校历
    网站地图
    网上调查
    教师指南
  • 招生就业+
    招生信息网
    就业信息网
    提前招生网
    毕业生跟踪调查
  • 教学资源+
    创新创业教学资源库
    光机电教学资源库
    数字资源
    名校公开课
    在线学习平台
  • 人才引进
   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看工贸   >   正文
  • 通知通告
  • 学校新闻
  • 多彩校园
  • 信息快讯
  • 媒体看工贸
  • 网上金榜
  • 时政专栏
  • 招标公告
  • 学校视频
  • 主题教育

午日江城竞渡时——端阳时节话温州龙舟

作者:何向荣 王春红  来源:温州日报13年6月11日第03版
  发布时间:2013年06月18日 10:19  浏览:

2011年端午节,市民将红灯笼、香包、卡片等挂上枝头,祈福求安。 苏巧将 摄
民国十八年(1929)苍南金乡划龙舟。 林鸿麟 提供
1986年乐清柳市的赛龙舟。 孙守庄 摄
去年端午节上,参龙师手持令旗站在龙舟上。 苏巧将 摄

何向荣 王春红

龙舟作为承载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时至今日还是一项广为流传的民间节日活动。龙舟运动的开展受地理位置、地域条件的限制,主要集中在我国水系发达、河湖密布的南方,并随着中华民族历史的发展逐渐形成为一种龙舟文化。

南宋时期普及盛行

起因包括祈福祭祀

温州作为浙南一隅,具有水乡泽国的地理特征。远在新石器时代,温州人的先民越人就已经在这里繁衍生息,从事原始的渔猎生产活动,过着“以船为车”的舟行生活。先秦时期,温州已经出现独木舟。1960年10月,在温州市郊西山猫儿岭东北山脚发现四艘自东向西平行排列的唐代独木舟。

至宋时,划龙舟已经很盛行。南宋叶适《后端午行》中“一村一船遍一乡”的诗句,足以证明南宋时龙舟普及的程度。明《弘治温州府志》卷一“风俗”中也记载了端午佳节,人们争相观赏龙舟比赛的盛况:“凡端午日,竞渡于会昌湖,里人游观弥岸,绮翠彩舰,鳞集数里,华丽为他郡最。至于诸乡,莫不皆然。”生活在民国年间的张棡则在自己的日记中记录了和家人一同观赏龙舟的情形:“是日端阳佳节,合家含角黍、鸡卵、大蒜,饮雄黄酒。下午,予率宬、丰、崟三儿、巧女同乘钦良舟,赴莘塍河看竞渡。各村龙舟来竞者不下二十余只。”

温州龙舟文化在起源方面,也有特殊之处。明《万历温州府志》记载:“竞渡起自越王勾践,永嘉水乡用以祈赛。”这条史料告诉我们,温州龙舟文化形成的原因,不是为了祭祀屈原,而是为了通过龙舟竞渡祈求一个美好的年景、一个好收成,是一种原始纯朴的生存诉求。这在南宋叶适的“祈年赛愿从其俗”诗中也有反映。但这应该只是说出了温州龙舟文化起因的一方面,还有一方面,即和温州的地方神崇拜、信仰有关。

在《弘治温州府志》中就有温州俗尚好鬼、多淫祀的记载,“汉东瓯王敬鬼,而瓯俗多信鬼,乐巫祠,是其为俗尚未变也”。又《永嘉县志》卷六“风土志”:“始东瓯王信鬼,故瓯俗多敬鬼乐祠。”如在龙湾的龙舟文化活动中,举行“上水”仪式时,参鼓先生的歌词中就有“古时离骚传千古,常念三闾老大夫。今年各业大丰产,神人同乐划龙船。陈氏圣母灵威显,护民收耗降邪魔。拜请圣母出宫门,弟子大胆点香神”。等龙舟活动结束,又举行“圆香”仪式,参鼓先生的歌词又有“大令交还陈圣母,全曹神香都回宫。陈氏圣母安原位,保佑地方家家红”,可以看出,陈圣母(陈十四娘娘)作为温州信徒众多的地方神之一,在龙湾地区是人们在龙舟比赛时祈求庇佑的保护神。

由此,温州的龙舟文化是集生产、生活、祭祀、祈福、地方神信仰、娱乐、竞技等于一体的一种民间节日项目。

曾因竞渡引发纠纷

官私禁划中断多年

作为一项吉庆节日活动,温州划龙舟一直广泛流传到近代,却出现了官私禁止的局面。这和温州的区域文化发展史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温州在历史上经历过多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入,自西晋末年的永嘉之乱、唐代的安史之乱、唐末农民起义、宋室南迁及以后历次改朝换代,都有大批的北方人口或毗邻的福建人口迁入温州境内。这些迁入者很多是当地的地方大族,他们往往是举族而行的。到了温州后,受可以开垦利用的生存空间等因素的限制,为了不和原来的居民发生冲突,也为了更快更好生存下去,会选择聚族而居。这种居住方式的弊端是:随着迁入人口的不断繁衍,人口数量急剧增长,在温州原本“七山二水一分田”,只可以承载有限的人口压力的基础上,一旦人地矛盾积累到一定程度,不同的村落之间为了争夺生存资源,非常容易发生冲突,进而结怨。同族聚居,会加剧怨恨的程度和冲突发生时的暴发力度,以至温州历史上经常出现大规模的宗族械斗。端午的龙舟竞渡无形间成了很多宗族、村落间泄愤、争斗的场合,这也是为什么温州的划龙舟又叫“斗龙舟”的原因。

由于经常出现死伤的惨剧,使得官府不得不出面禁止。《弘治温州府志》卷一“风俗”亦记载,“互争胜负,至殴伤溺水者。近来官府虽有禁,而人心技痒不能禁,庸非俗使然乎?”史料表明当时官府出于地方治安、人民生命安全的考虑,出面严行禁止划龙舟,但因为民间宗族势力的强大和龙舟运动群众基础的深厚,结果是禁而不止。

官府禁止,除了因为争斗致人死伤外,还在于借机进行的钱财勒索。《万历温州府志》卷二“岁时”就说:“且沿家索扰酒设,故官府每禁之。”这是为举办龙舟赛事筹集资金的一种强行摊派方式,以至出现“吾乡端节龙舟竞渡,俗例必向初定婚婿家索犒赏费。……宁忍饥以付,不敢违例。……禁龙舟毋为姻戚累,乡里便之”(《东瓯逸事汇录》卷二“风土·竞渡”)。这表明当时龙舟的资费摊派强征已经危害到一些人的正常生活,对于这些人来说,这不再是一项饶有趣味的娱乐活动,而是成了一种沉重的心理和经济负担。

更有甚者,为了勒索钱财,还会致伤人命。《岐海琐谈》卷七:“自城市以达都鄙,里社丛祠各置龙舟。每邻端午,好事者先揖私橐,或创或修。竞渡之日,遍掠祭户以及祭户之姻亲而补己所费。聚众鼓噪,间事劫夺者有之。为之姻亲者,往往质当待索,罔敢或迟,较之官府之征诛益有甚焉者矣。及其斗胜夺绿,稍有不平,鼓栏相击,损伤肢体甚至殒命者有之。”

所以,当时一些深受其害的大族,在家规祖训中也明文禁止族人举办、参加龙舟活动。如龙湾地方望族之一的项氏之项乔,在家训中即明文规定:“龙船既称竞渡即是争端。乔闻往时有因此打死人命、亡身败家者。近闻子孙共谋为此而族长、正、司礼亦坐视不禁。借使有及于祸,能保其不覆宗乎?今后尊幼有故违并不禁者,请明神殛之。”(《项乔集·初编·瓯东私录》卷八)

由于大族的有意避免和当时政府的明令禁止,温州地区公开的龙舟比赛曾经中断了很长时间。直到2004年通过了《关于温州市区民间划龙舟管理暂行办法》,划龙舟才正式从法律意义上实现了开禁,使得一度中断了很多年的这一温州民间传统节日习俗重新回到人们的节日生活中。现在的“龙船银”也由过去的强迫摊派、征索改为自愿。随着温州民营经济的飞速发展,愈来愈多的私营企业者开始赞助龙舟活动,用企业的名字组建、支持一支龙舟队伍参赛。

小如草龙大如彩舫

观赏走亲各有特色

温州各地,只要水域条件具备,基本都有龙舟,但各地又有不同。

普通的龙舟,各地大同小异。有的在船身绘画龙鳞,船首尾安置活动的龙头龙尾;有的船身只是稍稍画上一些龙鳞,而不安装龙头龙尾;比较具有特色的是龙湾的龙舟,它不是用来斗的,而是用来走亲访客的一种交通工具,所以装扮也非常漂亮,不但船身,就是船桨都要绘上美丽的花卉图案,船头装上高高的精雕细琢的龙头,船尾装上惟妙惟肖的龙尾。《东瓯逸事汇录》卷二“风土·竞渡”则记载了一种小型的龙舟:“草龙则似寻常小舟,加龙头于其上,每舟十余人、二十人不等。摇旗击鼓,竞渡于南塘,周旋游泳,以竞先后。”

温州还有一种特有的观赏型龙舟,亦称“彩舫”、“彩龙舟”、“水上台阁”,一般是在端午节期间,在河上巡游,供市民观赏。船长约18米,宽4米,共两层,可容百余人。台阁整体装饰华丽异常,四周遍插五彩幡旗,由孩童扮作中国传统文学名著、传说中的人物,形象活泼,观赏性极强。

对其具体样貌,《温州竹枝词》中如是记载:“午日江城竞渡时,倚楼画阁望迷离。半天忽动秋千影,龙女腾空作水嬉。”清郭钟岳在《东瓯百咏》中写道:“龙舟竞渡闹端阳,五色旌旗水上扬。争看秋千天外荡,艄婆笑学女儿装。”《东瓯逸事汇录》卷二“风土·竞渡”中的记载则更为具体:“龙舟竞渡,带水城郭皆有之。温则异于他处,舟须数十人曳缆以行,舟上设秋千,扮剧文,彩旗绣伞,光辉夺目。舟后扮艄婆,或一人或二人,以俊童为之。曾扮艄婆者,指以为优伶之属,人共耻之,必多给钱其家。一船之费总计数千缗,虽华彩绮丽,然而笨矣。”这则材料,不但对水上台阁进行了形象生动的描绘,还一语道出了这种龙舟的弊端:船型高大、耗费巨资、行动笨拙。对于水上台阁印象和作用的这种评价,应该说是比较客观的。在温州的历史上,有段时间因为财力等的限制,水上台阁是没有使用的。今天我们的科学技术这样进步,对于水上台阁的保护不也难得妥当吗?

人数旗帜皆有寓意

赛事文化传扬海外

一支龙舟队伍是由鼓手、打锣、敲艄、催缆、旗手、参龙、托香斗、划手等组成。具体人数由二十多到五十多,视龙舟大小不等。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即要保证一船的总人数是双数,暗合着“好事成双”的美好寓意。

比赛时,为了便于区分,每乡的龙舟,各有自己固定颜色的旗帜,如果一乡之内,有几支龙舟的话,也要用旗子颜色作为区分标志。如温州南郊的南塘河就有用蓝色标记的“青龙”,黄色标记的“黄龙”,白色的“白龙儿”,红色的“红霓岭”,而且一般龙舟的船身、船头、船尾等也要刷成和旗帜一样的颜色。

此外,旗帜作为一艘龙舟的灵魂,每面旗帜上书写着带有特殊寓意的旗号,以彰显自己这支龙舟队伍的精神、士气。如七甲项氏的“一代风骚”、水心王宅的“水游龙飞”、白水郑宅的“山高水长”等,都反映出一村一姓一宗族对于这支龙舟队伍的美好期盼和对自己所在的地域、家族文化的弘扬。而且这个旗号是世代传承,载入宗谱,不得随意变更的。在某种意义上,也是其家规族训中的一种精神内涵,是宗族的标志、族徽。

在发挥文化软实力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的今天,我市高度重视龙舟文化的传承、保护、开发工作,意识到打造一张龙舟文化名片的作用。2012年11月,我市成功举办了国内级别最高的顶级龙舟赛事“中华龙舟大赛”的第五站活动,不但取得了骄人的成绩,还很好宣传了温州的形象,为温州赢得了“中国龙舟名城”的美好称号。

在这次比赛中,温州还派出了一支特殊的龙舟队伍——温州港澳世界华人国际龙舟队,由知名温籍侨领廖宗林等出资50余万元组建,将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在海外侨胞中传承下去。在招募的60多名队员中,就包括华侨子弟在内。

现在,龙舟已经成为一种国际化的运动项目,在承载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融合了很多西方运动的特点,日益受到国际上越来越多国家和地区的欢迎和积极参与。今天已经有世界龙舟锦标赛、亚洲龙舟邀请赛、国际龙舟邀请赛等国际型的大规模赛事,有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美国等许多国家的共同参与。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中国的龙舟运动、龙舟文化会更加国际化,在更宽广的领域发扬光大。

责任编辑:lx 最后编辑:2013年06月18日 10:19
上一条:温州激光工程技术 联合研究院揭牌 下一条:2013温州龙舟文化节暨塘河龙舟拉力赛昨天举行。参赛队伍幕后故事一串——赛前数月,老板队员推掉所有应酬 赛程劳累,台湾学生互相鼓劲助威

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 版权所有 府东路校区:温州市鹿城区府东路717号 瓯江口校区:温州市瓯江口产业集聚区雁云路301号

联系电话:0577-88332966 电子信箱:zjets@zjitc.edu.cn 书记信箱:sjxx@zjitc.edu.cn 院长信箱:yzxx@zjitc.edu.cn

学院纪委监督电话/邮箱:0577-88105228 / gmjw@zjitc.edu.cn  浙ICP备12044836号

Conne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