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发于 家谱

姓氏百科——杨

姓氏用字

杨姓起源

杨姓主要源自:姬姓、扬姓。

杨(Yang)姓源出主要有:

姓氏渊源

1、源自姬姓:

出自黄帝之后西周王族,有三种说法,其源均为周朝王室。

①源于周武王孙,叔虞次子,晋侯燮父之弟。晋武公(叔虞十一世孙)时,封次子于杨,称杨侯,是为杨姓人的受姓始祖。

汉字演变

②源于周宣王子长父。宣王时期,周宣王姬静将子长父封到杨国(今山西省洪洞县),为杨侯,春秋时杨为晋所灭,其后裔以杨为姓。

③源于晋武公子伯侨。晋灭杨后,封杨地为大夫羊舌肸(字叔向)的食邑。羊舌氏出于姬姓,因晋武公次子伯侨之孙突当时食邑于羊舌,故以羊舌为姓。至晋顷公十二年(前514年),晋灭羊舌氏,食我的儿子杨道逃到华山,居住在弘农华阴,以祖宗封地杨为姓,其后代开基各地,成为杨氏繁衍发展的主流,史称杨氏正宗。

2、源自扬姓

古时杨扬不分,以邑为氏。

3、源于改姓而来:

改杨姓,主要由同源、避难、避仇、收养、过继、赐姓以及少数民族改姓等构成。

杨姓起源说

①赐姓:隋代杨义臣本姓尉迟氏,鲜卑族,为北魏勋臣八姓之一。义臣之父尉迟崇,隋初随行军总管达奚长儒与突厥交战,力战而死。隋文帝因对尉迟崇功业的追忆,下诏赐义臣国姓杨氏。三国时,诸葛亮平定哀牢夷(湖南、贵州的僚族分支)后,赐当地少数民族为赵、张、杨、李等姓。

②收养:西晋氏族首领百顷氐王杨飞龙,收养外甥令狐茂搜,改其姓为杨氏。杨复光,本姓乔,少时养于内侍杨玄价家,遂转姓杨。杨守亮,本姓訾名亮,杨复光平定江西黄巢起义军时,得訾亮,养为假子,转姓杨,改名守亮。

③避难:今浙江省诸暨市的概浦杨姓,为倪姓所改。倪盈第八世孙倪炤,仕宋为龙图阁学士,因反对王安石的变法,遭流新州。当时,倪炤的幼子倪顺尚在襁褓之中,匿概浦外家。官府勾之,外祖母孟氏以幼舅同庚者易之,得以保全。及倪顺长大,力学皆优,念外家杨姓之恩,改为杨姓。

④少数民族改姓: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施行汉化政策,其中的莫胡卢氏改为杨姓。白族中,杨姓一直是主要姓氏,唐朝时为白族第一大姓。

得姓始祖

杨伯侨,又名文实,献公之弟。周襄王念其先人功勋,仍封伯侨于杨,为杨侯,承继乃祖爵位,谥贤敬。


各支始祖

杨叔虞:出姬姓,封于唐邑,生一子:姬燮,为晋国始祖,江苏杨氏始祖。

杨 肸:字叔向,一字叔肸,本出姬姓,为晋武公子伯侨之后,伯侨生文,文生突晋大长食邑于羊舌氏,突生职佐晋中华职四子长赤字伯华,次子卽肸,三子鲋,字叔鱼,四子虎,字叔羆,号羊舌四族。羊舌凡三县一曰铜袭,二曰禺氏,三曰平杨。肸食采杨氏县,始以杨为氏,楚迁啟,疆称为杨肸是也。肸事晋悼公、晋平公、晋昭公,位太傅,孙子尝载为古之遗直,其事跡具《春秋内外传》,子二:杨伯石、杨季夙。按吕晋叔作杨氏大宗谱始赤泉侯喜旧谱始唐叔虞则孝文公所增辑也,但赤泉卽非受氏之始而叔虞又远出受氏之前,唯广郡焕公静广都焕公静恭世系序云杨氏祖驿而宗震则知所称大同谱中尊胖为第一世祖,正以杨之受氏实自胖始耳,今從之说,详杨氏辨始篇。是为江苏鸿山杨氏始迁祖。

杨 正:原籍应天府上元县,仕元为军医官,至正八年随军入大理。是为大理杨氏始迁祖。

杨小溪:明季避难由清东迁至潘家荡。是为始迁祖。

杨泗儒:南宋嘉熙元年由广东南雄州移居香山县之北山乡。是为广东中山北山杨氏侨外支谱始迁祖。

杨元规:宋绍兴间由广陵宦居于香山之南。是为广东中山南开杨公镇东支始迁祖。

杨承斡:北宋时自关西华阴徙居越州上虞岑仑堰。是为浙江上虞岑仑杨氏始迁祖。

杨一句:明末自暨阳地屏迁上虞沥海。是为浙江上虞沥海杨氏始迁祖。

杨文弼:北宋初自湘阴剑滩迁巴陵。是为四川巴陵杨氏始迁祖。

杨 辂:世居陕西华阴五代南唐时官吉州刺史,遂定居吉水亚塘。字殷,驾化英杨及南,为虞部侍郎,知江西吉州,因家陵城,葬吉水六十二都鸪西洞,今地名杨家墓,配郑氏,封广陵,君葬东岡山后落水塘尾,上山。生二子:杨锐、杨铤。是为江西吉水杨氏始迁祖。

杨大业:明初由弘农迁居河南西增。是为河南杨氏家始迁祖。

杨 俊:元泰定三年自义乌水阁塘来居武义松林山下,号为官桥杨宅。是为浙江官桥杨氏始迁祖。

杨延畏:明朝自绍兴府上虞县来杭。是为浙江杭州杨氏始迁祖。

杨奉叔向、杨 发、杨 静、杨 凤:奉叔向为一世祖,四十五世孙发,唐婺州长刺史,其子静遂居婺州,元末明初,六十四世孙凤,徙居东阳县南湖北。是为东阳杨氏始迁祖。

杨厝尾:明时自漳州迁泉州长南安,是为福建泉州南安杨氏始迁祖。

杨文甫:元至治间自义乌倍磊村迁居浦阳人峰山。是为浙江浦阳人峰杨氏始迁祖。

杨 垂、杨 焕:一世祖杨垂,南宋时自江西临川县崇德乡太平里来仕婺州治中,二世祖焕,隐居浦阳桃溪。是为浦阳桃溪杨氏始迁祖。

杨 纲、杨 正:杨纲、杨正兄弟,南宋时自临安迁浦阳龙溪。是为浦阳龙溪杨氏始迁祖。

杨晓俊:明朝人。

杨大本:五代时自钱塘来居黄岩杨溪,是为杨溪杨氏始迁祖。

杨廉善、杨守关、杨时敖:一世祖杨廉善,南宋时因金乱自临海石塘村迁黄岩沙岗。六世祖守关,迁居高桥。十七世孙时敖,清道光初年自高桥迁路桥镇河西,是为上海杨氏始迁祖。

杨 常:本籍山东兖州府县,袭海漕万户候,元末侨居平江路昆山州新安乡。是为杨氏娄城始迁祖。

杨于陵、杨 睿:一世祖杨于陵,唐穆宗时累迁户部尚书。十六世孙杨睿,宋宗襄公邦父长子,南宋初期自吉水侨居钱塘,筑别墅于无锡鸿山,为建宅之始祖。是为江苏无锡杨氏宗谱始迁祖。

杨 拯:元末卜居无锡安阳山下。是为无锡安阳山杨氏始迁祖。

杨大郎、杨惟监:老祖大郎,宋末归籍湘乡。始迁祖惟监,明朝徙居县治草萝巷,后世或分迁湘潭。是为湖南上湘草萝杨氏始迁祖。

杨国治:明末自江西丰城县迁湖南湘乡,老额五十四都衡阳乡里新丰里。是为湖南扶塘杨氏始迁祖。

杨楚良:元朝自浮梁迁居湘乡。是为湖南湘乡杨氏始迁祖。

杨应秩:明初自吉安府庐陵县杨家庄迁湘潭蝉塘。是为湖南中湘蝉塘杨氏始迁祖。

杨 庆:元末明初自兰溪白水迁居汤溪莲湖。是为汤溪莲湖杨氏始迁祖。

杨 虎、杨子衡:后唐时自开封避地吴越,始居富春,再迁婺城,其子衡,占籍义乌之赤岸,五世孙诜北宋时析居本邑稠岩。是为浙江义乌稠岩杨氏始迁祖。

杨仲文:杨虎十四世孙杨仲文,元朝时期自义乌官余迁枧畴。是为枧畴杨氏始迁祖。

杨 衡:后唐时自富春迁婺州郡城,再迁义乌南岸。是为赤岸杨氏始迁祖。

杨至公:元末明初自义乌稠岩迁冰湖。是为冰湖杨氏始迁祖。

杨公简:南宋时由临安弃官卜居于溧之新溪。是为江苏新溪杨氏始迁祖。

杨述古:明朝避俺答之乱,由直埭容城县河照村徙居浙江嘉善县草里生。是为浙江嘉善草里生杨氏始迁祖。

杨世文:明末自漳州平和徙广丰桐坂。是为桐坂杨氏始迁祖。

杨文谅:原籍江西吉水,明洪武初封镇南将军,致仕归籍,落业于宁乡三都苦竹塘。是为宁竹塘杨氏始迁祖。

杨性常:明永乐间自江西万载县迁居宁乡菁华铺牛角湾。是为宁乡菁华铺牛角湾杨氏始迁祖。

杨 逋、杨 佩、杨 瑛:明嘉靖间先后由江西吉水徙居宁乡。是为江西宁乡杨氏始迁祖。

杨 讲:先世由江西吉水县徙益阳,后徙戎,居长沙,明永乐时徙居宽邑弛担大胜桥。是为宁乡杨氏始迁祖。

杨正一、杨正二、杨正三、杨正九:元朝自杭州迁诸暨,同居丫江。是为江苏暨阳丫江杨氏始迁祖。

杨 顺:本姓倪,居富有时之紫良,北宋时因避祸随母杨氏匿外家,居诸暨概浦杨家坞。是为江苏暨阳十都杨氏始迁祖。

杨 成:清朝自浙东迁居诸暨泉塘。是为江苏暨阳杨氏始迁祖。

杨 质:南宋时自义乌赤岸迁居诸暨西十四都凤凰山。是为江苏暨阳杨氏始迁祖。

杨怀玉:宋绍兴二年官余姚尉,遭乱难归,遂家于开元之东浦。是为浙江余姚双桥墩杨氏始迁祖。

杨德一、杨功一、杨英一:南宋末由河南迁余姚。是为浙江杨氏始迁祖。

杨 淇:先世居蜀,宋朝自余姚开元乡道塘迁居云楼乡淇奥。是为浙江余姚云楼杨氏始迁祖。

杨元甫:宋监察御史杨皎三之孙,杨士舜之子,行始十字。太初,宋太宗湻化甲午年正月初七日子时卒,宋英宗治平乙巳年十月初三日末时,寿七十有二,配沈氏,宋太宗至道乙未年五月十四日申时卒,宋仁宗至和乙未年三月廿八日丑时,寿六十有一,合葬本里晏海塘后。至六世祖,诰封中散大夫,杨希正因潮患,迁葬东山乡施家,向東北,其來由詳。杨希正墓碣记载,生有三子。杨诚诵自西蜀成都迁于余姚开元都二九里,遂定居焉。是为余姚开元杨氏始迁祖。

杨及承、杨 增:一祖及承,北宋初自泰州迁至润东埤城。八世祖杨正己,南宋时由埤城徙居润城。至十三世杨增,元末明初再迁杨家湾,再传六世,族分四支:杨维锐迁谏壁,杨维清仍居杨家湾,杨维敏迁石村,杨维诚迁纪巷,以谏壁支最盛。是为润州埤城谏壁杨氏始迁祖。

杨讳德:寿祖杨德寿,谱称迁衡始祖,住永伏三都石流源伏羲村。是为三都石流源杨氏始迁祖。

杨均仲:明初由丽水三石杨弄迁居缙云果坑。是为宏农郡缙云果坑杨氏始迁祖。

杨 淮:北宋时官刑部尚书,五世祖杨宣义自金陵徙缙云,居邑西鱼仑白木山下。是为宏农郡缙云白木山杨氏始迁祖。

杨 宫、杨 纲:杨宫,始迁祖。五世孙杨纲,明顺天二年迁居临湘。是为临湘杨氏始迁祖。

杨 时:字中立,别号龟山,南剑州将乐县人,宋熙宁丙辰进士,历官龙图阁直学士,赠左中大夫,累赠至少师谥文靖。宋绍兴十二年,追封吴国公,从祀孔子,朝庭以世变未及遍行。明弘治九年追封将乐伯,始命天下,各朝从祀,以宋皇祐五年十一月二十五日巳时生,于南剑西镛州龙池团绍兴五年乙卯四月二十四日卒,于龟山故居葬镛州水南之原,寿八十三岁,其官階事跡有《文靖公全集》四十三卷及宋史特详。元配余氏,宋赠硕人,为同邑居士余君永叔女生失考,大亲三年己主月十三日卒,葬失考。生五子:杨迪、杨逈、杨遹、杨適、杨造。生四女:失考。是为湖南长沙平山杨氏始迁祖。

杨宗远:字族盛,大明诰授,奉直大夫元延佑五年戊午九月初三日丑时,明洪武三十一年戊寅十月十九日丑时没,葬十二里河溪水杨德段石板村卯向。元配黄氏,明诰授宜人,元延佑五年戊午八月二十八日己时生,明永乐元年癸未三月二十二日未时殁,葬合夫茔,右卯向。生一子:杨道岳。是为湖南益阳杨氏始迁祖。

杨辛八:字迈生,卒年月失传,原籍江西吉安福县,地名圳上氏。明洪武元年徙湖南长沙府益阳县武潭乡冷水冲,墓靖坡乾井土,地居□靛,置地名赤岗友等处基业。卒葬十甲,处虎形山,后猪狼坡草塘绪巳山姦向。公来自江西,巳□本源马出矣,隶益耤辈基传世,塚墓斯存霍昭祠字□为,始祖非上忘其本也,恐远溯抵无稽,一涉于开会,反失之为江西以前,宁置之不序谱,以传信,旧有定例,生卒年月谱传,不书名讳並地配,庆无传亦不书,攻绲为变本,谟显添注完,俻斯俄偎虚文凤□饶□□取□今□攷旧谱与同校定聊期镇守云宁。元配陈氏,旧谱载陈氏,亦载孝氏,未详,孰是存以俻,敖云生卒年月尖傅葬庸辛公塚同向共碑。生三子:杨正一、杨正二、杨正三。是为青白堂湖南长沙府益阳县武潭乡冷水冲杨氏始迁祖。

杨 杛:宜王十九年壬曾岁封而山大本□□□□杨侯讳杛公谥忠廉。元配氏妣,夫人谥宁贞,生二子:杨伯沃、杨林沃。化字派始祖:杨化孙,名衍,字傅万。南宋中憲大夫,宋湻熙二年乙未二月十二子时生,宋湻三年丁卯五月二九申时殁,葬汀州府上杭县西洋时离城四十里金器载珠形申山寅向。元配陈氏,夫人,宋湻熙元年甲午二月初一辰时生。其长子杨吉雲。是为福建长汀杨氏始迁祖。

杨念九、杨念成:公讳绍,吴邑痒生,明初由江右吉安府永新县烟岡吴村徙居湖南醴陵北乡潭源衡承三德户籍。元延祐二年乙卯二月十一日寅时生,明武三十年丁丑八初十日酉时没。八十三。葬潭源衡老住屋后山申向新茸沙园丰碑柱建专祠三洲原捐立孝庆长至祀今资敬奉“公二老生辰”。元配孙氏。例授孺人元延祐三年丙辰三月初三日辰时生。明洪武十九丙寅二月十一日戌时没。寿七十一,合葬塋向同共修沙碑表。生一子:杨層三。始迁叔祖:杨念成,讳继吴,元延祐四年丁巳五月五日辰时生,明武二十年丁卯七月二十亥时殁,寿七十,葬潭源衡公坟嶺人形寅山申向。元配:富氏。元延祐五戊午七月二十四日卯生,明洪武二十九年丙子十初十日丑时殁,寿七十九葬潭源衡老屋后寅山申向。生一子:杨万三。女一:适刘氏。是为湖南醴陵三洲扬氏始迁祖。

杨福开:南京资善大夫,杨政之子,字法魁,原籍江西吉安府吉水县圳上生,元未至正年间明初携其子隆亨元三公徙楚宝庆之邵东卜居查头村后囘籍,省墓在德州我;鲁渡桥,殁葬南京江霞县羊子江墈山上头顶癞子山脚踏羊子江,其生寿卒年月日时俱不可考。配王氏,生寿卒佚,葬大塘边馒头江巽山乾向。生三子:杨隆、杨亨、杨元。是为湖北邵东杨氏始迁祖。

杨伯侨:谨按晋侯变之子封为杨侯此杨氏受姓之始祖也,子孙番衍分居关西,宏农钱塘,由钱塘徙居吉安庐陵分吉水坝塘杨庄上径,由上径迁丰城湘塘以迄高安大路龙口抚州等处,今因初分伯侨公为同姓之祖,而宗派别居他郡可考见者与本宗次第並列于后。生一子:杨文。是为湖南湘潭杨氏始迁祖。

杨大郎:宋嘉熙三年已亥生,籍居老二十八上都,今白龙十一都石榴册是也。世是莫稽但志始迁之处令七百馀年之子姓尚知派,先人灵爽云。生一子:杨彦和。湖南湘潭上湘草罗巷杨氏始迁祖。

杨应秩:字蒞祿,号历山,原籍吴西吉安府庐陵县杨家庄,于元至正十六年丙申八月十六日午时生,明洪武丙子举孝廉建文辛巳简岳州府教授成祖登御□跡星沙越三年選胜湘潭占籍蝉塘作江湖,寿八十四甲双板桥垅中辰山戌向。元配何氏,何国怀之女,于元至正二十年庚子正月二十三日辰时生,寿八十八,于明正统十二年丁卯八月二十五日未时殁,葬合夫冢同向。生二子:杨浩、杨英。是为湖南湘潭蝉塘杨氏始迁祖。

杨 震:杨宝之子,字伯起,汉安帝永初二年茂申鄧湾辟为募府累,迁□州府史东安太守永宁元年进位司徒官至太尉,终于延光三年甲子后汉书有傅。元配邴氏,生三子:杨奉、杨秉、杨泰。是为湖南三鱣堂杨氏始迁祖。

杨孝虎:受姓始祖:杨膠水。谨按始祖浙江秀水人,宋神宗时为膠水教授,膠水今平庆州也,道遒乱未南归,因卜居卽墨灵山之阳,子孙忘失名讳称膠水公,嗣是谱宗散逸世系莫考我。太原祖修谱有绘像赞纪乃以膠水公为始祖云。始祖以下无可考,至我开邑祖有亲笔书,宗派一统称元时经历祖讳官者为高祖,自是而世次可考,昭穆无紊,当以经历公为一世祖云。杨官,元管勅经历,配□氏,生二子:杨明善、杨均道。按:杨孝虎,武邑,祖寄辽东,书稿称德玉祖代堂伯祖,杨孝虎当军知,杨孝虎为一世行次,但支派无考,谨附于此。是为山东即墨杨氏始迁祖。

杨大禄:配魏氏,明自迁入蜀卜居杨家山卽今水井湾。生一子。是为四川万县水井湾杨氏始迁祖。

资料有待补充。

迁徙分布

宋朝时期,杨姓大约有210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2.7%,排在王、李、张、赵、刘、陈之后,为宋朝第7大姓。杨姓第一大省是四川。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四川、陕西、山西,这三省杨姓大约占全国杨姓总人口的46%;其次分布于河南、河北、湖南,这三省的杨姓又集中了20%。全国形成了以川湘、陕晋、冀豫为中心的三大块杨姓聚集地。

明朝时期,杨姓大约有240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2.5%,为明朝第6大姓。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浙江(11.1%)、江西(10.7%)、江苏(10.3%)、山东(10.1%),这四省杨姓大约占杨姓总人口的42%;其次分布于山西(9.4%)、四川(7.8%)、福建(7.6%)、陕西(5.9%)、湖南(5.5%),这五省的杨姓又集中了36%。浙江一跃成为杨姓第一大省。宋、元、明600余年中,全国人口纯增长率是20%,杨姓人口增长比全国人口的增长速度要慢些,杨姓人口总增加率仅为13%,净增加了30万。杨姓人口的分布总格局也发生变化,人口主要向东南地区迁移。全国重新形成了浙苏鲁、赣闽、晋陕、川湘四大块杨姓人口聚集地区,重心由西部传到了东南部。

当代,杨姓总人口已超过4000万,为全国6大姓之一,约占全国人口的3.1%。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四川、河南、云南三省,大约占杨姓总人口的30%;其次分布于山东、湖北、湖南、贵州、河北,这五省又集中了30%。四川为当代杨姓第一大省。全国形成了云贵川湘、豫冀鲁鄂两块杨姓聚集区。在人群中,分布在云贵、四川大部、重庆南部、湖南西部、广西北部,杨姓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4.5%以上,有的达13%,占了国土面积的13.6%,居住了大约23%的杨姓人口。在晋冀豫、京津、陕宁、甘肃大部、青海东部、新疆北端、内蒙古中部和东北部、黑吉西部、湖北大部、湖南中部和北部、安徽西北部、广西中部,杨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3%-4.5%,其覆盖面积占了国土面积的27.3%,居住了大约34%的杨姓人口。

郡望堂号

杨姓 郡望

主要有弘农郡、天水郡、河内郡等

杨姓 堂号

弘农堂:弘农,地名,古为陕西之弘农县,今为陕西之华阴县,是杨姓先人杼公兴旺发祥之地,以望立堂。

关西堂:东汉时有关西人杨震,博览明经,时人称他是“关西孔子”。故而得名。

四知堂:杨震当荆州刺史时,非常清廉。拒绝行贿者时说:“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么说没人知道呢!”后世遂以“四知”为堂号。

此外,杨姓的主要堂号还有:光裕堂、赐书堂、崇本堂、清白堂、务本堂、绍兴堂、瑞本堂、绍先堂、河东堂、栖霞堂、秦和堂、鸿仪堂、安阳堂、鸿山堂、新杨堂、道南堂、信海堂、北山堂、洪洞堂等。


家谱文献

1.简介:

⑴.修谱:

杨氏谱牒修撰的历史相当悠久。汉朝刘歆在《七略》中提到与他同时的杨雄有《家牒》,而一些古代地方志中摘引的《家牒》片断涉及杨雄身后世。《世说新语》刘孝标注提到数十种南朝士族家谱,其中有《杨氏谱》。《隋书经籍志》录有:《杨氏血脉谱》二卷,《杨氏家谱状并墓记》一卷,《杨氏支分谱》一卷,《杨氏谱》一卷。此外,古籍中还提到北齐有佚名的《杨(忄音)家传》。以杨氏和王氏等为多,南北朝时的杨氏大族,已有编撰家谱之风。

宋至元明时期,私修的杨氏家谱为数不少。元末战乱,杨氏衰落,谱也残缺。明初,分别任司仓、通判的杨氏兄弟罢官家居,商量采撷文献重修家乘,但不久即相继去世。为继承先辈遗志,杨士奇与从兄杨思贻遍访博求,虽为片纸也谨慎过录,积十多年努力,编成《杨氏家乘》。《杨氏家乘》第一部分为族谱,以示尊重本始;第二部分为家谱,以示尊重亲人;以后依次为杨氏人物事实、哀鞔文字、杨氏人物遗文、赠答之作;末附有助于旁考杨氏行事的名贤文字,总共二十卷。

清朝是私修家谱的大发展的时代,雍正皇帝撰写了《圣谕广训》,下令在各地方宣讲,敦促各宗族“修族谱以联疏远”,各级官僚及地方士绅起而应之,各宗族闻风仿效,家谱之盛,遂为空前。民国时期,笃宗族、勤谱事之风未曾稍减。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修谱之风稍歇,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因改革开放、经济发展的推动,许多族姓又兴起续修、重修之风,如重庆万州、湖北荆门等地的杨氏组织了不少修谱委员会或理事会,分别致书全国各地乃至世界各国,请同乡同姓寄去生平业绩,以便辑人族谱。这时的家谱,传统的功能已相当淡化,联络感情、光大族姓、多途径发展乡里经济,成为新修家谱族谱的主要目的。久离乡里的杨氏成员,则通过参与修谱来寄托慎终迫远的寻根情怀,当然也不排斥衣锦还乡的骄傲之情。

家谱修好后,要定期续修,一则续上后出子孙,二则根据家族内部调节和整合族人的需要,适当修改族规。

续修家谱,并不单是循例而行,也是调整族内关系的需要。

⑵.家谱保存:

族谱印好后,谱版安置在小宗祠内,各版片之间用纸搪隔,以免损伤,外用木箱封装,搁置在高架上,以免受潮。族中如有需要加印族谱的,要经管理小宗祠者问清来历,如果确是嫡派子孙,备办好纸张后即到祠中印刷,不得搬到别处,以防版片散失。各房领出家谱多少本,管理小宗祠者要作登记,注明领取时间及领谱人,以便稽查。各家领回的家谱要用木匣装载,置放在香火之上,或密藏于书房之中,每逢伏天取出晒晾,不能让其稍有蛀烂之迹。凡逢岁时祭祀,各家带上原本,到小宗祠集中验看一次,如发现有鼠啮、油污、墨浸及磨坏字迹等现象,族中长辈,要在祖宗牌位前对持谱人严厉申饬,并当众罚银三两,归人祠内,以充日后修谱之资。拒不从命的,不得参与祭祀。家谱不得誊抄,不能传与外人,更不能出售,如有不肖子孙瞒众觅利,族众共同驱逐他,从此不许人祠。这类规定,在不少杨氏家谱中,都有或详或略的交代。

⑶.家谱内容体例:

根据现存的杨氏家谱来看,主要包括:

①谱序:主要记述族姓的来源,先世德行、宗族的迁徙和本家谱的编修、续修情况。谱序一般由本族名人或请当时的社会名人执笔,详细叙述族姓的起源、发展和迁徙的全过程。以使后代子孙知道祖先源流和他们辗转迁徙的艰辛。

②谱例:也称凡例,说明家谱编修的基本原则,家谱的作用和编修家谱的必要睦。

③世家:记述本族的名人事迹。

④诰敕:记录当朝政府对本族人的旌奖文书。

⑤像赞:收集本族先祖、名人的画像,在其后写上赞语,歌颂其功德。

⑥世系:这是家谱中最重要的一部分,自本家族的一世祖以下,每代每人的女名都按辈分写清楚,一看便知自己的继承关系。

⑦传志:记述先祖名人仕宦的传记,以教育后代子孙。

⑧家训:对子孙的教育准则。

⑨祠规:记述本族祭祀的规矩。

⑩祠堂:记载坟墓、义庄等财产情况。

2.家谱:

弘农杨氏重修房谱,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发现于福建明溪,为宋朝著名学者杨时房谱。该谱除世系传记外,还汇编了有关杨时的诰封敕令及杨龟山年谱、画像及龟山故里图。该谱藏于明溪县龟山乡杨时直系二十三代后裔家中。

墨杨氏家乘,有清至民国续修木刻活字印本及铅印本。该谱除详列世系外,有《祭法》一篇,记叙元旦大祭等家族仪式及规程较详,对杨氏族人的定婚许字,丧仪葬礼等也有一定之规。民国二十五年(公元1936年)铅印本记载杨玠《家法》条规较细。

武林杨氏宗谱,有民国时期抄本复印件。该谱第一卷为杨氏《祭规》,订于清乾隆年间,共二十二条,前面数条为先祖遗规,以后为族众同订。谱中所记宗族支派及世系甚详。

黄梅杨氏宗谱,该谱托为杨业宗谱,民国年间手懈本,记载祖宗世系多据民间传说故事以编制,世系谬乱,人物真伪不分。

平越杨氏重修小宗祠谱,(清)杨裕深重修,清咸丰年间木刻活字印本。

杨氏谱书,(民国)杨锡绶等续修。该谱包括序及世系等内容。吉林永吉杨氏为满族,谱序称原为汉人,清康熙年间由山东登州莱阳县迁居永吉州地方,后人吉林鸟枪营镶黄旗汉军。谱载始迁祖杨荣,至今传十四世。该谱为了解东北杨氏迁人情况提供了线索。

杨氏族谱,该谱为辽宁岫岩满族易穆查氏族谱,清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立谱。参与修谱者有杨伟、杨春静、杨恒荣等。谱中排列族中先人名讳年庚、长幼次序,并注明迁居他方的族人的居住地、支派及子孙繁衍情况。对族中先人事迹略有考实。了解易穆查氏的改从杨氏,该谱提供了重要依据。

杨氏族谱,贵州天柱蓝田镇杨氏族谱。1930年杨正光录,杨恩培藏。封面标明“四知堂第”。谱序谓由南昌府丰城县迁来,至修谱时已历二十一世,至收藏者为二十三世。谱中载字派三种,略有不同,反映由于分房带来一定变化。

杨氏族谱,贵州独山杨一诚草创,杨祖芳重修,亦托为弘农杨氏支系。该谱包括序文三篇、世系表及重要人物小传等内容。谱载先祖杨春为明末人,由江西来黔贸易,卜居独山,至修谱时传十三世。该谱为木刻活字印本。

杨氏谱系,黔西彝族杨氏谱,杨氏后裔于民国时期据彝文谱纂修。该谱包括源流、世系、彝汉文对照乌蒙世系、各家支世次及夷字释略等内容。谱至始祖迄修谱达七十三代,唯中间有阙佚。该杨氏世居黔西,明末改土归流,始从汉姓。该谱为研究黔西杨氏源流的重要文献。

杨氏家谱史,贵州桐梓杨修礼、杨修国等修,1990年据旧谱及其他文献编纂。修谱人称为播州杨氏土司始祖杨端第四十四代孙。谱分三卷,内容较为丰富,重要者有世次记、碑记、姓氏来源、世系源流、谱系、名宦词、人物事迹、仕居分派史、承续总歌及注解、正宗源流等。该谱自杨端往上溯四十八代,谬悠难信;白杨端始谱至今历四十八代。该谱为铅印本。

弘农杨氏宗谱(残),始修于清乾隆十九年(公元1754年),清咸丰初年杨月三等续修。据谱可知杨月三之族散居于安徽合肥、庐州等处。该谱为木刻活字印本。

杨氏家谱,(民国)杨芝田编,该谱始修于明万历年间,至杨芝田已为五修。据谱可知杨芝田之族散居山东临沂、沂州等地。该谱为石印本。

衡湘杨氏族谱,(清)杨世准修。谱中称其堂第为“清白堂”,认为弘农支系。据谱可知杨世准之族散居湖南衡阳、湘乡等地。该谱为木刻活字印本。

杨氏列代世系表,(民国)杨培志编。该谱为铅印本,除世系表外,附坟墓祭祀一览表。

杨氏宗谱残卷,著者待考,据残卷记载,可确定谱主为重庆开州人,世系不全。

湖南湘潭杨氏四修支谱四卷,首一卷、末一卷,(清)杨达文等修,清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杨氏支谱十卷,(民国)杨能泽主修,民国十二年(公元1923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湖南湘潭蝉塘杨氏五修族谱二十二卷,(清)杨云亭等纂修,清同治四年(公元1865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湖南杨氏族谱十二卷,(清)杨盛春等纂修,清光绪十七年(公元1891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湖南中湘蝉塘杨氏七修族谱四十一卷,杨蓋楚主修,民国二十六年(公元1937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湖南中湘中湘棠湾杨氏六修谱二十卷,著者待考,民国二十五年(公元1936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白杨山下赵氏宗谱十卷,(清)赵西白等修,清同治十三年(公元1874年)永思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北京房山杨氏家谱,著者待考,清道光十一年(公元1831年)椿荫堂手写本一册。现被收藏在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河北卢龙杨氏家谱一卷,(民国)杨胜桂纂,民国二十八年(公元1939年)石印本。现被收藏在河北省卢龙县文河地名办公室。

江苏镇江京江杨氏族谱四卷,(清)杨茂森等重修,清咸丰元年(公元1851年)木刻活字印本四册。现被收藏在吉林大学图书馆、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江苏镇江京江杨氏重修宗谱十卷,(清)杨志洪等重修,清咸丰二年(公元1852年)木刻活字印本十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南开大学图书馆。

江苏镇江京江杨氏族谱十卷,(清)杨鸣谦、杨之祥等重修,清光绪十四年(公元1888年)禀庆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江苏镇江京江杨氏重修宗谱八卷,首一卷、末一卷,(清)杨毓瀛等重修,清光绪三十二年序(公元1907年)世清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册。现被收藏在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江苏扬中杨氏家谱,著者待考,民国时期木刻活字印本两册。现被收藏在江苏省杨中县图书馆。

江苏句容仁村杨氏家乘附补遗十六卷,(清)杨德益等修,清光绪十三年(公元1887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江苏省镇江市博物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江苏句容杨氏族谱,(民国)欧阳莱纂,民国二十九年(公元1940年)木刻活字印本两册。现被收藏在江苏省句容县陈武乡黄冈大队杨家村。

江苏常州安阳杨氏重修族谱十卷,(清)扬方达修,清乾隆六十年(公元1795)木刻活字印本十册。现被收藏在南京大学图书馆。

江苏常州安阳杨氏宗族谱二十四卷,(清)杨德周等纂修,清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年)敦睦堂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上海市图书馆、江苏省常州市图书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江苏常州云山杨氏宗谱六卷,(清)杨喜宝修,清光绪三年(公元1877年)四知堂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第一卷、第六卷。现被收藏在江苏省常州市图书馆。

江苏常州罗巷杨氏宗谱十六卷,(清)杨肇基主修,杨肇登主稿,清光绪二十二年(公元1933年)敦本堂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第一卷。现被收藏在江苏省常州市图书馆。

江苏常州杨氏接修宗谱四卷,著者待考,敦本堂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第四卷。现被收藏在江苏省常州市图书馆。

江苏武进毗陵杨氏宗谱十二卷,(清)杨德馨主修,清光绪二十年(公元1894年)四知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二册。现被收藏在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江苏武进武邑杨思桥杨氏宗谱八卷,(民国)杨荣茂、杨顺泉纂修,民国九年(公元1920年)四知堂木刻活字印本八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吉林大学图书馆。

江苏武进毗陵杨氏宗谱十六卷,(民国)杨培昌、杨孟权重修,民国三十六年(公元1947年)四知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六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吉林大学图书馆、江苏省苏州市图书馆。

江苏武进毗陵镇塘桥杨氏宗谱十四卷,(清)杨茂贤等修,清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道南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四册。现被收藏在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江苏武进毗陵镇塘桥杨氏重修宗谱十四卷,(民国)杨祖德编修,民国三十六年(公元1947年)道南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四册。现被收藏在南开大学图书馆。

江苏武进毗陵杨氏宗谱十二卷,首一卷、末一卷,(民国)杨汉彬、杨文鼎等主修,民国十三年(公元1924年)毗陵杨氏清白堂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河北大学图书馆、江苏省常州市图书馆、

江苏武进毗陵邢村杨氏十修宗谱二十二卷,(民国)杨秉铨等修,民国十七年(公元1928年)务本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二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

江苏武进毗陵邢村杨氏宗谱二十二卷,(民国)杨履殿、杨喜培等纂修,民国三十六年(公元1947年)毗陵务本堂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第一~三卷、第五~九卷、第十一~十四卷、第十六~二十二卷。现被收藏在江苏省常州市图书馆。

江苏溧阳沙谿杨氏宗谱二十卷,(清)杨汝舟纂修,清光绪六年(公元1880年)光裕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册。现被收藏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

江苏无锡鸿山杨氏宗谱六卷,(清)杨际昌、杨宜德续修,清同治九年(公元1870年)天乐堂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辽宁省图书馆、吉林大学图书馆。

江苏无锡鸿山杨氏宗谱九卷,首一卷、末一卷,(清)杨春池主修,清光绪二年(公元1876)木刻活字印本二十八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

江苏无锡鸿山杨氏宗谱十二卷,首一卷,(民国)杨楫纂修,民国六年(公元1917年)木刻活字印本四十八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人民大学图书馆、江西省图书馆、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江苏无锡杨氏寺头支谱六卷,首一卷,(清)杨秀续修,清光绪五年(公元1879年)木刻活字印本四册。现被收藏在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江苏无锡赐书堂杨氏谱传,(清)杨念祖等修,清光绪十三年(公元1887年)赐书堂木刻活字印本两册。现被收藏在苏州大学图书馆、福建师范大学图书馆、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江苏无锡杨氏宗谱十二卷,(清)杨德荣主修,清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崇本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二册。现被收藏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

江苏宜兴缪墅杨氏宗谱六卷,(民国)杨九成缮稿,杨阿大主修,民国二十六年(公元1937年)四知堂木刻活字印本六册。现被收藏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南开大学图书馆。

江苏吴县弘晨杨氏支谱,(清)杨廷杲重修,清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义庄木刻活字印本四册。现被收藏在南开大学图书馆、江苏省苏州市博物馆。

江苏吴县重修湖田杨氏族谱,(清)杨同人纂修,手写本一册。现被收藏在江苏省苏州市图书馆。

江苏沙州杨氏家乘,(清)杨沂孙、杨希钰等撰,木刻活字印本一册。上海市图书馆、现被收藏在江苏省常熟市图书馆。

江苏吴江杨氏宗谱,(民国)杨学沂等修,民国元年(公元1917年)明远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科图历博吉林大学图书馆、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江苏太仓杨氏娄城支谱,(清)杨泰煐等纂,清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石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江苏金城杨氏家谱稿,(清)杨德裕编,清光绪年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浙江宁波西成杨氏宗谱九卷,首一卷,(清)杨濂纂修,清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年)一本堂手写本六册。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宁波市天一阁文物管理所。

浙江余姚汇头杨氏宗谱二十卷,首一卷、末一卷,(清)杨振铎、杨鸿绪续修,清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端本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册。现被收藏在河北大学图书馆。

浙江余姚杨氏宗谱十卷,首一卷,(民国)杨家隽、杨荫宸、杨琪等编辑,民国九年(公元1920年)绍先堂木刻活字印本八册。现被收藏在南开大学图书馆、河北大学图书馆、浙江省图书馆。

浙江余姚云楼杨氏宗谱四卷,(民国)杨志睦续修,民国十年(公元1921年)木刻活字印本四册。现被收藏在河北大学图书馆。

浙江余姚马清杨氏宗谱十卷,首一卷,(民国)杨家茂等重修,民国十七年(公元1928年)四知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浙江鄞县四明栎谿杨氏宗谱,(明)杨应鹏纂修,杨如纪续修,明朝时期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浙江鄞县栎谿杨氏宗谱五卷,首一卷、末一卷,(清)杨臣柱纂修,清道光二十九年(公元1849年)一本堂木刻活字印本五册。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宁波市天一阁文物管理所。

浙江鄞县栎谿杨氏宗谱二十卷,首一卷,(清)杨濂纂修,清同治十三年(公元1874年)手写本。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宁波市天一阁文物管理所(有六册,附世系三册)。

浙江鄞县栎谿杨氏宗谱二十卷,首一卷,(清)杨鄰和等纂修,清光绪二十三年(公元1897年)一本堂木刻活字印本六册。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宁波市天一阁文物管理所。

浙江慈谿赭山杨氏宗谱十二卷,首一卷、末一卷,(民国)杨增濂、周毓邢重纂,民国二十年(公元1931年)敦睦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河北大学图书馆、浙江省宁波市天一阁文物管理所。

浙江奉化杨氏支谱八卷,(清)杨占亨修,清光绪二十五年(公元1899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奉化县文物管理局。

浙江象山杭头杨氏宗谱六卷,(民国)类凤鸣重修,民国二十二年(公元1933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浙江省象山县文物管理局。

浙江象山方前杨氏宗谱一卷,(清)顾云峰撰,清光绪十六年(公元1890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浙江省象山县文物管理局。

浙江象山李家弄杨氏宗谱一卷,(民国)徐沛禄重修,民国三年(公元1914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浙江省象山县文物管理局。

浙江象山方前杨氏宗谱一卷,(民国)陈炼芳重修,民国二十九年(公元1940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浙江省象山县文物管理局。

浙江湖州归安杨氏家乘四卷,附杨氏宗祠义产事略一卷,(清)杨炳堃辑,清咸丰八年(公元1858年)宝俭堂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复旦大学图书馆、江苏省南京市图书馆。

浙江诸暨富春杨氏宗谱八卷,首一卷,(清)杨凤珠修,杨维莆、杨明斋纂,清同治十一年(公元1872年)四知堂木刻活字印本八册。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图书馆。

浙江新昌彩烟杨氏宗谱十六卷,首一卷,(清)杨鼎洛、杨义、杨绷廷等纂修,清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卷首、第一~六卷、第八卷、第十二卷。现被收藏在浙江省新昌县文物管理局。

浙江新昌杨氏家谱,著者待考,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图书馆。

浙江上虞古虞岭杨氏续修宗谱六卷,首一卷、末一卷,(清)杨大礼、金敞续修,清咸丰九年(公元1859年)四知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册。现被收藏在吉林大学图书馆、江苏省南京市图书馆。

浙江上虞沥海杨氏续修宗谱十卷,首一卷,(民国)杨苑、杨启璜修,程鹏纂,民国十四年(公元1925)孝义堂木刻活字印本。三册。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图书馆。

浙江上虞新桥杨氏弘公房谱六卷,首一卷、末一卷,(民国)杨镇陶、杨乾鍠纂修,民国二十八年(公元1939年)四知堂木刻活字印本九册。现被收藏在河北大学图书馆、河南省郑州市图书馆。

浙江兰谿杨氏宗谱六卷,著者待考,民国九年(公元1920年)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第一卷、第四卷。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兰溪县岩山乡。

浙江兰谿杨氏宗谱两卷,(民国)杨樟秋、杨玉佩纂,民国十年(公元1921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兰谿县黄店乡金家堪头。

浙江义乌稠岩杨氏宗谱二十六卷,(清)杨云峦等主修,清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木刻活字印本三十二册。现被收藏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

安徽来安杨氏家谱,(民国)杨恩训等修,民国十年(公元1921年)清白堂修木刻活字印本三十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浙江金华弘农杨氏宗谱,(清)杨作传修,清光绪四年(公元1878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浙江新昌彩烟杨氏忠存祠宗谱,(民国)杨士庸等修,民国三十六年(公元1947年)木刻活字印本十四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浙江缙云胪膛杨氏宗谱,《杨氏宗谱》重修委员会编,1997年修胶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弘农杨氏族史(统谱),(现代)杨维森修,2000年修胶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湖南邵阳桑林杨氏三修族谱,(现代)杨世崇等修,民国二十九年(公元1940年)四知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四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湖南平江蒲塘杨氏族谱,(民国)杨开迪等修,民国十八年(公元1929年)绍美堂木刻活字印本三十三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江西万载杨氏族谱,著者待考,清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清白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湖南凉伞桥杨氏族谱,(民国)杨立熏等修,民国三十一年(公元1942年)培本堂修木刻活字印本十八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四川资阳杨氏家谱,(现代)杨聘纂,1989年油印本一册;杨恺龄自订,杨恺龄修,1991年铅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山西代县杨氏族谱,(现代)杨光亮等修,1999年铅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浙江永康前山杨村志(主要是杨氏,还有其他姓氏如吕、桑、胡),(现代)杨庆生主编,1999年胶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通谱杨氏总祠族谱,著者待考,民国三十二年(公元1943年)弘农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十三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浙江暨阳蕾山杨氏宗谱,(民国)杨德尧、杨嘉善等修,民国时期享伦堂木刻活字印本三十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四川高县杨柳萧氏家谱,(清)杨氏先德录,(清)杨希闵辑,清光绪十三年(公元1887年)重刊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杨氏族谱,(清)杨齐三纂修,据清朝年间木刻活字印本复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杨氏族谱,(现代)杨健远、杨芬芳等纂修,1983年忠武祠铅印本六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重修湖田杨氏族谱,(清)杨会元、杨同人纂修,清朝年间手写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前黄杨氏新修族谱,(清)赵振祚纂修,清咸丰四年(公元1854年)手抄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毗陵前黄杨氏族谱二十卷,(清)杨开亨纂修,清光绪二十一年(公元1895年)铅印本二十四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杨氏宗谱十二卷,(清)杨德荣纂修,清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崇本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二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毗陵杨氏宗谱十卷,首一卷、末一卷,(民国)杨俊德等修,民国十三年(公元1924年)清白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五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锡山杨氏宗谱四十三卷,首一卷,(民国)杨邦潘纂修,民国十七年(公元1928年)道南祠活字本四十六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毗陵邢村杨氏十修宗谱二十二卷,(民国)杨秉铨纂修,民国十七年(公元1928年)务本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二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缪墅杨氏宗谱六卷,(民国)杨九成纂修,民国二十六年(公元1937年)四知堂木刻活字印本六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姚江杨氏宗谱两卷,(清)叶鸿坤纂修,清光绪十三年(公元1887年)绍光堂木刻活字印本两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义乌稠岩杨氏宗谱二十六卷,(清)杨云峦纂修,清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木刻活字印本三十二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余姚汇头杨氏宗谱二十卷,首一卷、末一卷,(清)杨振铎等续纂,清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瑞本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杨氏宗谱六卷,(清)杨渔纂修,清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四知堂木刻活字印本六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杨氏家谱,(清)杨应坦纂修,清光绪十三年(公元1887年)赐书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闽浦金章杨氏宗谱,(民国)杨思顺纂修,民国十八年(公元1929年)修,民国十九年(公元1930年)莆城木刻活字印本十二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金章杨氏宗谱,(民国)杨成遇、杨章霞、徐昌期等纂修,民国十九年(公元1930年)木刻活字印本十三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即墨杨氏族谱,(清)杨可瑞纂修,清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承桂堂木刻活字印本六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即墨杨氏家乘,(清)杨述纂修,清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铅印本四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杨氏家谱,(民国)杨芝田纂修,民国十四年(公元1925年)石印本六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宁邑白石杨四修族谱十八卷,首一卷、末一卷,(清)杨业纂修,清同治十年(公元1871年)弘农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邵东杨氏续修族谱十卷,首一卷、末一卷,(清)杨国章等纂修,清道光二十二年(公元1842年)木刻活字印本六十七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上湘草萝巷杨氏续修族谱二十三卷,首一卷、末一卷,(清)杨学浚纂修,清同治十年(公元1871年)清白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三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杨氏族谱十二卷,(清)杨盛春纂修,清光绪十七年(公元1837年)木刻活字印本十三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杨氏支谱十卷,(民国)杨能泽等修,民国十二年(公元1923年)克勤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中湘棠湾杨氏六修谱二十卷,(民国)杨显纂修,民国十五年(公元1926年)清白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中湘蝉塘杨氏七修族谱四十一卷,(民国)杨笃培纂修,民国二十六年(公元1937年)遗道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十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万邑杨氏族谱八卷,首一卷,(民国)杨兴纂修,民国六年(公元1917年)木刻活字印本十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蒙自杨氏宗谱,杨学周纂修,手写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关西杨氏宗谱十六卷,(民国)杨三益、杨东海重修,民国四年(公元1915年)叙伦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六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湘乡杨梅壹胡氏海房谱,(清)胡宗相等主修,清道光十年(公元1830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暨阳城南倪杨氏宗谱二十卷,首三卷,(民国)杨鸿总纂,民国十七年(公元1928年)翼善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二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暨阳城南倪杨氏宗谱,(清)杨吉庵等总理,清同治九年(公元1870年)翼善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八册,今仅存第一~十八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土桥杨氏支谱十卷,首一卷、末一卷,清光绪丙午年(公元1906年)太和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二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杨氏族谱,著者待考,清嘉庆四年(公元1799年)弘农堂木刻活字印本两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杨氏五修族谱十六卷,著者待考,民国三十年(公元1941年)四知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九册,缺艺文卷、第七卷、第十四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益阳杨氏八修族谱四十卷,首一卷、末卷上下册,著者待考,民国戊子年(公元1948年)木刻活字印本四十一册,缺第十五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靳江杨氏八修族谱三十卷,首一卷、末一卷,著者待考,民国三十四年(公元1944年)白云祠木刻活字印本三十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杨氏四修族谱二十二卷,另十六卷,著者待考,民国壬午年(公元1942年)寿白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杨氏族谱三卷,首一卷,著者待考,清咸丰年间清白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杨氏六修支谱八卷,首三卷,另两卷,末三卷(上中下册),著者待考,民国十三年(公元1924年)清白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六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杨氏族谱十卷,首一卷,著者待考,清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清白堂木刻活字印本九册,缺第六卷、第九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蒲塘杨氏六修族谱六十卷,首九卷,著者待考,民国十八年(公元1929年)绍美堂木刻活字印本三十四册,内有杨开慧。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杨氏族谱四十二卷,首七卷,另三卷,著者待考,民国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铜铃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十二册,内有杨开慧,有两套全,另一套不全,共三套。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蒲塘杨氏六修族谱,著者待考,民国十八年(公元1929年)绍美堂木刻活字印本三十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桑林杨氏三修族谱十三卷,首两卷,著者待考,民国二十九年(公元1940年)四知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四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刘南谢家洲杨氏三修族谱四十卷,著者待考,清朝时期清白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十五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弘农杨氏宗谱两卷,著者待考,民国乙卯年(公元1915年)重修木刻活字印本两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弘农杨氏宗谱,著者待考,清同治庚午年(公元1870年)四和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弘农杨氏宗谱,著者待考,清光绪丙申年(公元1896年)四和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长沙杨氏家谱六卷,著者待考,民国十四年(公元1925年)四知堂木刻活字印本六册,今仅存第二~三卷。现被收藏在上海市图书馆、中国家谱网站。

杨氏族谱四十二卷,首六卷,另三卷,著者待考,民国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铜铃堂木刻活字印本三十九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浦塘杨氏六修族谱六十卷,首九卷,(民国)开迪新严纂修,民国十八年(公元1929年)绍美堂木刻活字印本三十四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手抄杨氏续修族谱,著者待考,清嘉庆年间修,清道光年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头几页较差。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上海南开杨公镇东支谱,(民国)于溶总编辑,民国二十三年(公元1934年)上海中华书局聚珍仿宋版铅印本两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上虞古虞岑仑杨氏宗谱六卷,首一卷、末一卷,(清)金敞等纂修,清咸丰四年(公元1854年)知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上虞沥海杨氏续修宗谱十卷,首一卷,(民国)杨一放纂修,民国十四年(公元1925年)孝义堂木刻活字印本三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巴陵杨氏族谱,(清)杨大醇等纂修,清咸丰九年(公元1859年)木刻活字印本八册,今仅存第一~六卷、第十~十一卷、卷首。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巴陵杨氏族谱,著者待考,民国十一年(公元1922年)木刻活字印本八册,今仅存第一卷、第二卷下册、第四~五卷、第八卷、第十卷、第十二卷中册、第十三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平江爽源杨氏家谱,著者待考,清乾隆五十七年(公元1792年)关西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今仅存第四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平湖杨氏支谱,著者待考,清朝年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吉水杨氏三修族谱,著者待考,清朝年间白堂木刻活字印本三册,今仅存第五卷、第八卷、第十一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吉水沙溪杨氏宗谱八卷,(清)杨之桢等纂修,清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光裕堂木刻活字印本八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吉安忠节南岭杨氏族谱,(民国)杨长春等纂修,民国三十三年(公元1944年)木刻活字印本五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西平杨氏家谱,(民国)杨朝重等纂修,民国九年(公元1920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残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邵阳杨氏三修家乘十一卷,首一卷,(清)杨芳茂等纂修,清光绪七年(公元1881年)四知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今仅存卷首。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邵阳杨氏三修族谱,(清)杨秉彝等纂修,清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四知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今仅存第二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邵阳邵东新桥杨氏四修族谱六十二卷,末一卷,艺文集三卷,(民国)杨湘鉴等纂修,民国时期木刻活字印本六十七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武陵杨氏族谱九卷,(清)杨宗藩等纂修,清宣统二年(公元1910年)文运堂木刻活字印本七册,今仅存第四~八卷、卷首。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武陵杨氏族谱十卷,(清)杨先知等纂修,清光绪三年(公元1877年)明文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今仅存第一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武陵杨氏三修族谱,(清)杨才焕纂修,清光绪十九年(公元1893年)清白堂木刻活字印本三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武陵建平杨氏家谱,著者待考,清朝时期四知堂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第五~六卷、第九卷、第十一~十二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武进漕桥杨氏宗谱六卷,(民国)刘晋等纂修,民国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四知堂木刻活字印本六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武义官桥杨氏宗谱,(清)杨文采等纂修,清道光元年(公元1821年)木刻活字印本两册,今仅存第一卷、第三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武义官桥杨氏宗谱,(清)杨志荣等纂修,清道光二十二年(公元1842年)木刻活字印本两册,今仅存第一~二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杭州杨氏宗谱,(民国)杨善培纂修,民国十八年(公元1929年)序思堂木刻活字印本两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东陵杨氏宗谱,著者待考,清朝年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今仅存第三卷上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东阳杨氏宗谱三卷,(清)杨承信等纂修,清咸丰七年(公元1857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今仅存第一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长沙水矶口杨氏家谱,(民国)杨科长纂修,民国三十六年(公元1947年)弘农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一册,今仅存前第一~三卷,后第一卷、第三~六卷,卷首第一册,卷末第一~二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长沙杨氏支谱十一卷,首一卷、末一卷,(民国)杨克晓等纂修,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木刻活字印本十四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长沙杨氏东四房谱,(民国)杨书钧等纂修,民国二十二年(公元1933年)弘农堂木刻活字印本八册,今仅存第一~二卷、第四~九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长沙杨氏东大房下半谱,(民国)杨书馥等纂修,民国二十七年(公元1938年)弘农堂木刻活字印本两册,今仅存第三卷、第七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长沙杨氏家谱,著者待考,民国年间四知堂木刻活字印本两册,今仅存第二~三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长沙杨氏家谱,著者待考,清朝年间木刻活字印本两册,今仅存第二卷、第六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岳阳杨氏宗谱,杨氏合族纂修,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岳阳杨氏宗谱,(清)杨朝拔等纂修,清乾隆四十年(公元1775年)孝义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今仅存第一~四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岳阳杨氏宗谱,著者待考,清朝年间白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残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岳阳杨氏族谱,(清)杨伦舫等纂修,清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四知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今仅存第一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岳阳杨氏族谱,(民国)杨象骨等纂修,民国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四知堂木刻活字印本两册,今仅存第一卷,另有一册未题卷次。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岳阳杨氏族谱,著者待考,民国三十三年(公元1944年)清白堂木刻活字印本五册,今仅存第一~二卷、第四~五卷、第十一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金华龙山杨氏宗谱,著者待考,清光绪二十二年(公元1896年)木刻活字印本八册,今仅存第一~四卷、第五卷下册、第六~七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金华龙山杨氏宗谱,著者待考,民国十一年(公元1922年)木刻活字印本七册,今仅存第二~五卷、第八~十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金华金邑杨氏宗谱三卷,(清)杨赏文等纂修,清光绪六年()木刻活字印本两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宜兴官庄杨氏宗谱四卷,(清)杨翼亮等主修,清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彝叙堂木刻活字印本三册,今仅存第一卷、第三~四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茶陵杨氏续修族谱四卷,首一卷,(清)杨秉渊等纂修,清同治二年(公元1863年)关西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南安杨氏族谱,(清)李翼鹏等纂修,清咸丰元年(公元1851年)问安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今仅存第三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南昌杨氏家乘四卷,(清)杨忠朝等纂修,清朝年间光裕堂抄本四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南峰杨氏宗谱,著者待考,清光绪十七年(公元1891年)木刻活字印本四册,今仅存第四~七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高淳杨氏家乘,著者待考,清朝年间木刻活字印本十一册,今仅存第二卷、第四~十卷、第十二卷、第二十四卷、第二十九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高淳杨氏家乘,著者待考,清朝年间手写本一册,今仅存第十六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剡县剡西杨氏宗谱,著者待考,清嘉庆十五年(公元1810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今仅存第三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浦阳人峰杨氏宗谱,(清)杨德会等纂修,清嘉庆十六年(公元1811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今仅存第一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浦阳人峰杨氏宗谱,著者待考,清光绪二十三年(公元1843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今仅存第一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浦阳桃溪杨氏宗谱,(清)杨大昌等纂修,清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44年)木刻活字印本三册,今仅存第一卷、第四~五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浦阳桃溪杨氏宗谱,(清)杨德时等纂修,清道光二十三年(公元1843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今仅存第一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浦阳桃溪杨氏宗谱,(清)杨邦伟等纂修,清光绪十二年(公元1886年)木刻活字印本四册,今仅存第一卷、第三~四卷、第六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浦阳龙溪杨氏宗谱,(清)杨心桂等纂修,清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清白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册,今仅存第一~九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浦阳龙溪杨氏宗谱,(清)杨廷俊等纂修,清光绪十七年(公元1891年)清白堂木刻活字印本八册,今仅存第一~八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浠水浠川杨氏六修族谱,著者待考,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清白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今仅存第四十八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益阳杨氏续修族谱,著者待考,民国年间弘农堂木刻活字印本九册,今仅存第一~六卷、第八~十三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益阳资阳七甲杨氏族谱,著者待考,民国年间双梧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今仅存第二十四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黄岩杨溪杨氏宗谱十二卷,首一卷,(清)杨丽生等纂修,清光绪十三年(公元1887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黄岩葛岙杨氏宗谱六卷,(民国)陶梦松等纂修,民国七年(公元1918年)木刻活字印本六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萍乡柳源杨氏族谱,(民国)杨兆等纂修,民国二十五年(公元1936年)敦本堂木刻活字印本五册,今仅存第一卷、第六~七卷、第十一~十二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萍乡杨氏七修族谱,著者待考,清宣统二年(公元1910年)木刻活字印本十册,今仅存第一~八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萍乡萍北清溪杨氏八修族谱,(民国)杨寿民等纂修,民国三十五年(公元1946年)思乐堂木刻活字印本六册,今仅存第一~二卷、第四~五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常州缪贤杨氏族谱八卷,(清)杨顺成等纂修,清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留耕堂木刻活字印本八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无锡鸿山杨氏宗谱,著者待考,清朝年间木刻活字印本两册,今仅存第二卷、第四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无锡鸿山杨氏宗谱十二卷,首一卷,(民国)杨石渔等纂修,民国六年(公元1917年)木刻活字印本四十八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无锡安阳杨氏族谱二十四卷,(清)杨道余等纂修,清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年)敦睦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六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无锡江陂杨氏宗谱十二卷,首一卷、末一卷,(清)杨熊飞等主修,杨夙根等纂修,清光绪十七年(公元1891年)孝思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二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无锡江陂杨氏宗谱,著者待考,民国年间孝思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今仅存第五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无锡杨氏宗谱四卷,(清)杨茂畿等纂修,清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年)四知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无锡杨氏锡典宗谱两卷,(清)杨星等纂修,清光绪十四年(公元1888年)崇德堂木刻活字印本两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须江杨氏宗谱十二卷,(清)蔡元善等主修,清光绪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木刻活字印本十二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善化平山杨氏族谱十卷,著者待考,清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四知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湘阴杨氏族谱,著者待考,清朝时期弘农堂木刻活字印本两册,今仅存第三~四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湘阴剑滩杨氏族谱,著者待考,民国三十二年(公元1943年)弘农堂木刻活字印本五十册,今仅存第六~九卷、第十一~十二卷、第十四卷、第十六~二十二卷、第二十四~三十卷、第三十二~三十五卷、第三十七~三十八卷、第四十~四十八卷、第五十~五十一卷、第五十五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湘乡上湘草萝杨氏三修族谱二十四卷,首一卷、末一卷,(民国)杨丕灼纂修,民国七年(公元1918年)清白堂木刻活字印本三十二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湘乡上湘草萝杨氏宗谱十二卷,(清)杨仰顺等纂修,清咸丰六年(公元1856年)清白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今仅存第卷首。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湘乡上湘水口杨氏支谱,著者待考,清朝时期清白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今仅存第四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湘乡扶塘杨氏续修族谱,著者待考,清朝时期弘农堂木刻活字印本五册,今仅存第一卷、第三~四卷、第六卷、第十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湘乡扶塘杨氏三修族谱,著者待考,民国年间弘农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今仅存第五卷。湘乡杨氏宗谱,杨辉庭等纂修,清朝年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残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湘潭中湘凉伞桥杨氏五修族谱,著者待考,清朝时期培本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册,今仅存第八卷、第十六卷、第十八~十九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湘潭中湘蝉塘杨氏七修族谱四十一卷,(民国)杨盍楚主修,民国二十六年(公元1937年)遗直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十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汤溪杨氏宗谱,著者待考,清朝年间木刻活字印本两册,今仅存第三卷,另有一册未题卷次。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汤溪莲湖杨氏宗谱,著者待考,清朝年间木刻活字印本三册,今仅存第八~九卷、第十五~十六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遂安杨氏宗谱六卷,首一卷、末一卷,(清)杨光何等纂修,清嘉庆十二年(公元1807年)八行堂木刻活字印本三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遂安杨氏宗谱六卷,首一卷、末一卷,(清)杨昌周等纂修,清咸丰七年(公元1857年)八行堂木刻活字印本两册,今仅存第一卷、第三~六卷、卷首。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婺州杨氏宗谱,(明)杨心镜等纂修,明天启四年(公元1624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瑞金西门杨氏七修族谱,(民国)杨斗光等纂修,民国三十七年(公元1948年)铅印本二十四册,残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瑞金西门杨氏族谱,著者待考,清朝年间木刻活字印本三册,残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瑞金西门杨氏族谱,著者待考,清朝年间木刻活字印本十六册,残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瑞金古祭杨氏五修族谱,(清)杨永绅等纂修,清光绪五年(公元1879年)木刻活字印本五册,残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瑞金北关杨氏七修族谱,(民国)杨泽周等纂修,民国三十八年(公元1949年)文德堂木刻活字印本三十五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瑞金北关杨氏族谱,(清)杨泰铭等纂修,清朝年间木刻活字印本五册,残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瑞金北关杨氏六修族谱,著者待考,清光绪二十一年(公元1895年)木刻活字印本十九册,残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义乌稠岩杨氏宗谱二十卷,(清)杨云峦等纂修,清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木刻活字印本三十二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义乌稠岩杨氏宗谱,著者待考,清光绪十五年(公元1889年)木刻活字印本十六册,今仅存第三卷、第五卷、第七卷、第十~十七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义乌稠岩杨氏宗谱三十七卷,(民国)杨重绪等纂修,民国十八年(公元1929年)木刻活字印本五十三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义乌枧畴杨氏续修宗谱,著者待考,清道光三年(公元1823年)木刻活字印本两册,今仅存第一~二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义乌枧畴杨氏宗谱,著者待考,清道光二十五年(公元1849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今仅存第九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义乌枧畴杨氏宗谱,著者待考,清同治九年(公元1870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今仅存第十二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义乌赤岸杨氏宗谱十七卷,(清)杨元汉等纂修,清光绪二年(公元1876年)木刻活字印本六册,今仅存第一~二卷、第九卷、第十一卷、第十三~十四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义乌赤岸杨氏宗谱十八卷,(清)杨应奎等纂修,清嘉庆二十年(公元1815年)木刻活字印本八册,今仅存第一卷、第四~六卷、第八卷、第十一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义乌赤岸杨氏宗谱,(清)杨太初等纂修,清道光二十年(公元1840年)木刻活字印本两册,今仅存第七~八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义乌赤岸杨氏宗谱,(清)杨承勇等纂修,清咸丰九年(公元1859年)木刻活字印本两册,今仅存第七卷、第十五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义乌赤岸杨氏宗谱,著者待考,清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木刻活字印本三册,今仅存第一~二卷、第十四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义乌冰湖杨氏宗谱三卷,(清)杨承元等纂修,清光绪八年(公元1882年)木刻活字印本四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江苏溧阳新溪杨氏承续录十四卷,首一卷、末一卷,著者待考,清光绪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木刻活字印本十三册,今仅存第一~四卷、第六~十四卷、卷首。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江苏溧阳新溪杨氏承录,著者待考,清朝年间木刻活字印本十二册,今仅存第七~十卷、第十二~十三卷、第十六~十七卷、第十九~二十二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宁乡杨氏五修家谱,(清)杨纪寿总辑,清光绪十六年(公元1890年)清白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残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宁乡洋泉杨氏四修族谱,著者待考,民国年间清白堂木刻活字印本三册,今仅存第四卷、第七卷、第九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宁乡白石杨氏五修家谱十九卷,首一卷、末一卷,附华阴大同谱记,(民国)杨章梁等纂修,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弘农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宁乡白石杨氏四修族谱,(清)杨业幡等纂修,清同治十年(公元1871年)弘农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今仅存第四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暨阳十都杨氏宗谱,(清)杨文等纂修,清道光十一年(公元1831年)公元1831年)木刻活字印本两册,残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暨阳徐坞杨氏宗谱,著者待考,清光绪十六年(公元1890年)佑启堂木刻活字印本九册,残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暨阳徐坞杨氏宗谱,著者待考,清朝时期佑启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今仅存第八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暨阳徐坞杨氏宗谱,著者待考,民国五年(公元1916年)佑启堂木刻活字印本三册,残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暨阳杨氏宗谱十八卷,著者待考,清道光二十八年(公元1848年)清白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今仅存第一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暨阳杨氏宗谱,(清)杨郊东纂修,清咸丰元年(公元1851年)木刻活字印本五册,今仅存第一卷、第五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暨阳杨氏宗谱,(清)沈于天纂修,清同治九年(公元1870年)木刻活字印本六册,今仅存第一~六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暨阳蕾山杨氏宗谱,著者待考,清朝时期淳伦堂木刻活字印本三十二册,残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暨阳霞阳杨氏宗谱四卷,(清)杨桥木主修,清道光二十八年(公元1848年)清白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今仅存第一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余姚云楼杨氏宗谱四卷,(民国)杨志睦主修,民国十年(公元1921年)四知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余姚马渚杨氏宗谱十卷,首一卷,(民国)杨积芳等纂修,民国十七年(公元1928年)四知堂木刻活字印本九册,今仅存第二~十卷、卷首。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余姚汇头杨氏谱,著者待考,民国年间瑞本堂木刻活字印本五册,今仅存第一~三卷、第九卷、第十卷上册、第二十卷、卷末。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诸暨浦杨氏宗谱,著者待考,清朝时期缵绪堂木刻活字印本三册,残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箭楼杨氏宗谱,著者待考,民国六年(公元1917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今仅存第七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润州埤城谏壁杨氏支谱六卷,首一卷、末一卷,(民国)杨其彬等纂修,民国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木刻活字印本六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缙云瓯川杨氏宗谱十一卷,(清)杨隆浩等纂修,清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木刻活字印本两册,今仅存第一卷、第三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缙云处婺瓯川杨氏宗谱,清光绪十二年(公元1886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今仅存第四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缙云弘农郡杨氏宗谱四卷,(清)杨学程等纂修,清同治十三年(公元1874年)木刻活字印本四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缙云弘农郡杨氏宗谱,(民国)杨连三纂修,民国六年(公元1917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今仅存第一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临湘杨氏宗谱,著者待考,民国五年(公元1916年)清白堂木刻活字印本两册,今仅存第四卷、卷首。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浏阳浏南谢家洲杨氏宗谱,著者待考,清朝时期清白堂木刻活字印本九册,今仅存第一~二卷、第五~七卷、第九卷、第十六~十七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苏州杨氏支谱,(清)杨廷杲纂修,清光绪二十年(公元1894年)手写本两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苏州杨氏支谱,(清)杨廷杲纂修,清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抄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苏州杨氏支谱,(清)杨廷杲纂修,清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木刻活字印本四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镜川杨氏支谱,著者待考,民国年间分教堂木刻活字印本两册,今仅存第六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宝山杨氏宗谱,(清)杨应环纂修,清光绪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萼辉堂手抄本一册,今仅存第一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醴陵醴南太障杨氏四修族谱,著者待考,民国年间忠武堂铅印本一册,今仅存第四十三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盐城杨氏宗谱二十四卷,首两卷、末一卷,(民国)杨同升等纂修,民国十二年(公元1923年)合肥木刻活字印本八册,今仅存第二卷、第八卷、第十一~十二卷、第十四~十六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杨氏族谱,著者待考,清朝时期四知堂木刻活字印本两册,今仅存第二~三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杨氏族谱,著者待考,清朝时期四知堂木刻活字印本两册,今仅存第四~五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杨氏族谱,著者待考,清光绪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四知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残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杨氏族谱,著者待考,民国年间四知堂木刻活字印本三册,残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杨氏族谱,著者待考,清朝时期弘农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今仅存第一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湖南长沙杨氏家谱,前三卷、后六卷,首一卷,末两卷,(民国)杨诗笙等修,民国三十六年(公元1947年)弘农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二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湖南常德向杨氏四修族谱十七卷,首卷上下册,(民国)杨世禄主修,民国十九年(公元1930年)四知堂、怀德堂木刻活字印本九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弘农杨氏族谱一卷,著者待考,清嘉庆二十二年(公元1817年)四知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福建邵武弘农杨氏重修宗谱,(清)杨继昌等修,清嘉庆十九年(公元1814年)木刻活字印本五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字辈排行

近代杨氏百字谱:

初定:“弘农俊杰英荣华泽祥祯文武科举锦福禄宁康兴太师忠书令唐宋才嘉兵汉隋相尉权崇德怀仁君兰桂照辉映侯州尽雄伟盛海波涛涌觉理冲凌云启后继乾坤慎思贵富民树以成良言勋著永绵传严洁孝顺模喜庆辅龙腾昌发山西籍源远承家业”;

后改:“三知承俊杰荣华泽祥祯汉隋相尉才盛德怀仁君文武科举锦唐宋建奇勋太师奉旨令侯州忆雄英沧海波涛涌虎跃起龙腾满门忠烈鼎丰功壮凌云慎思传清白后裔靖康宁兰桂照辉映福禄显家声昭著千秋范源远伟业兴廉洁行孝顺继发晋乾坤”。

重庆开县杨氏字辈:“永正传朝国家和万事兴忠厚成名远诗书裕后昆祖德根基长丕振百年春世代起流芳文运才学亨堂前攀丹桂林中玉树荫”。

重庆巫山杨氏字辈:“志道世荣怀锡德永发祥敬守国庭献登崇孝友良进修全大美敏学焕文章立念思先泽继承正启芳”。

重庆石柱杨氏一支字辈:“再正通光昌盛秀”。

重庆石柱杨氏一支字辈:“乔大仕启胜学芝道宏振家声文华武英世继棋美作述相成”。

重庆渝北杨氏字辈:“国正天心顺官清德志普”。

重庆合州杨氏一支字辈:“朝兴原景文政通光昌俊秀再春之起方长钟鸣胤承德安纯永宏才齐世盛宗大克绍述继绪新万运”。

重庆合州杨氏一支字辈:“天必思整永舟万正方有庭德应如仕承绍培荣光家玄首清白国泰显忠良明凤朝金殿飞龙启遇堂文通福禄寿毓远志祺昌”。

重庆合川杨氏一支字辈:“再正通光昌胜秀清心永定家崇茂朝庭仕进显忠良世代荣华宗德厚”。

重庆大足杨氏字辈:“再政通光国恩卿中良相传登大顺”。

重庆綦江杨氏字辈:“朝国登宗正应元世秀贤文明光先德志大永宏开”。

重庆奉节杨氏字辈:“清天应朝盛国运保隆昌源远培厚泽继绪兆贤良”。

湖北恩施利川杨氏一支字辈:“再正通光昌盛秀承先宗序顺天长世代常存宏作远文章华国绍书香”。

湖北恩施鹤峰杨氏一支字辈:“沉前玉厚万载维新”。

湖北恩施鹤峰杨氏一支字辈:“万年春一统南北共合成”。

湖北天门杨氏字辈:“仕(原为国)正天心顺官清民自安”。

湖北石首杨氏字辈:“作经永政传祖德家声丕振有光辉孝义为本开昌泰文章怡世启佑芳”。

湖北监利杨氏一支字辈:“志尚继述新存孝友祖功克茂家道恒昌宏才辅国定都安邦”。

湖北监利杨氏一支字辈:“学国光先祖继述世德昌书礼传孝友喜启庆明良”。

湖北孝感杨氏一支字辈:“继善成性一以贯之遵闻行知守先待后德久业大绍关洪浠”。

湖北孝感杨氏一支字辈:“庆洪善兆知其必昌中正文明宣德锡光传家孝友佐国贤良克承彝训用遵典章行义达道遇须安常贻莫广远绍述廷长”。

湖北孝感杨氏一支字辈:“文正炳有中和德本利培成义道才敬先祖如在其上启后继换乎为新荣华富贵运朝堂永照世代真自强”。

湖北沔阳杨氏字辈:“元伯光天日月星辰宗之源远世代克成”。

湖北枝江杨氏字辈:“学尚大成子……”

湖北孝感杨一支氏字辈:“通(荣)敦(福)遇(财)之(位)廷(会)学(高)维(俊)元(茂)朝(宣)国(甫)正(田)光(济)宗(支)继(芳)远(尔)见(容)闻(广)棋(宽)德(成)明(启)仁(居)义(和)礼(钦)智(能)信(书)绵(熏)定(祯)富(足)贵(符)长(用)乃(文)成(安)权(九)有(己)攻(书)开(儒)汝(堂)积(希)宜(知)先(治)通(伐)敦(选)遇(春)之(琳)廷(前)学(庠)维(松)元(枢)朝(兴)国(珍)”。

湖南龙山杨氏字辈:“廷进再政通光昌盛道宏元才仁上大朝国定常公枝开荣芳友万世永兴宗”。

湖南怀化辰溪杨氏字辈:“元永庭应自贡明四万世纲宗运长兴正大洪昌德超英毓辅国永光”。

湖南湘乡黄道杨氏字辈:“尧政应洪日名士百代昌容让传国美忠良永远彰”。

湖南常德汉寿杨氏字辈:“昌启明良魁玉林子朝上国永邦凝熙士庶敦仁让文治光华远家声礼教先培材成大器树德有名贤凤梦前徽美鳣征后代隆忠襄承祖泽清白守宗功”。

湘黔七甲杨氏字辈:“再正通光昌胜秀承先宗序顺天长世遵清德风飘远学绍名儒手泽芳祖述善谋贻燕翼宪章伟烈振麟祥相传宏祚群英炳代启文人艺苑香”。

湖南衡阳江杨氏字辈:“文汝维昌积德光华百代庄诗书承先业人才继起隆家声绵孝友廷献永怀忠”。

湖南株洲杨氏字辈:“念先志炳才贤维时生淑玉思春之正清白传世德光大立昌明忠信绵芳泽和顺照恩荣英俊定安国”。

湖南湘阴杨氏字辈:“惟铭元子贵世思金彦太存守启兴隆定国昌宏大绳宗敦序源远庆长家声振卓祖业延芳舒仪汇秀秉理含章贤良蔚立克绍书香”。

湖南沅州杨氏字辈:“内仕单应眷德朝永仲文志大清之盛鸿儒必克兴从先昌万秀定自学超荣绍祖昭顺运光宗继世成”。

湖南湘西杨氏字辈:“再正通光昌胜秀”。

四川达州杨氏字辈:“楚其士本正文天如可用才长宜从新知时成先以安全多加仁”。

四川武胜杨氏一支字辈:“司文光国正天加锡大成益婷开久念永世道忠诚”。

四川武胜杨氏一支字辈:“正大光明显万邦德昌红成家维贵子时运继高峰乐善杨红福在负责修谱”。

四川武胜杨氏一支字辈:“再登(正)通关(光)昌盛秀德文方大成孝希国朝廷万世邦祖宗玉元玖富贵金明长天开可执秤永生太平姜”。

四川遂宁蓬溪杨氏字辈:“可继思鹏名单光呸崇作建绍宗辉成修善立开九在寿发伦克多定先德万休尚生居守传年志贤福官孝安”。

四川简阳杨氏一支字辈:“天映本其先永春章荣昌宗枝绍祖德学尚佐家邦”。

四川简阳杨氏一支字辈:“天映本文朝声大章荣昌宗之绍祖德学尚左家邦”。

四川仪陇杨氏字辈:“再正通光康胜旺朝廷邦国永德祥大道洪开呈先遂中良文明映天长”。

四川安岳杨氏字辈:“仁义礼智信天道成其德忠和玉大元明星光上国”。

四川广安杨氏字辈:“文元朝显达人承先绪善述绍嘉声曾荣昭督庆百代著芳明”。

四川巴中平昌杨氏字辈:“林朝怀秀贤体忠大友维正其时长发祥世永昌修德泽征宗帮卫祖宗显民洋”。

四川蓬安杨氏字辈:“再政通光……廷朝大斗维成万庆云宗支寿永华天文世子元道斗金银众明显福新”。

安徽安庆枞阳杨氏字辈:“中浮鼎振大有咸林益千风遇礼代同仁”。

安徽寿县杨氏字辈:“克开新典则伦纪允昭明礼乐徽文献诗书裕哲英”。

安徽保义杨氏字辈:“草亭国多秀……”

安徽杨氏一派字辈:“修治其国功业华昌清高永守典礼增光”。

江苏海安杨氏字辈:“天地仁和德传加士泽长”。

江苏暨阳杨氏字辈:“成感昭满冲友文敬通儒韶书岳镇海然聪道宗绍继洽根燧基钅享泉梁烈垂镕洁棠炬奎锦滋树炳均”。

江苏六合杨氏字辈:“田德常林玉昌保贵如金”。

江苏诸暨概浦杨氏字辈:

杨千一支派:“顺瑶卸千万曾正清良恒昶武钦尊敬恭嘉柱煃埆铭淳桂灼坊镛沼杞炼垣”。注:始祖为杨镇。

杨千二支派:“顺瑶卸千万三正大治文浩暹滋椿东振芳菁云霖霁茂燧培钰广衍崇成祥”。注:始祖为杨喧。

杨千三支派:“顺瑶卸千万兆正演允涓绶肃性澄彬都富廉康泰备景春育生茂华起全鼎”。注:始祖为杨鉴。

杨千十一支派:“顺瑶卸千万曾正宁理圭畴旻和宪寅德胜晓昭时景彰均孝友诗礼克缵承惟昔留彝训奕祀共敬听”。注:始祖为杨钦。

杨千十二支派:“顺瑶卸千万兆伏大元采海佛富豪希奇英儒学秀联文庆国朝纲君宰”。注:始祖为杨师锐。

杨千十三支派:“顺瑶卸千辛曾荣佑瑞贵升咸轩冕环英道礼永恺悌鼎盛河坊铉广耀熙暤连吉昌”。注:始祖为杨谊。

辽宁兴城满族杨氏字辈:“九守印国朝成忠四永宏景贤德乃大文武庆乾隆”。

辽宁抚顺杨氏字辈:“万金法庆常树立永吉祥兴家助为本盛世久安康”。

山东莱芜杨氏字辈:“聚平田守广永继自东来相处清和里明辉照上台”。

山东临沂杨氏字辈:“传家惟效友继世尚公平一本常敦序同宗保令名法权自先启守之在心中敬绍兴绪远复立鸿文通”。

山东聊城、菏泽杨氏字辈:“万世发纲常光增前明堂永承恩泽远照代延庆祥忠效安守本经纶通善良道德全才仕修齐振家邦”。

山东肥城杨氏字辈:“光玉根鸿丰联仁泽翰清宗昌安会运式序冠邦东”。

贵州织金杨氏字辈:“上大天文士国正玉连方”。

贵州绥阳杨氏字辈:“唯学精月枝忠德长嘉乐登朝思汉世光明应永昌”。

贵州毕节杨氏字辈:“银孟洪灿曾居家永时春正大光明远万代世泽长”。

贵州沿河杨氏字辈:“再正通光昌胜秀”。

广东汕尾杨氏字辈:“梅宏石耆纯绍世耀维与源天宜继畴本允捷位永其明德克开宗道占来初为可贵必广聚居肇毓培立礼宅仁作嘉瑞垂守有成量益大济美集祥长锡萃”。

广东杨氏一支字辈:“祖德能超奕(世)继(瓒)其昌秀(茂)植鸿远育裔桢祥功恩锡爵万福传芳显荣宗祧永远朝邦”。

陕西安康杨氏字辈:“世远嗣番发祥汉佑富本培元钟灵毓秀”。

河北晋州杨氏字辈:“秀启诗书第兴发治元建绍度洪隆绪茂盛纯坤乾家传清白玉光宗耀祖先礼义纲常立声名道德贤荣照开广宇吉祥福寿宣忠臣仁孝友学仕科功全”。

海南杨氏一支字辈:“有统昌家业大盛兴朝时文明开世泽武略定王功”。

河南杨氏一支字辈:“成锡光衍庆思里传家文章华国”。

广西杨氏一支字辈:“金成红景象化龙克照之笔一变通自殊千刻传祖策全家富贵要忠功”。

杨氏一支字辈:“光明道德长……”

杨氏一支字辈:“登成永宏福生考义和平”。

杨氏一支字辈:“玉少之生广德培世业兴”。

资料有待补充。

楹联典故

1.门楣题辞:

清白传家、四知家风、关西世第:均出自杨震的故事。杨震,字伯起,东汉弘农华阴人,汉昭帝时为丞相,封安平侯。杨震是东汉著名学者,明经博学,从游者数千人,诸儒称关西夫子。他的"天知、地知、你知、我知"的故事,名扬古今。据《后汉书·杨震传》载:“杨震为东莱太守,当之郡,道经昌邑,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谒见,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无知者。’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密愧而出’。”杨震“性公廉,不受私谒,子孙常蔬食步行,后,转涿州太守,故旧长者或欲令为开产业,震不肯,曰‘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杨震自觉抵制贿赂,堪称廉政模范。

四杰传芳:为杨、王、骆、卢、四姓的共同门楣题辞。典故出自初唐四杰陕西华阴著名诗人杨炯、山西河津文学家王勃、浙江议乌文学家骆宾王、河北涿州诗人卢照邻这四位初唐名人。他们官小而才大、名高而位卑,心中充满了博取功名的幻想和激情,郁积着不甘居人下的雄杰之气。他们以才子齐名出现于文坛,提倡刚健骨气。被称为“初唐四杰”。“初唐四杰”在创作上的不同个性特点。其中,杨炯的《从军行》、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长于律诗,骆宾王的《帝京篇》、卢照邻的《长安古意》长于歌行。“四杰传芳”盛赞初唐的这四位杰出人物,美名传扬,留芳于世。

2.四言通用联:

三公世泽;四知家声:全联典指东汉杨震,位列三公,有“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拒贿之廉名。

四知堪懔;三喜足荣:上联典指东汉朝时期的杨震。下联典指唐朝时期的扬敬之,擢为太常少卿之日,吐子同时登科,时号“杨家三喜”。

四知足畏;三喜同时:上联典指东汉朝时期的杨震。下联典指唐朝时期的杨敬之。

才称敏捷;世济经纶:上联典出汉末文学家杨修,字德祖,弘农华阴人,世代显贵,好学能文,才思敏捷。建安年间举孝廉,任丞相曹操主薄,曹植把他当成自己的羽翼,交往很密。后来,曹植在曹操那里失宠,而杨修有计谋,又是袁术的外甥,曹操为免除后患,借故把他杀了。下联典出明朝大臣杨士奇,名寓,江西泰和人,曾在湖广各地塾师多年。建文初年被荐入翰林,充编纂官,修《太宗实录》。成祖时,入内阁典机务,成祖北巡,常让他留下辅佐太子。仁宗时,官礼悦侍郎兼华盖殿大学士(宰相)。宣宗即位后,任《仁宗实录》总载。历四朝内阁。长期辅政,与杨溥、杨荣并称“三杨”。著有《东里全集》。

四家称秀;三喜同时:上联典出南宋诗人杨万里,字廷秀,因光宗曾为他书写“诚斋”二字,学者称他为“诚斋先生”,吉水人。绍兴年间进士,历官零陵丞、奉新知县、国子监博士等,主张抗金。诗与尤袤、范成大、陆游齐名,称“南宋四家”,以构思新巧、语言通俗而自成一家,当时被称为杨诚斋体;对理学也有关注。著有《诚斋易传》、《诚斋集》。下联典出唐朝弘农人杨敬之,字茂孝,元和年间进士,官至国子祭酒兼太常少卿。任职这天,他两个儿子杨戎、杨戴同时登科。当时称“杨家三喜”。

关西世泽;江东家声:全联典指东汉朝时期的杨震,人称“关西夫子”。

家传清白;世济经纶:上联典指东汉朝时期的杨震。下联典指明朝时期的杨士奇。

摘星见志;立雪表恭:上联典出北宋文学家杨亿,字大年,建州蒲城人,淳化年间进士,任翰林学士兼史馆修撰,参加《册府元龟》、《宋太宗实录》的纂修,官至工部侍郎。曾与刘筠、钱惟演等诗歌唱和,编为《西昆酬唱集》,当时号称“西昆体”;又以骈文著名。他幼时几岁了还不能说话,一天家人抱他登楼,不小心碰了头,他忽然吟道:“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人们大为惊奇。下联典出北宋学者杨时,字中立,南剑州将乐人,熙宁年间进士,历官右谏议大夫、工部侍郎、龙图阁直学士。晚年隐居龟山,学者称龟山先生。先后跟从程颢、程颐学习,与游酢、吕大临、谢良佐并称程门四大弟子,又与罗从彦、李侗并称南剑三先生。著作有《二程粹言》、《龟山集》。一次,他和游酢去洛阳见程颐,程颐正瞑目而坐,二人站着不离开。程颐睁开眼时,门外的雪已一尺多深了。后来,便以“程门立雪”作为尊师重道的典故。

系承尚父;望出弘农:全联典指周宣王少子名尚父,封于杨邑(今湖北襄阳),号杨侯。下联典指东汉朝时期的杨震为弘农华阳人。

鱣堂集庆;雀馆呈祥:上联典指东汉朝时期的杨震讲堂前,有冠雀衔三鱣鱼至。下联典指东汉朝时期的杨宝,尝救一黄雀,传为西王母使者。

3.五言通用联:

神童列四杰;进士第一名:上联典出唐朝诗人杨炯,“唐初四杰”之一。下联典出明朝文学家杨慎,正德间试进士第一。

四知传家永;三公世泽长:全联典出东汉大臣杨震,字伯起,弘农华阴人,少年时好学,博览群经,教书二十年,弟子千余人,当时被称为“关西孔子”。曾有冠雀衔三鱣鱼飞集讲堂前,生徒认为是吉兆,先生要至三公之位。后历官荆州刺史、涿郡太守、司徒、太尉,果然达三公。一次,他路过昌邑,经他举荐的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夜里怀金十来送给他,他不接受。王密说:“暮夜,无人知道。”他斥责说:“天知、神知、我知、你知,怎么叫作无人知道!”王密羞惭而退。他做高官后,全家人生活都很俭朴,有人劝他置、产业,他说:“让后代被人称清白吏的子孙,把这留给他们,不也很厚吗?”后来,杨氏多以“四知堂”、“三鱣堂”、“关西堂”等作堂号。

佳气生朝夕;清言见古今:采用清朝书法家杨宾撰书联。杨宾,浙江山阴人。著有《大标偶笔》等。

4.六言通用联:

痴姨不贪荣利;贵妃可壮门楣:上联典出北魏文明太后宠爱的太监苻承祖的姨母杨氏,家庭贫穷,苻承祖送给她衣服、奴仆,他都不收。曾对姐姐说:“姐虽有一时的荣耀,不如妹有无忧无虑的快乐。”苻家笑她为“痴姨”。后来,苻承祖因罪被杀,株连到亲戚,只有杨氏因贫穷得免祸。下联典出唐朝蒲州永乐人杨太真,小名玉环,通晓音律。初为玄宗的儿子寿王李瑁的妃子,唐天宝初年入宫,得玄宗宠爱,被封为贵妃。姊妹都显贵,堂兄杨国忠也操纵朝政。当时民谣说:“生男勿喜女勿悲,生女也壮门楣。”白居易《长恨歌》也有句:“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

5.七言通用联:

文体擅西昆之美;图书生东壁之光:全联典出宋朝时期的杨亿,与钱惟演、刘筠等多有唱和,成《西昆酬唱集》,号“西昆体”。又与王钦若领修《册府元龟》一千卷。

凤律更新占四始;雀环依旧卜三分:上联典指东汉朝时期的杨震。下联典指其父杨宝。

三相贤名齐凤阙;千金诗价重钟山:此联为周师廉题浙江省诸暨金堂村杨氏宗祠联。上联典出明朝杨士奇、杨荣、杨溥三宰相。杨荣,字勉仁,福建省建安人,建文年间进士,初任编修。永乐年间入文渊阁,以多谋善断受成祖器重,多次随行北巡,升至文渊阁大学士(宰相)。历四朝内阁,长期辅政。著有《北征记》、《杨文敏集》。杨溥,字弘济,湖广石首人,建文年间进士,任编修。永乐年间侍皇太子,官洗马,后因故下狱;仁宗时获释,任翰林院学士;宣宗时入内阁,官礼部尚书;英宗初年,进武英殿大学士(宰相)。“凤阙”,汉朝宫阙名,后用为皇宫的通称。下联典出明初诸暨人杨廉夫,能诗,太祖朱元璋曾称赞他的《钟山》诗“值千金,姑且赏赐五百。”

祠开苕左新门第;村纪关西旧世家:此联为浙江省湖州杨氏宗祠联。上联典出宗祠的地理位置,在苕溪东岸湖州城内;下联典出本支杨氏源于东汉杨震家族。

四知清操惭贪吏;千古文坛重草玄:上联典指东汉朝时期的杨震事。下联典指西汉朝时期的杨雄事。

木兰花馥三春瑞;易俗移风万户新:佚名撰杨氏析字联。

载福勋名垂宇宙;云中旭日吊英贤:采用清朝抗日名将杨载云庙联。

忌我何尝非赏识;欺人毕竟不英雄:采用清朝名将杨芳自题联。

是何意态雄且杰;不露文章世已惊:采用明朝时期的杨继盛自题联。

鲁冠千军称无敌;声威万代佩长城:采用杨家祠堂联。

6.八言以上通用联:

河洛传真,程门立雪;章坛华胄,清白传家:上联典指北宋哲学家杨时,有“程门立雪”传说。下联典指东汉朝时期的杨震。

祖德恢弘,属守鱣堂旧则;孙枝繁衍,别开鸠水名门:此联为安徽省芜湖县杨家渡杨氏宗祠联。上联典指东汉朝时期的杨震;下联典指本支杨氏居于芜湖,“鸠水”,在芜湖东。

业炳关西,继世簪缨留旧泽;学源河北,传家诗礼焕新声:全联典指东汉朝时期的杨震事。

系出弘农,俎豆馨香绵百世;家传清白,箕裘继述振千秋:全联典指东汉朝时期的杨震事。

眼里有余闲,登山临水觞咏;身外无长物,布衣素食琴书:采用清朝书法家杨沂孙自题联。杨沂孙,字舆,清道光举人。善篆书。

关西孔夫子,英雄人物宗风范;北宋杨家将,文武衣冠祖庙光:此联为江西省上犹县杨氏宗祠联。上联典指东汉朝时期的杨震的故事。下联典指家喻户晓的宋朝杨家将。

溯昌邑辞金作宦,廉明名臣自昔关西重;忆程门立雪帅事,诚敬理学于今海内宗:此联为江西省上犹县杨氏宗祠联。上联典指东汉时期杨震的故事。下联典指宋朝杨时的故事。杨时去见老师程颐,适逢老师小憩,杨时就站在门外一直等着,这时天下着大雪,当老师察觉,门外积雪已经一尺多厚。杨时尊师重道的精神是感人的。

忍人、让人、莫去害人,行一片公道增福增寿;修己、克己、安分守己,存半点天理积子积孙:广东省兴宁县大坪镇布路村杨氏宗祠善庆围堂联。兴宁杨氏客家人在长期的迁徙过程中,总是以“客人”的身份入主异地,为了自己的生存和发展,除顽强斗争的一面外,还有仁爱处世、以礼待人的另一面。客家人的处世哲学,尊崇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忠恕”之道,以“仁”为本,以“礼”待人。在客家族群中,具有敬老爱幼、知上知下的良好风尚。我们进入客家村寨调查,主人们总是热情地招呼喝茶,捧出他们认为最好的食物招待客人。他们处理人际关系的准则,体现在此联的主张,劝人“以和为贵”,处世更为直截了当。

7.典故、趣事:

歧路亡羊:源于《列子·说符》。相传,有一次杨子(即杨朱,是战国时一位学者)的邻居丢失了一只羊,于是他派全家会去寻找,同时也请杨子的仆人帮着去找,杨子对此大为不解,感叹着问,失掉一只羊为什么要那么多人去找呢?失羊者说,因为歧路太多了。可是他们找了一整天回来,杨子问找到没有,他们都叹息说没找到。杨子又感到不解,询问其中的原因,他们回答说:“歧路之中,又有歧焉,吾不知所之,所以返也。“意思是说,歧路之中又有歧路,岔路太多,我们不知道羊往哪一条岔路上去,所以就回来了。杨子听后感触颇深,家里的人感到非常奇怪,便问杨子:“羊是不值钱的畜牲,何况走失的羊又不是你的,为什么要这样心事重重的?”杨子听后并没有回答。可是这些话被站在一旁的杨子的学生听到了,他感慨地说:“道路因为岔路多,所以容易使羊丢失,学者因为经常替别人打主意而往往为此丧失了性命,杨子的不快乐难道还不明白吗?”后来,人们用"歧路亡羊”比喻事理复杂多变,如果没有正确的方向,就找不到真理,就会犯错误。

一衣带水:源于《南史·陈后主纪》。南北朝时期,北方的北周和南方的陈国以长江为界,两国互不侵犯。北周的相国杨坚把持着重兵,于公元581年废掉了年仅八岁的周静帝,自立为帝,建立了隋朝。陈国的陈后主荒淫无度,国势衰弱。杨坚称帝后,为了独霸中国,早就有灭陈之意,只是苦于势力还不够强大,所以做了一系列的让步。但是陈后主却得寸进尺,企图吞并隋朝。隋朝的谋士认为陈后主即将作乱,会给百姓带来灾难。隋文帝叹息道:”我身为百姓的父母,江南的百姓受到陈后主的压迫,我哪里能因为隔了一条衣带那么宽的长江而不去拯救他们呢?”公元588年,杨坚派了五十万大军,由儿子杨广做统帅攻打陈国,陈国溃不成军,最后投降了隋朝。从此,东晋以来将近三百年的南北对立局面结束,国家重新得到了统一。后来,人们用“一衣带水”比喻两地之间虽有江河海洋的阻隔,但由于都有友好往来的共同要求,所以再宽的江河只不过像一条衣带罢了。这个成语现在多用于褒义。

一丘之貉:源于《汉书·杨恽传》。杨恽是西汉宣帝时期丞相杨敞的儿子,后因告发霍光的子孙谋反有功,升为中郎将,被封为平通侯。杨恽为官清廉,虽然自己很有才干,但是并不恃才傲物,还喜欢拿出自己的财物帮助别人,对别人的缺点和过失也会毫不留情地去批评,为此得罪了不少人。有一次,杨恽听说匈奴的单于被人刺杀后,便慨叹道:“遇到不好的君王,大臣给他拟订了治国的良策他不采纳,结果自己却丧了命。就像秦二世的时候,任用小人,残害忠良,最终处取灭亡。如果秦二世能够亲近贤良忠臣,他的帝位也许还能保持到现在。总而言之,古代和当今的帝王都如同'一丘之貉'。”后来太仆戴长乐谓杨恽谋反,其中有一条罪状就是上面所说的话,谓其借此表示对当朝皇帝的不满。汉宣帝看后非常生气,立刻判决他大逆不道,施以腰斩之刑。后来,人们用“一丘之貉”比喻两者的品质和行为都是一样的恶劣,属于同一类型,并没有本质的差别。

杨朱的“为我”思想:这些“逸民”、“隐者”之流,是道家的前驱。他们还只是各自随时地发泄一些牢骚,发表一些对新社会不满的言论。他们的思想还没形成为一贯的学说。他们的行动也基本上是个人的,还没有成为一个学派。首先为他们创立一种学说、一个学派的人是杨朱。杨朱本人的历史,我们知道很少。他的名字,见于先秦各书里,也有不同。《庄子》里所说的阳子居,《吕氏春秋》所说的阳生,都是他一人。照传统的说法,他是春秋末老聃的学生,也有说他是战国时人。传统的说法是靠不住的。从战国初期思想斗争的情况看,道家思想的出现总在墨翟以后。在《墨子》中看起来,墨翟所批判的仅只是儒家。可见当时还只有儒墨二家展开斗争。道家的出现,应在以后。《淮南子》说:“夫弦歌鼓舞以为乐,盘旋揖让以修礼,厚葬久丧以送死,孔子之所立也,而墨子非之。全生葆真,不以物累形,杨子之所立也,而孟子非之。”这里所说的次序,就是历史的次序。在孟轲的时候,杨朱已有很大的影响。孟轲说:“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他要“辟杨墨”。从当时阶级斗争的观点看,他辟墨是奴隶主阶级与小生产者阶级矛盾的表现,而“辟杨”则只是没落奴隶主阶级的内部矛盾。“辟杨”是因为孟轲看来,杨朱所代表那一派,同隐者、逸民一样,只注意对新兴地主阶级的消极反抗。杨朱的中心思想,照孟轲所说的,是“为我”。他说:“杨子取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韩非也说:“今有人于此,义不入危城,不处军旅,不以天下大利,易其胫之一毛。”《吕氏春秋》说:“阳生贵己。”阳生就是杨朱,贵己就是为我。大概杨朱一派有“不拔一毛”、“不利天下”的口号。这个口号可能有两个解释。一个是,只要杨朱肯拔他身上一根毛,他就可以享受世界上最大的利益,这样,他还是不干。另一个是,只要杨朱肯拔他身上一根毛,全世界就可以都受到利益,这样,杨朱还是不干。前者是韩非所说的解释,是“轻物重生”的一个极端的例;后者是孟轲所说的解释,是“为我”的一个极端的例。两个解释可能都是正确的,各说明杨朱的思想的一个方面。孟轲说:“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在《庄子》书中,也是杨、墨并称。《骈拇》篇说杨墨是“骈于辩者”。《胠箧》篇要“钳杨、墨之口”。可见杨朱和他这一派的人长于辩论,而且辩论的“言”是很多的。他们有很多的辩论,支持他们的“为我”的一贯的理论。在《吕氏春秋》的《本生》、《重己》、《贵生》、《情欲》、《审为》这几篇中,保存有些辩论,其内容就是像这些题目所表示的。我们可以相信,这些辩论是杨朱一派的学说。因为韩非称“不以天下之大利,易其胫之一毛”的人为“轻物重生之士”。《淮南子》也说:杨朱“全生葆真”。《吕氏春秋》这几篇,正是讲这些道理。我们可以用这几篇作讲杨朱这一派学说的资料。当然其中有许多是后来的发展,不是杨朱本人的著作。至于《列子·杨朱》篇虽然标明是杨朱的学说,但是《列子》全书都晚出,不足为据。照这几篇所说的看起来,杨朱派所重的“生”就是生命。“生”的根本就是“身”即身体。杨朱派认为一个人的生命是最重要的;生活中的一切都是为的养生,也就是养身。“物也者,所以养性(生)也,非以性(生)养也(非下原有所字,依俞樾校改)。”《吕氏春秋》说:要帽子是为的头,要衣服是为的身体。如果一个人砍头去换帽子,杀身去换衣服,任何人都知道是不应该的。因为头及身是“所为”,帽子及衣服是“所以为”。照这个例子推起来,“身者,所为也;天下者,所以为也”。身是主体,一切都是为的它。一个人的身,就为他的“我”。为身就是“为我”。从这个前提出发,可以得到如韩非所说的,“不以天下之大利,易其胫之一毛”的结论,也可以得到如孟轲所说的,“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的结论。杨朱派认为生命的内容是欲望,“天生人而使有贪有欲”。人在生活中欲望得到适当的满足,这就是生命得到最好的发展。《吕氏春秋》引子华子说:有全生,有亏生,有迫生。“所谓全生者,六欲皆得其宜也,所谓亏生者,六欲分(高诱注:半也。)得其宜也。”“所谓迫生者,六欲莫得其宜也,皆获其所甚恶者。”他说:屈服、羞辱都是人所甚恶者。“迫生不若死”。死是“无有所以知,复其未生也”。“全生为上,亏生次之,死次之,迫生为下。”从阶级斗争的情况看,这也就是说,宁可死也不愿向新兴地主阶级屈服,不接受地主阶级给予他们的耻辱。这是没落奴隶主以死为反抗的思想。但是,满足欲望也要有节制,不然的话,就要伤生命。《吕氏春秋》说:“耳不乐声,目不乐色,口不甘味,与死无择。古人得道者生以寿长,声色滋味能久乐之。奚故?论早定也。论早定则知早啬,知早啬则精不竭。”这是说,耳须能享受好的声音,眼须能享受好的颜色,口须能享受好的味道,这样生活才有意义;不然的话,就与死没有分别了。但是要想长久生活,长久享受这些享乐,必须保持着生命的存在,不要早死,所以要在很早的时候就爱惜自己的身体,不要使用太过。这就要及早懂得吝啬,这就是所谓“早啬”。同时为了保持生命,对于欲望要及早的克制。《列子•杨朱》篇引杨朱的话说:“人人不拔一毛,人人不利天下,天下治矣。”照孟轲、韩非关于杨朱的评论看起来,这一句话可能是杨朱的思想。这一句话说明,杨朱的“为我”的思想,是他的世界观,同时也是他的政治思想。在社会的大转变时期,各个阶级都企图用它的世界观改造世界,使社会合乎它的阶级利益的要求。这就是“各以其道易天下”。“易天下”就是改造社会。“人人不利天下”,可能解释为,每人都不作有利于社会的事情,也都不作有害于自己的事情。这个原则的前提是,认为每个人都是他自己的利益的最好判断者,最能知道他自己的利益是什么。谁也用不着管谁,谁也管不了谁。这种情况实际上是不可能有的,这只是道家的人所幻想的一种生活。他们都赞美这种生活,认为是“至治”。如果这就是“至治”,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便是“至乱”。“人人不利天下”也可能解释为,每个人都不争权夺利。杨朱认为,当时“天下大乱”,主要的是因为人们争权夺利,如果谁都不争权夺利,天下就太平无事了。杨朱企图以这种思想反对奴隶和新兴地主阶级向奴隶主阶级进行的阶级斗争。无论照哪一种解释,都可以说明杨朱是没落奴隶主阶级的思想上的代表。专就全生保身,满足欲望这一点说,也是有困难的,困难在于人的欲望是多方面的,是互相矛盾的。究竟满足哪一种欲望好呢?杨朱一派认为要“早啬”,要克制,但也可能有另一种想法,认为人生的意义就在于眼前的欲望的最大的满足,不需有任何限制,从而倒向纵欲主义。荀况说:有一派人,“纵情性,安恣睢,禽兽行……是它嚣、魏牟也”。魏牟就是《吕氏春秋》和《庄子•让王》篇所记载的中山公子牟。公子牟问詹子:明知道应该“重生轻利”,可是自己不能克制自己,怎么办?詹子说:不能克制就随便好了。既不能自制,又勉强不随便,那就是受了两层伤了。《庄子•盗跖》篇更进一步发挥了这样的思想。照这篇所说的,跖告诉孔丘说:“今吾告子以人之情:目欲视色,耳欲听声,口欲察味,志气欲盈。”“天与地无穷,人死者有时。操有时之具而托于无穷之间,忽然无异骐骥之驰过隙也。不能说其志意,养其寿命者,皆非通道者也。”这些话只是道家借跖的口说他们自己的话。无论如何,这可以说明,在春秋战国时期有这一种纵欲主义的思想。《列子•杨朱》篇所讲的杨朱思想,正是这种思想。这并不是杨朱本身的思想,但也是从“为我”发展出来的。“为我”的思想,可以从“贵生”发展到它的反面,从“贵生”转化为找死。

杨贵妃复活日本国:杨贵妃(公元719~759年),本名杨玉环,是隋朝名臣杨汪的“四世孙”(应为五世孙女),本弘农华阴杨氏,后曾祖杨J顷徙居河东,这支杨氏人又称为蒲州永乐(今山西永济)杨氏。贵妃约在十岁的时候,父母双亡,改由叔父杨玄墩抚养。她天生丽质,又聪颖好学,能歌善舞,精通音律,机智警敏,善解人意。唐玄宗于天宝四年(公元745年)八月初六日正式册立她为贵妃。杨玉环与唐明皇李隆基结合后,爱情生活还是过得很美满称心的。唐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安史之乱”。贵妃与玄宗等人弃皇宫而逃。次年农历7月15日行至马嵬坡,军队发生哗变,指名要玄宗处死她。年38岁。有人甚至考证出日本著名影星山口百惠,原是杨贵妃的后代。相传,在日本,姓八木的人很多,许多人将“八木”写成“杨贵”。有人认为,八木家族和杨贵妃也许有血缘关系。据日本渡边龙策《杨贵妃复活秘史》记载:杨贵妃在长安大乱后逃到扬州,东渡日本。日本山口县、向津县半岛的久津,就是她搭船到日本的第一站,至今还有一处名为“杨贵妃之墓”的五轮塔。当地人人都能告诉你详细的地点。还传说杨贵妃是名古屋热田大明神的化身。据说唐玄宗要讨伐日本,大明神化为绝世美女,前来唐土,迷倒玄宗,使其忘却了攻击日本的计划。这位绝世美女就是杨贵妃。她在马嵬坡缢逝世后,灵归热田。如今,热田神宫境内东北角有清水社(俗称清水神),长满了青苔地的石台,或者靠北进内云见山台地的古老台阶,据说是杨贵妃灵墓地的遗址。早在日本的镰仓时代(公元1192~1333年)就有了这种传说,一直流传至今。

杨修之死:相传东汉末年,杨彪的儿子杨修,是个文学家,才思敏捷,灵巧机智,后来成为“一代奸雄”东汉相国曹操的谋士,官居主簿,替曹操典领文书,办理事务。有一次,曹操造了一所后花园。落成时,操去观看,在园中转了一圈,临走时什么话也没有说,只在园门上写了一个“活”字。工匠们不了解其意,就去请教杨修。杨修对工匠们说,门内添活字,乃阔字也,丞相嫌你们把园门造得太宽大了。工匠们恍然大悟,于是重新建造园门。完工后再请曹操验收。操大喜,问道:“谁领会了我的意思?”左右回答:“多亏杨主簿赐教!”曹操虽表面上称好,而心底却很忌讳。有一天,塞北有人给曹操送了一盒精美的酥(奶酪),想巴结他。曹操尝了一口,突然灵机一动,想考考周围文臣武将的才智,就在酥盒上竖写了“一合酥”三个字,让使臣送给文武大臣。大臣们面对这盒酥,百思不得其解,就向杨修求教。杨修看到盒子上的字,竟拿取餐具给大家分吃了。大家问他:“我们怎么敢吃魏王的东西?”杨修说:“是魏王让我们一人一口酥嘛!”在场的文臣武将都为杨修的聪敏而拍案叫绝。而后,操问其故,修从容回答说:“盒上明明写着‘一人一口酥’,岂敢违丞相之命乎?”曹操虽然喜笑,而心头却很妒嫉杨修。曹操多猜疑,深怕人家暗中谋害自己,常吩咐左右说:“我梦中好杀人,凡我睡着的时候,你们切勿近前!”有一天,曹操在帐中睡觉,故意落被于地,一近侍慌取被为他覆盖。曹操即刻跳起来拔剑把他杀了,复上床睡。睡了半天起来的时候,假装作梦,佯惊问:“何人杀我近侍?”大家都以实情相告。曹操痛哭,命厚葬近侍。人们都以为曹操果真是梦中杀人,惟有杨修又识破了他的意图,临葬时指着近侍尸体而叹惜说:“丞相非在梦中,君乃在梦中耳!”曹操听到后更加厌恶杨修。曹操出兵汉中进攻刘备,困于斜谷界口,欲要进兵,又被马超拒守,欲收兵回朝,又恐被蜀兵耻笑,心中犹豫不决,正碰上厨师进鸡汤。操见碗中有鸡肋,因而有感于怀。正沉吟间,夏侯惇入帐,禀请夜间口号。曹操随口答道:“鸡肋!鸡肋!”惇传令众官,都称“鸡肋!”行军主簿杨修见传“鸡肋”二字,便教随行军士收拾行装,准备归程。有人报知夏侯悖。惇大惊,遂请杨修至帐中问道:“公何收拾行装?”修说:“以今夜号令,便知魏王不日将退兵归也,鸡肋者,食之无肉,弃之有味。今进不能胜,退恐人笑,在此无益,不如早归,来日魏王必班师矣。故先收拾行装,免得临行慌乱。”夏侯惇说:“公真知魏王肺腑也!”遂亦收拾行装。于是寨中诸将,无不准备归计。曹操得知此情后,唤杨修问之,修以鸡肋之意对。操大怒说:“你怎敢造谣言,乱我军心!”喝刀斧手推出斩之,将首级号令于辕门外。

程门立雪:杨时自幼聪颖好学,受学于本县即今福建将乐及邵武一些名士之门。北宋神宗熙宁九年(公元1076年)登进士第。宋元丰四年(公元1081年),受任徐州司法。适逢当时北宋有名的哲学家、教育家程颢、程颐兄弟讲孔孟绝学于河洛,即在今洛阳等地设馆讲孔孟儒学,杨时认为这是机会难得,于是辞掉徐州司法的官职,毅然偕同建安游定夫(游酢)同往颍昌(今河南许昌)师事程颢。师徒相见恨晚,配合默契,相互切磋,深得程颢器重,与游酢、吕大临、谢良佐并称程门四大弟子。严冬的一天,杨时与同窗游酢去拜访先生程颐。程颐正在小睡。杨时和游酢不愿惊扰老师午休,二人便冒着严冬的风雪站立门外等候。几个时辰之后,程颐醒来出门一看,雪下了三尺多厚,杨、游二人早已成了两尊雪人。后学者被他们这种尊师重道的精神所感动,于是这段趣闻不胫而走,“程门立雪”的成语典故流传至今。

不是六斤半:隋文帝开皇年间,越国公杨素任尚书令。当时有一位姓出名六斤的人想拜见杨素,便带着名纸到尚书省,在门口遇到了儒林郎侯白,请求侯白代他署上姓名。侯白遂写成“六斤半”。名纸很快传到杨素手里。杨素对这个人的姓名感到奇怪,便召来出六斤问道:“你的名字叫六斤半?”出六斤回答道:“您搞错啦!是出六斤。”杨素拿着名纸在他面前一晃:“这上面为何写成六斤半?”出六斤解释道:“刚才在门口请侯秀才代写的,大概是他写错了。”杨素马上把侯白召来,指了指出六斤问道,“你怎么把人家的名字给写错啦?”侯白分辩说:“没写错呀。”杨素便拿起出六斤的名纸,指着侯白书写的“六斤半”三个大字,得意地问道:“肯定是你写错了。若不是你错,为什么人家姓出名六斤,请你代笔,你却写成了‘六斤半’?”侯白恍然大悟,回答道:“是这么回事,刚才我在尚书省门口遇见他,他求我写字,既然他说是出六斤,我捉摸着那只能是六斤半了,不料到竟写错了。”杨素听后,笑得前仰后合。

腊月何处有蛇咬:隋朝时,有一个人内心特别敏慧,但却有个天生的缺陷:口吃。越国公杨素每逢闲闷时,便把他召来畅谈取乐。有一年腊月,杨素与这人在府中闲坐。杨素戏问道:“有这么一个大坑,深一丈,方圆也是一丈,假如把您放在里面,您可有什么办法出来?”这人低头想了好长时间,忽然抬起头来问道:“坑…坑里有…有梯子吗?”杨素说:“当然无梯啦,若有梯子,还用问你吗?”这人又低头想了好长时间,问道:“白…白…白…白天?还是夜…夜…夜…夜…夜里?”杨素不耐烦地说:“管什么白天黑夜?我问您可有法子出来?”这人反问道:“若不是在…在夜晚,眼睛又…又不瞎,为何掉入…入坑里?”杨素听了,大笑不止。杨素又问他:“假如我命你做一军官,守一小城,您手下的兵士不过千人,粮食也仅够吃几天,城外有数万敌军包围。你作为城中主帅,可有什么守城之计?”这人低头良久,问道:“有……有援……援兵吗?”杨素答道:“正因为没有援兵,所以才问你呢?”这人又沉吟很久,抬头对杨素说:“诚……诚如君言,失败难免。”杨素又大笑不止。接着,杨素又问道:“看来你多智多能,我提的问题没有能难住你的。现在再问您一事:今天家中有人被蛇咬了脚,您说应该怎么医治呢?”这人应声回答:“取农历5月5日南墙下雪…雪…涂…涂即…即治。”杨素问:“农历5月哪里能有雪?”这人笑着反问道:“既然农历5月没…没有雪…雪,那么…么腊月何处有蛇咬?”杨素听了,笑得前仰后合,把这人打发走了。

浴狗日:民间传说:农历3月3日为浴佛日,3月3日为浴狗日。有一年的农历3月3日,一位客人来拜望杨南峰,杨南峰因正在洗浴,没有接见他。客人不理解,认为杨南峰太傲慢无礼,寻思着以后报复他。同年6月6日,杨南峰去回访这位客人,这位客人也以正在洗澡为由而拒绝接见他。杨南峰忽然想起他这是在报复,便在客人的墙壁上戏题一诗:“君昔访我我洗浴,我今访君君亦浴;君访我时三月三,我访君时六月六。”嘲讽对方为狗。

——素材整理:江苏时光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聚圣源网贷家门返利王姓女孩起名大全洋气名字爱的色放下载蜗居是什么意思免费测试起名网天人五衰新版包青天全集明星给孩子起人名二字公司起名大全乐歌股份董事长拉黑平安资管青岛万达影城影讯起名谢氏男孩cangphotoshop实例教程赞美老师的句子宝宝的四字词语起名祥字辈起名女孩natashanice五行少土起名起名的免费网页宝宝起名专家丛林战神神奇宝贝第四部超神学院第7集圣安地列斯招妓金鹰卡通卫视向起名笔画焱字起名翊字取名起名韩式起名淀粉肠小王子日销售额涨超10倍罗斯否认插足凯特王妃婚姻让美丽中国“从细节出发”清明节放假3天调休1天男孩疑遭霸凌 家长讨说法被踢出群国产伟哥去年销售近13亿网友建议重庆地铁不准乘客携带菜筐雅江山火三名扑火人员牺牲系谣言代拍被何赛飞拿着魔杖追着打月嫂回应掌掴婴儿是在赶虫子山西高速一大巴发生事故 已致13死高中生被打伤下体休学 邯郸通报李梦为奥运任务婉拒WNBA邀请19岁小伙救下5人后溺亡 多方发声王树国3次鞠躬告别西交大师生单亲妈妈陷入热恋 14岁儿子报警315晚会后胖东来又人满为患了倪萍分享减重40斤方法王楚钦登顶三项第一今日春分两大学生合买彩票中奖一人不认账张家界的山上“长”满了韩国人?周杰伦一审败诉网易房客欠租失踪 房东直发愁男子持台球杆殴打2名女店员被抓男子被猫抓伤后确诊“猫抓病”“重生之我在北大当嫡校长”槽头肉企业被曝光前生意红火男孩8年未见母亲被告知被遗忘恒大被罚41.75亿到底怎么缴网友洛杉矶偶遇贾玲杨倩无缘巴黎奥运张立群任西安交通大学校长黑马情侣提车了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回应蜉蝣大爆发妈妈回应孩子在校撞护栏坠楼考生莫言也上北大硕士复试名单了韩国首次吊销离岗医生执照奥巴马现身唐宁街 黑色着装引猜测沈阳一轿车冲入人行道致3死2伤阿根廷将发行1万与2万面值的纸币外国人感慨凌晨的中国很安全男子被流浪猫绊倒 投喂者赔24万手机成瘾是影响睡眠质量重要因素春分“立蛋”成功率更高?胖东来员工每周单休无小长假“开封王婆”爆火:促成四五十对专家建议不必谈骨泥色变浙江一高校内汽车冲撞行人 多人受伤许家印被限制高消费

聚圣源 XML地图 TXT地图 虚拟主机 SEO 网站制作 网站优化